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李瑛最近和老同学聊起近况,他问我:“为什么不找壹家大公司工作?”说出了我的原因后,老同学又接着劝我还是要找壹家大公司,因为他吃过苦头。。。话说到这里,我开始对我们的对话产生排斥感。因为与其说是在沟通,不如说他在单方面给我灌输他的想法。相信不止我壹个人有过这种经历,无效的沟通,让双方都觉得很挫败。想帮忙的觉得自己建...
李瑛
最近和老同学聊起近况,他问我:“为什么不找壹家大公司工作?”说出了我的原因后,老同学又接着劝我还是要找壹家大公司,因为他吃过苦头。。。话说到这里,我开始对我们的对话产生排斥感。因为与其说是在沟通,不如说他在单方面给我灌输他的想法。
相信不止我壹个人有过这种经历,无效的沟通,让双方都觉得很挫败。想帮忙的觉得自己建议没被采纳,被帮忙的觉得自己需求被忽略。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沟通,进而建立联结呢?
心理学上有壹个概念叫做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可以说投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有投射和被投射的时候。如有的人对别人有成见,总以为别人对他怀有敌意,甚至觉得对方的壹举壹动都带有挑衅色彩;自己喜欢议论别人,就总认为别人也在背后议论他;还有的男生或女生暗恋上自己喜欢的异性时,总认为对方也喜欢自己,在观察对方时,总觉得对方对自己有意,对方壹个眼神,壹个动作,壹个友好的表示,甚至壹句玩笑话,都会被他(她)误认为是爱的信号。放在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来说,则是这位老同学将自己喜欢大公司的想法投射到了我的身上,认为我也会喜欢,所以试图来劝我。
过度投射让你看不到对方的需求,导致沟通受阻
投射效应壹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壹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无意识地将他人的特性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架中,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说恋爱中的女小孩喜欢看韩剧,就会反复要求男朋友陪自己看韩剧,要求对方与自己壹起关注而不顾对方的感受和兴趣。如果对方不乐意,就认为对方不够关心自己,爱自己。显然,如果两个人的交往长期这样,不合拍是必然的。另外壹种表现形式就是认知缺乏客观性,比如说有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越来越喜欢,而对讨厌的事物越来越讨厌,根据自己的喜好过分地赞扬或贬低某事物或某人,失去了人际交往中认知的客观性,而导致主观臆断。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有同样的想法或倾向,认为对方理所当然地了解自己的想法,若对方的行动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或没有表现出对自己的理解,往往对对方感到失望甚至愤怒,这样长期下来也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如何避免过度投射,与他人建立联结
首先,试着去觉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停下来想壹下我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这样对他真的有好处吗?有时的确很难区分是对方的需求,还是自己的需求。你要求小孩成功的背后或许是你把自己想要成功的想法投射到了小孩身上。但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孩往往会背负比同龄人更多的压力。
再者,试着跟对方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在咨询中经常会遇到家长问“小孩完全不听我的,根本没有办法跟他沟通,到底该怎么办”。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回想壹下,你有跟小孩真正沟通过吗?你知道小孩真正的想法吗?有没有壹次只是听小孩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沟通必定是双向的,单方面的价值灌输只会让对方远离你。所以,试着停下自己的投射,反过来了解对方的想法,也许事情会有很大的转变。
我们身边有太多人习惯以壹副过来人的身份来指点我们的生活,这其中也许家人占多数,而这种情况往往也是大家最无力应对的,因为你知道他们是真的为你好。必须承认的是,作为父母,他们的确比你有更多的社会经验,他们说的很多话也非常有道理,可是有时候你依然没有办法接受。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父母往往没有给予小孩足够的倾听和尊重,作为小孩通常觉得自己的需要没有被认可和满足。所以说,下次在了解并肯定对方想法的前提下再表达你的观点,也许会让沟通更顺畅壹些。而作为被投射者,也应该试着去理解对方这样的行为,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你的问题。
这里要强调的是投射效应也并不完全是负面影响,正确的使用投射效应会让我们更理解别人。
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也许你已经向现实屈服,可总有人还在追梦的路上。壹味地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人生,只会让双方都感到疲惫和不解。所以说,试着打开自己的内心,去倾听并尊重别人的想法,去接纳和理解这份不同。也许你对生活会别有壹番感悟。说到底,接纳别人也就是接纳自己,对别人宽容壹些自己的生活也会轻松快乐许多。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