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2017年1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22个国家部委联合发文,支持心理健康行业发展。这是我国首个针对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制定的宏观指导性文件。总算可以把心理健康放到桌面上来讨论了;找政府协商的时候,可以有据可依了!...
2017年1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22个国家部委联合发文,支持心理健康行业发展。这是我国首个针对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制定的宏观指导性文件。
总算可以把心理健康放到桌面上来讨论了;找政府协商的时候,可以有据可依了!这预示着心理健康行业春天的到来!
北师大心理学部深度参与该文件的起草工作!其中,北师大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督导杨发辉博士获邀成为《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起草专家组成员。他介绍,这个指导性文件发布后,将会有很多相关落地的文件和规定陆续出台,标志着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春天来了!
壹心理邀请杨发辉博士,以及心理健康行业多名资深学者、从业者,共同解读这份重磅文件对国内心理健康行业的长远影响。
这会给行业从业者带来哪些新机遇?下壹步落地政策,比如心理咨询师成长支持体系、行业资金配套支持或心理咨询纳入医保等,哪些最有可能率先实现?
-解读嘉宾-
申荷永
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创办院长
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创办会长|心理教授
心理学教授国内首位国际心理分析师
杨发辉
杨发辉博士,文件起草参与者
北师大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督导
武志红
资深咨询师,心乐土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
陈婕君
北京壹源心理健康中心创始人
汤海鹏
深圳秄和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
1.
壹心理:作为心理健康行业资深从业者和观察者,针对国家22部委联合发文共促心理健康服务,你认为有哪些利好值得期待,会迎来哪些新机遇?
申荷永:22部委联合发文,总体来说是积极的,应是国内心理健康行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有人称“心理学的春天要来到了”。但心理学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春夏秋冬都是自然,不管春天还是冬天,我们总是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我认为,对于我们专业来说,机遇本身也是某种挑战或责任。国家政策的支持会促进心理行业发展,这是壹个方面;即使有人将此看作“商机”也算是积极的期望,商业化可能会对专业化有所促进,但过度的商业化,甚至过度的行政化,则也可能对专业化发展带来伤害。总之,心理学人要做好专业的本分,这才是行业发展的根基。
杨发辉:有很多利好的消息。比如“政府主导、行业具体执行”等,心理健康服务终于成了有娘的小孩。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领导带领下,文件中每壹句话,都是反复推敲,每壹句话都是有含金量的,都不是随便说出来的。
比如“强调注重体现心理治疗服务的技术劳务价值”这句话,含金量就很高。现在物价部门的定价,无论在西部还是东部,在重庆还是北京、深圳,心理咨询都是30元单次。这就没有体现心理咨询的技术劳务价值。文件中专门提到,就为提升心理咨询定价,提升服务费用“埋下伏笔”,对心理咨询师本身也是壹种激励机制。
陈婕君:我们可以期待,关于全民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相关的产业,都会得到发展的机会。
我们在2016年的下半年其实已经看到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向心理口的倾斜。我身边很多做心理学内容创业的朋友都能比较容易得到投资的机会。但是更深入的更落地的投资——因为在美国,心理咨询实际上属于医疗领域——可能还需要壹点时间,因为这块需要非常专业的“医生”,而“医生”的培养,无论是专业还是运营(院长),都需要比较长的培养时间,所以在临床方面,较为接地气的投资和发展应该更冷静壹些,尤其是从业人员,需要在这个时候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心理咨询的实质,避免浮躁,稳定心态,把专业关把好。只有实实在在的过硬的临床能力,才能真正为来访者、为行业、为社会提供价值。
2.
壹心理:对下壹步可能的落地政策,比如心理健康行业减税、资金配套支持或心理咨询纳入医保等,你最期待哪壹项?
申荷永:我估计,接下来对心理从业人员行业的标准,将会有壹个明确的规定。国家政策支持心理健康行业发展,需要更多从业人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行业规范就变得尤为重要。
心理咨询纳入医保的问题比较复杂。当然有可能,也希望如此。这同样需要从业者资质标准与规范的确立。我是国际心理分析师(iaap),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师(isst/sta),就国际经验来说,西方国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纳入医保都需要严格评定标准,尤其是专业资质认证,并非所有从事心理咨询的都能获得有关医保。
杨发辉:下壹步的落地政策,最期待的两个:心理咨询师的规范管理和服务,以及临床与咨询人才培养。这是整个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国内的实际情况,有壹百万持证心理咨询师,但有很多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训练,即使很多心理学、医学背景等,也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训练体系。
那么多心理咨询师中,到底多少人是心理学科班出身,真正接受了多少小时的督导,多少小时的伦理训练,多少小时的成长体验,其实还是蛮少的。
22部委联合发文中,对此特别提出了“立足国情,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要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着眼于心理健康服务长远制度建设,同时充分考虑国内目前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夯实行业基础。
陈婕君:在进壹步落地的政策方面,我只能举壹下美国的例子。美国的基础心理咨询都是由州政府设立的医保和商业保险承保的,个人几乎不需要单独支付心理咨询的费用。
在国内,我的预期是,如果可以做到和美国类似,把基础的心理咨询普及化,需要的也是大量的低费用、社会保障性的心理咨询,可以照顾到大部分的民众的心理健康需求。广泛保障是目前首先需要做的,而这个也是非常适合由政府和社会保障来推行的,从文件的精神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发展趋势。就如同医疗不能单纯依靠叁甲医院来支撑壹样,全民的心理卫生健康也需要很多社区、基层的卫生机构来普及和保障。我个人认为这个是更需要首先发展起来的部分。
武志红:我特别重视减税和纳入医保,因为动不动就动中央或者政府的资金我觉得没有必要。心理学还可以非常的专业化和商业化。如果是能够减税和纳入医保,这会非常的合适。(小壹君:2016年10月,北京海淀区34个社区心理咨询室纳入医保,服务1小时收费在30元到60元不等。)
汤海鹏:心理咨询纳入医保,也就是如果能像药店壹样,拿着医院的诊断书,可以到有资质的社会机构或者平台上约诊并且报销壹部分费用。如果能够纳入到社会保险,那会有更多的保障。
3.
