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家庭教育 > 沟通表达 > 正文
导读 小李的公司因为疫情受到了很大影响,最近几个月除了基本工资,其余的绩效、奖金等都发不出来。而小李因为有房贷、车贷、信用卡等各项支出,压力很大。小李在上个月已经向亲朋...
小李的公司因为疫情受到了很大影响,最近几个月除了基本工资,其余的绩效、奖金等都发不出来。而小李因为有房贷、车贷、信用卡等各项支出,压力很大。小李在上个月已经向亲朋好友借过钱了,能帮得上忙的都已经帮过了,无法再向他们开口。
小李苦思冥想,没有办法,很是苦恼。一次在和同事小王闲聊中,小李谈到了目前的困境。没想到小王听了之后主动提出可以借钱给小李,当即借给了他五万块钱,帮他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小李对小王感激不尽,因为小王刚来公司几个月,他们两个虽然很聊得来,但是认识的时间并不算长。后来小李不仅按照约定偿还了本息,还在工作上给了小王很多帮助。最主要的是,小李觉得小王是一个慷慨大方、值得深交的人,每每提起此事,他都感慨不已。
后来小李和姐姐聊到了这件事,姐姐听了之后开玩笑说:“借给你五万块钱就被你捧得那么高,我不是在他之前还借过你十万块钱吗?怎么没听你夸我半句啊!”小李说:“你不一样,你是我姐!”姐姐听了哭笑不得。
作为一个局外人,听到这个故事,也会认为小李对朋友和家人太区别对待了。但仔细想想,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小李。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如果是亲朋好友提供了帮助,我们会觉得理所当然。如果是一个不太熟悉的人提供了帮助,我们会觉得很意外,会认为对方太好了。
深究起来,这其实反应了我们固有的一些思维方式。在对行为进行解释时,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我们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所以,对亲朋好友的援助行为,我们习惯性地用外部理由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是亲戚,他们是朋友”。对不太熟悉的人,我们就会用内部原因来解释他们的行为,“他们乐于助人,他们很热心”。
以上这个就是“过度理由效应”的概念解释。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通过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他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测量智力的问题。
实验总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验人员要求每个被试自己解题,不给任何奖励;第二阶段,被试被分为两组,实验组被试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得到一美元的奖励,对照组被试无奖励;第三阶段,被试被告知他们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解题和休息时间,没有任何干涉。
结果显示,与奖励组相比较,无奖励组休息时仍继续解题。而奖励组虽然在有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而在不能获得报酬时明显失去对解题的兴趣。
在第二阶段,实验组的金钱奖励作为外加的过度理由,造成明显的过度理由效应,使奖励组被试认为自己解题就是为了获取报酬,从而使自己原来对解题本身有兴趣的态度出现了变化。
到第三阶段,奖励一旦失去,对态度已经改变的被试,没有奖励则就没有继续解题的理由。而控制被试对解题的兴趣,没有受到过度理由效应的损害。因而,第三阶段仍继续着对解题的热情。
这个实验说明,过度理由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发生着作用,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总是喜欢为行为寻找原因。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还往往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如果找到的理由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人们也就不再往更深处追寻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喜欢清静。但是,有一群孩子总是在他的院子外玩耍,他劝阻、呵斥都阻挡不了那些调皮的孩子。有一天他想了一个办法,他把那些孩子叫到跟前告诉他们,只要他们每天都在他的院子里玩耍,他就会给每个人发钱。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惊喜,孩子们很开心。随着老人发的钱越来越少,孩子们越来越不乐意去那里玩了。最后老人不发钱了,孩子们为了赌气干脆不去那里玩了。
这个事情就可以用过度理由效应来解释。孩子们刚开始在老人院子外玩耍,是因为他们觉得那里好玩。老人通过发钱的方式,让孩子变成因为想要得到报酬才去玩耍。这样就把内部原因转化成了外部原因,所以老人一旦停止发钱,孩子们相应的行为也就消失了。
过度理由效应启示我们,如果我们想要别人持续某种行为,在解释时要寻找内在原因。如果我们想要别人对某种行为失去兴趣,在解释时可以多向外部原因靠拢。
比如,如果你想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可以用课外阅读很有趣、孩子喜欢阅读这样的理由来解释。如果你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来培养,一旦停止奖励或者孩子失去了对物质奖励的兴趣,他相应的行为也会停止。
再比如,你想要自己的伴侣多干家务,可以用他很勤奋、他爱干净、他喜欢干家务这样的话语来解释他的行为,以促使他保持干家务的热情。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