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家庭教育 > 规则意识 > 正文
导读 1907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他的好朋友,一名物理学家卡尔森,同时从哈佛大学退休。 詹姆斯对卡尔森说,他有办法让卡尔森不久之后养鸟。卡尔森却觉得不可能,因为他从...
1907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他的好朋友,一名物理学家卡尔森,同时从哈佛大学退休。
詹姆斯对卡尔森说,他有办法让卡尔森不久之后养鸟。卡尔森却觉得不可能,因为他从来没有过养鸟的想法。
没过多久,刚好是卡尔森的生日,詹姆斯就送给他一个精致的鸟笼作为生日礼物。卡尔森欣然接受了,但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艺术品。
没想到,自那以后,每当有客人来访,只要一看到那个空鸟笼都会问卡尔森类似的问题——“你的鸟跑哪儿去了?你的鸟死了吗?你的鸟什么时候死的?”当卡尔森告诉他们自己根本没有养鸟时,对方要么不相信,要么觉得不可思议。
过了一段时间,为了避免被人重复问相同的问题,也为了减少解释的麻烦,卡尔森真的买了一直鸟放在笼子里。所以,我们伟大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赢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非常著名的鸟笼效应,也称“鸟笼逻辑”。它反应了普遍存在人们身上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人们偶然获得了一件原本不太需要的物品,后来很可能会为这个物品添加一些有关的但是自己又不太需要的物品。
举个例子,现在手机购物非常流行,很多商家会发送优惠券。有时,我们偶然领了一张券,虽然并不缺什么东西,但是为了在规定日期内把优惠券用掉,可能会买一些东西。
有一位女士,在商场购物时看到有裙子在打折。虽然她这一次并没有打算买裙子,还是抵挡不住低价诱惑而买了一件。买回家之后,她发现没有合适的鞋子和新裙子搭配,于是她又买了一双新鞋子。买过鞋子之后,她又觉得自己的包包和裙子、鞋子都不匹配,最后又掏钱买了一个新包。
以上事情的发生都是“鸟笼逻辑”在作怪。为了避免陷入这个思维怪圈,人们在购物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在生活中要学会断舍离。不需要的东西不要买,用不着的东西赶快处理,不要成为物质的奴隶。
另外,家长朋友可以反过来利用“鸟笼效应”来教育孩子。
一个妈妈曾经讲过她和女儿的故事。她的女儿正读幼儿园大班,聪明可爱,但是,有一点让她很头疼,女儿经常不去配合完成幼儿园老师布置的任务。
原来,女儿所在的班级新增了跳绳课,女儿的三分钟热度过去之后再也不愿意跳了,老师布置的每日打卡任务根本无法完成。这位妈妈给女儿讲过道理,也为此批评过女儿,还采用过奖励的方法,但是都持续不了太长时间。
后来,这位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她给女儿买了三条颜色鲜艳的跳绳,把它们分别放在家里不同但又非常显眼的位置。刚开始的时候,女儿只是看看,并没有跳,妈妈也不强迫她。只是经常问:“今天你想玩什么呀?”然后尊重女儿的选择。
女儿在小区里有几个好朋友,在放学和周末的时候经常去找女儿玩。他们看到跳绳之后,总是提出和女儿一起出去跳绳,女儿只经过了两次就同意了。当她体会到跳绳的乐趣之后,每天都愿意跳了。
这位妈妈其实就是利用了“鸟笼效应”理论。对女儿来说,那些跳绳不是必需品,妈妈刚买回来时她也没想着去跳。但是,她为了能和小伙伴在一起玩,就接受了跳绳的邀请。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理论在很多方面引导孩子。比如,给不爱做家务的孩子专门买一套儿童清洁工具,给不爱看书的孩子布置一个温馨的读书角,给不爱刷牙的孩子准备一套精巧可爱的洗漱工具。
最后,一定加上耐心的引导和一些小技巧,孩子很容易“上当”。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