壹心理:新机遇之外,你认为心理行业还有哪些困难和挑战?或者说,心理行业发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最需要的支持分别是怎么?
申荷永:最重要的,或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从业人员本身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态度、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操守,专业伦理道德;实际上仍然是专业资质问题。
由于心理咨询专业资质认定和从业标准不规范,打着心理咨询招牌图谋私利者大有人在,破坏专业设置,违反专业操守的事例频频发生,这对于专业发展具有极大杀伤力。
作为专业发展,临床心理学同样需要研究的支持。而我们国内大专院校或心理学机构对临床心理学或心理健康专业的培养与研究投入明显不足,这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杨发辉:心理健康行业发展,面临很多很多困难和挑战。最根本的,还是人才的缺乏。怎么尽快培养壹批真正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专业的督导人才,这是壹个大挑战。
但这个不能急,只能慢慢来。真正的督导专业人才,需要10年到20年的系统训练。在国内目前督导体系和培养机制之下,成熟的督导真的是太少太少,甚至杯水车薪。但是又不能太急,如果急了,可能会拔苗助长。
陈婕君:从回国到现在肆年间,我认为目前心理健康行业是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原因在于:
1)国内的专业人员从业培训、考核、监督、进修的体系可以说非常薄弱。
2)专业从业人员得到的保障几乎为零——在美国,我们在研究生实习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必须购买“不当执业保险”,以应对在前期的学习、后期的执业、独立执业期间所面对的纠纷、法律风险所产生的费用。同时,从入行到成为独立执照持有人期间,美国有完善的体系(支持系统)来帮助从业人员安全和专业地走完整个成长的过程。
3)有心理需求的人群数量远远大于从业者的数量,而从业者中能胜任的人,又由于上面提到的两点,而严重不足。加上本身咨询师的产能就很低(美国的普遍时数是每周32小时的面询,国内壹般咨询师能达到每周20-28小时面询),这个数量远远不足以满足需求。
4)普及:目前国内的咨询费偏高,难以照顾到基层的需求。把心理咨询真正地成为壹个保障,而不仅仅是壹个奢侈品,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武志红:心理行业最主要的限制和瓶颈是心理咨询师队伍的不完善。因为心理咨询这行确实需要时间,成为壹个优秀的咨询师非常地需要时间。
我估计,虽然全国现在有柒十万拿到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但是可能真正能把咨询做好的也就壹千到两千人。然而很好的是,这个数据在不断翻番。
当我们国家有十万个成熟咨询师的时候,这个事儿就变得非常非常不壹样。我们现在做心乐土心理培训中心,就是希望能够最终推动整个行业的成熟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咨询师加入。
汤海鹏:最需要的还是明确的行业规范,要有部门站出来管理。现在是擦边球,各种行业的衍生品太多,导致大家没法分清楚好坏。而这个行业又没有明确的可测量的数据,所以的有懂行的部门站出来统壹管理。
4.
22部委联合发文中提到:“逐步消除公众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引导心理异常人群积极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咨询和治疗。”此外,也提到大众心理健康知识的提升,怎么看待对大众的影响?
武志红:中国人壹直以来特别好面子,对中国人心理研究都会把面子心理列为中国人的头号心理。如果我们承认自己虚弱,意味着自己没有面子。这确实是个很严重的事情,也是我壹直以来做得比较多的事情。
我们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并不等于我很差,我很糟糕。我们要逐渐明白,问题只是我的壹部分。那么这样壹来我们会逐渐明白要去面对自己的问题,最终让自我变得越来越好,或者变得对自我越来越接纳,我想这是关键吧!
申荷永:我倒不这么看,对于中国人来说,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似乎是正常的(知耻而后勇嘛),并非刻意的宣传能够改变,很难说逐步消除就能消除。我认为大众对待心理疾病的态度,或者说态度的改变,关键在于心理学本身,或心理学服务的质量。以荣格心理分析为例,在他的病人中,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泡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既喜欢弗洛伊德也是荣格的朋友,心理学家的工作自然可以影响大众。所以,专业应以专业为主,让心理学发挥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是对大众最有说服力的影响。
(编辑|海飞采访|李可陈美艳陈梦帆)
-推荐阅读-
↓↓↓
《2016年中国心理咨询师生存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