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常见心理 > 社交恐惧 > 正文

心理:其实你不是内向,而是有边缘性社交恐惧症

更新日期:2021-08-12 11:33:38  来源:

导读你是否从小到大亲戚聚会时,都会得到一个“这孩子怎么不说话,太内向”的评价?是否在人群中无所适从,一旦发现有人注意到自己就会变得畏畏缩缩,极不自然?走路不喜抬头,尽量避免与人对视。在小组作业时,上去演讲的那个人永远不可能是你,不仅是大家不会推选你,自己一旦被选中还会百般推脱。...

  你是否从小到大亲戚聚会时,都会得到一个“这孩子怎么不说话,太内向”的评价?是否在人群中无所适从,一旦发现有人注意到自己就会变得畏畏缩缩,极不自然?

  走路不喜抬头,尽量避免与人对视。在小组作业时,上去演讲的那个人永远不可能是你,不仅是大家不会推选你,自己一旦被选中还会百般推脱。

  大家集会时,也往往都会挑选那个最不引人瞩目的角落。害怕他人的批评,总因为别人的话否定自己,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一紧张还会有手抖心悸肚子疼的现象。这些,你中了哪几条?

  解析案例

  一位边缘性社交恐惧症患者,名叫夏洛特,手机软件设计师。在与心理医生的沟通中,夏洛特讲到:“在出席聚会时,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找借口躲到卫生间,在清洁的抽水马桶上坐着,边看漫画边听外边宴会中的热闹,再体会内心的挣扎。”

  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要追溯到上一次的朋友聚会上,因为夏洛特讲到“爵士乐在美国新奥尔良,被作为红灯区的背景音乐”。

  随后就被那个聚会上的铁杆儿爵士爱好者,当着大家的面批评得体无完肤,而后又有一位男士跳出来说啊“女人懂什么爵士精神,你们与一个不懂行的门外汉争论,也太愚蠢了吧。”

  争论到此,已吸引了全场目光的夏洛特,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于是在之后的聚会里,就有了开头那一幕,夏洛特小姐找到的“地缝”。

  作为患者而言,夏洛特是属于典型的边缘性社交恐惧症,恐惧人群,害怕被关注,经历一次长时间的集体瞩目后症状变得更加严重,就算是呆在人群的角落也不能安心。

  边缘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一般在个人经历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有过类似的情感创伤,那么在心理学中是如何判断边缘性社交障碍的?

  患者的性格特征

  情感非常敏感:在这方面大家应该深有体会,我们常会用来安抚性格敏感的人的话大概是“你想多了吧?人家没有那个意思。”之类的。

  也就是说,在一群朋友的相处中,社恐患者往往会对同一件事,体验到别人体会不到的情绪,他们的情绪门槛可以说是很低的。

  一点点细微的情绪变化都能被他们捕捉到然后无限放大,从而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厌恶的负面情绪。容易被他人和环境所影响,是这类患者的特征之一。

  情感非常强烈:与第一点同样的问题,若是两个人都察觉到了那种细微的情感变化,另一个人可能只会感到一点小打击,但社恐患者对同一件事可以感受到程度更强烈的悲伤,会更深地停留在患者心中。

  情感持续时间长:一般来说,受到小打击的普通人或许十分钟以后就能忘掉这件事,又能与同事谈天说地,但社恐患者可能会难受一整天天甚至会一直将这件事埋在心底,当作一张标签贴在别人身上,也贴在自己身上,造成一个无法走出去的闭环,从此以后恐惧交流。

  容易采取冲动行为:如果这种负面情绪一直得不到释放,到达顶峰让人无法承受的时候,就会情绪失控,哭泣,焦虑,发脾气。

  普通人在感受这些情绪时,通常可以控制住自己,社恐患者必须将这种失控寄托在其他事物上,一部分是通过网络和书籍释放,另外一部分是通过抽烟喝酒来减轻焦虑。

  产生原因

  这样病症的产生,除开本人天生性格的因素,环境因素是最为显著的。不论是家庭环境的成长经历,还是出身社会后的社会环境,都会是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成因。

  家庭因素:社恐患者本身而言就有体察情绪的天赋,从出生就带有丰富的情感,如果偏偏原生家庭是漠视情感,甚至是压抑情感的。

  长时间成长过程中的压力,会在孩子心中种下恐惧情感的种子。不愿接触人群,不敢被人发现情绪,敏感又自闭。

  社会环境:如果在家庭中,心理健康就得不到重视,长大踏入社会后保护层更严重,几乎不会轻易对他人敞开心扉,同样是在社会中打拼的其他人,更没有闲心来关照和治愈一位看起来内向阴郁的同事。

  在身边人很少注意的情况下,社恐患者又会受到程度不等的情绪伤害,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又令他们陷入更深一层的心理困境。

  自我疗法

  首先,在面对令人慌张的情况下,要将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尝试使用腹式呼吸法—吸气的时候肚子伴随吸气鼓起,呼气的时候尽量将肚子中的气吐干净,循环几次,便可稍见成效。

  其次,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要逐渐放开心态,接纳自己。停止因为外界的标准来挑剔自己,批评、苛责自己,别因为对负面情绪感到慌张和恐惧就放弃,当你愿意正面解决,仔细思考事情时,常常会发现并没有当时情绪上来时感受到的那么多的恶意。

  最后,要明白“做自己就好,喜欢我们的人本就是喜欢我们原本的样子。”就算不是患者的人们通常也会压抑自己的个性来迎合外界的评判标准,仿佛这样做就能让自己安心,在这大千世界中找到安身之所。其实不然,无法让别人了解真正的你,反而会引起误会,增加矛盾,变得越来越虚伪,直到再也唤不起自己的真情实感。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