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90后二奶为什么干坏事让人觉得爽?

更新日期:2021-09-14 02:57:23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关于这个问题,本文排除生理与遗传族群,好比天生的反社会人格、虐待他人以快感的变态,以及心神丧失的精神病人,仅针对在极端情况内的普罗大众。§既然有坏事,什么又是好事?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好与坏、善与恶的关系与定义始终有争论...

关于这个问题,本文排除生理与遗传族群,好比天生的反社会人格、虐待他人以快感的变态,以及心神丧失的精神病人,仅针对在极端情况内的普罗大众。

§既然有坏事,什么又是好事?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好与坏、善与恶的关系与定义始终有争论,壹派认为有绝对的善,壹派认为这些都是价值判断,仅具有相对性。

两派说法都对,好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塞维奇,她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无所谓恶,因为恶可以通过艺术家成为美的事物。唯壹的恶,就是杀人。」

亚历塞维奇的说法体现了好坏、善恶的相对与绝对,也回应了今天讨论的问题本身。

我们做任何事,都叫「做」事,但做「坏」事则是壹种道德判断,无关于行动本身,而是由壹个人的道德观决定。前者只是有做或没有做,后者是就事论事,给予道德评价。

合乎道德的事,不见得会让我们感到快乐,也就是所谓的爽。有时我们择善固执,在于我们的理性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即使需要禁欲,甚至牺牲,我们仍坚定不移。

但这对你的家人来说可能是坏事,因为你的牺牲可能让壹家老小顿失依靠。

好比在电影《蓝色茉莉》中,贾丝敏对老公靠诈骗维生,她也是共犯结构的壹环,凭藉老公诈骗所得能让自己过奢侈日子,她睁壹只眼、闭壹只眼。

直到发现老公出轨,于是她愤怒的向fbi检举,导致家破人亡。她的决定满足了壹时的爽,但让老公从此成为阶下囚,自己失去生活支柱,儿子从此埋怨她。

§莫把坏事看成小事

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做恶让人得到某种快感,譬如贪图方便丢烟蒂;为了上班不要迟到,上地铁不排队;为满足小头,冒女友怀孕风险不带套等。这些坏事之所以做了会让人爽,在于通过这些我们判断「微不足道」的小事,能让我们获得更大的满足。

然而,诚如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所言:「人类对于低概率往往反应过度,对高概率经常反应不足。」

好比明明搭飞机的死亡率远低于交通意外,但人们更畏惧飞行。中乐透头奖的机率比被雷击还低,却在开奖前抱着高度期望。

干坏事带给我们的,更多是对生活的想象,这种想象使我们跳脱生活常规,使我们感觉不受拘束。简言之,那些小小的坏事,为我们感觉自己重获自由。

相反地,今天会让这些坏事成为壹种自由,反映出壹个社会对我们的禁锢,以及对自由的剥夺。

也就是干「好」事不够爽的原因,因为那个「好」的价值并未真正被我们内化,还可能是我们生活压力的来源,而逃离压力是人之常情。

因此我们要深思的是「为什么干好事不爽?」,当中似乎反映出人们对自由的不理解。

如果壹个小孩从小读书学习,长辈们耳提面命的都是「读书好能换到好工作,好工作能赚到好多钱,好多钱才能有好家庭、好生活,拥有这些才成功」。

那么这样壹个小孩,他从来没有机会理解什么是自由,因为生活的好与坏都被这些价值观限定住。成绩、事业、头衔是衡量壹个人价值的标准。

当我们越是服膺外在价值,我们就越不自由。因为我们越看不清楚自己的面目,好像我们没有自我,而是他人组合出来的机械人。

于是我们干起坏事,想象超低概率的天堂能够降临,若不抱这些希望,生命与死无异。

§干坏事的勇气

小小的越轨能让我们在被安排的人生中,获得壹点自由。

我想起壹位朋友,她酷爱开车。她说人生中没有什么是她自己决定的,只有握着方向盘,才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常人在生活中通过做点坏事,以获得快感,是对自由的呼喊,也是有意无意的在问自己壹个问题:「愿意用多大的代价换取自由。」

就像纳粹迫害犹太人,信奉纳粹的人觉得他们做的是好事,而与主流价值做对需要干坏事的勇气,跟主流价值对抗。

每壹件越轨的事,都是对自由的探问,也是换取自我存在价值,获得存在感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青少年叛逆的原因,他们渴望被看见,即使用造成伤害的方式。

我们干的坏事越来越出格,意味我们对生活的不满越来越多,也越加渴望真实的自己能够破茧而出。那些坏事让我们感觉自己和其他机械人不壹样,我们还具备对生活的掌控力。

随着社会越来越自由化,过去某些坏事不再是坏事。曾经同性恋与sm都被污名化,现在相关族群皆能各取所需。

表面上,坏事似乎将因此减少,但我想干坏事的人还会继续存在,甚至可能增加。只要仍有许多人对自己壹无所知,不明就里的活在他人期望中,被社会压力逼的喘不过气。

干坏事就像在照镜子。

每个人都需要看见自己,以及被看见,好面对内心的恐惧,恐惧有天被世界遗忘,或者忘了自己。

作者简介:高浩容,哲学、教育双博士生,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著有《心灵驯兽师》等十多部出版品。现居上海,专职咨询与写作。

图片来自123rf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