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家庭教育 > 沟通表达 > 正文
导读 一位教育学者曾经分享过发生在她身上的真实故事。 这位教育学者也是一位妈妈,她有一个女儿文文正在上小学。文文平时懂事乖巧,热爱学习,在学校里表现很不错,妈妈也很省心...
一位教育学者曾经分享过发生在她身上的真实故事。
这位教育学者也是一位妈妈,她有一个女儿文文正在上小学。文文平时懂事乖巧,热爱学习,在学校里表现很不错,妈妈也很省心。有一天,文文回到家之后特别不开心,她对妈妈说,班里有一个男生老是找她的麻烦。那个男生就坐在女儿的后面,经常揪女儿的小辫子,故意把她的文具和书本碰倒在地上。
女儿抗议过很多次都没有用,还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批评了那个男生,男生不仅不改正自己的行为,反而变本加厉了,他还给女儿起外号,说她是“告状精”,把女儿气得不得了。妈妈听了女儿的描述,决定去学校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
于是,这位教育学者找到了女儿的班主任。提到这个男生,班主任也是连连叹气。班主任告诉她,这个男生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离家出走了,爸爸也经常外出打工,他平时就和奶奶一起生活,家境贫困。男生不仅学习成绩不好,还经常在班里捣乱,同学们经常告他的状。老师只要一告诉男生的奶奶,奶奶就会把孩子揍一顿。
可是,即便如此,男孩还是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老师们提起这个孩子就头疼得不得了,只能不停地给他调换座位。妈妈听完老师的描述,决定去男孩家看看。他家住在一个老房子里,房内的设施很陈旧,角落里还堆了一些废品,奶奶正在整理那些捡来的废品。
教育学者告知了自己的身份,没有告诉奶奶男孩欺负同学的事情,只是说男孩和自己的女儿是好朋友,她刚好路过,所以过来看看。男孩的奶奶很高兴,热情地接待了她,奶奶说她是第一次听说自己的孙子在学校里有朋友,平时都是告他状的,因为他的孙子太调皮太不让人省心了。孩子的妈妈没有音讯,爸爸也不管不问,她又没有文化,不知道该怎么教育才好。
教育学者了解清楚情况之后,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一帮这个家庭。第二天,她在男孩必经的放学之路上等着,等男孩出现时叫住了他。男孩刚开始对她充满了戒备,当教育学者告诉他自己是文文的妈妈时,男孩显得有些慌乱。教育学者拿出了一个崭新的足球说:“听文文说你的足球踢得很好,但是你没有一个像样的球,这个就送给你了。”
男孩有点不敢相信,他接过足球之后脸上现出了喜悦的表情,也放松了许多。教育学者趁着这个机会和男孩聊起了天。经过她的耐心引导,男孩才说出了心里话。男孩觉得文文不仅学习好,画画也好,对同学都很友善,就很想和她做朋友。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才做了那些事。
对其他同学也是如此,他的本意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同学的关系亲近一些,所以才做出了那些举动,但是没想到同学不仅越来越疏远他,有时还嘲笑他,老师和奶奶也不理解他,还经常批评他。他后来就是为了气他们,才故意捣乱的。男孩既生气又羞愧,还有些不好意思。教育学者耐心听完他的讲述,对他表示了理解,还对他的坦诚进行了赞赏,并且给他讲了一些与同学相处的“小秘诀”。
在以后的时间里,教育学者多次和男孩进行谈话,和男孩的奶奶进行沟通,要他不要再打骂孩子,多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多对他进行鼓励和表扬。她还送给了男孩一些适合他的书本,女儿举办生日会时还邀请了男孩。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男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慢慢地不在班里搞恶作剧了,还因为足球结识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对班级活动也很热心。
老师和奶奶都惊叹于孩子的变化,尤其是奶奶对这位教育学者感激得不得了。后来,教育学者总结道:其实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存在着美好的种子,如果我们总是以批判消极的态度对待孩子,这些种子就无法发芽。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多一些关爱和善意,这些种子就会萌芽,孩子内心深处的美好就会被唤醒,他们也就更愿意展现自己的美好。
面对成长中的孩子,父母和老师应该给予其真诚的热爱和关心,要经常对孩子报以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因为大人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大人待孩子友善,孩子才会以同样的态度回应我们。
大人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儿童回应的态度可以互相鼓舞,温暖双方的心房,使双方快乐和谐地相处,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中的态度效应。心理学家和动物学专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实验:
在两间墙壁镶嵌着许多镜子的房间里,分别放进两只猩猩。一只猩猩性情温顺,它刚进到房间里,就高兴地看到镜子里面有许多“同伴”对自己的到来都报以友善的态度,于是它就很快地和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一片,奔跑嬉戏,彼此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直到三天后,当它被实验人员牵出房间时还恋恋不舍。
另一只猩猩则性格暴烈,它从进入房间的那一刻起,就被镜子里面的“同类”那凶恶的态度激怒了,于是它就与这个新的“群体”进行无休止的追逐和厮斗。三天后,它是被实验人员拖出房间的,因为这只性格暴烈的猩猩早巳因气急败坏、心力交瘁而死亡。
都是大猩猩,在同一个房间,因为态度的不同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孩子面前,成人的态度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认知,积极友善的态度会激发孩子内心的善意。相反,大人的批评和敌视也会让孩子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对个体来说,别人对你的态度有时取决于你对他人的态度。如果想要收获友好,那就先表达出自己的善意吧。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