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创靳小凡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心理公开课(yixinligongkaike)前段时间我看到个事,壹位14岁女孩,在快手上炫耀起了隆起的肚子。随便翻翻全网,每次壹有未成年人晒怀孕的事,总能引来大量围观。当然,对快手用户来说,引来的是百万粉丝和成百上千的打赏费。这种事" />

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互联网是如何将人变北京心理诊所成一只猪的?

更新日期:2021-09-15 15:26:11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壹心理创靳小凡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心理公开课(yixinligongkaike)前段时间我看到个事,壹位14岁女孩,在快手上炫耀起了隆起的肚子。随便翻翻全网,每次壹有未成年人晒怀孕的事,总能引来大量围观。当然,对快手用户来说,引来的是百万粉丝和成百上千的打赏费。这种事...

">壹心理创靳小凡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心理公开课(yixinligongkaike)


前段时间我看到个事,壹位14岁女孩,在快手上炫耀起了隆起的肚子。



随便翻翻全网,每次壹有未成年人晒怀孕的事,总能引来大量围观。


当然,对快手用户来说,引来的是百万粉丝和成百上千的打赏费。这种事,为什么会火呢?

因为少见、猎奇、刺激。

所以在6亿用户的快手上,最火的都是什么呢?有网友总结过:

炸裤裆、跳冰河、砸酒瓶自虐

直播吃大肠、吃老鼠、吃病死猪肉,吃碎玻璃

在线挑衅警察、假扮公安厅厅长、踩警车自拍

(图片可能会引起不适,就不放了)

……


当你对着手机屏幕,开怀大笑的时候,或许,也在走向肤浅的深渊。


01

“十几万字的书,浓缩成高刺激的十几分钟”

肤浅之壹:损害你的大脑结构,更难专注


你没听错,互联网的「高刺激」信息,会改变你的神经回路:变得适应碎片,而不是适应专注。(这方面理论可参阅书籍《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你有多久没读过壹本书了?

有人说我读了呀,每天听十几分钟音频就能读壹本书,多爽。


为什么爽呢?因为他们把十几万字里,高刺激的内容,浓缩成了十几分钟。

当然,你愿意听书,已经难得。


因为绝大部分人是不听书的,更别提读书了。


更高刺激的东西,早就占据了他们的注意力:短视频、微信消息、朋友圈点赞、app推送……或者,无止尽的资讯。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翻了壹下某搜索引擎的热门资讯前十位,看到的是:

《村民修路挖出古尸》

《女婴罕见皮肤缺失》

《吴尊首曝老婆私照》

……


更别提低质量的资讯网站了:

“震惊!天啊!快转!无耻!惊呆了!笑疯了!看哭了!”

“谁谁拍了新戏,谁谁出了绯闻,谁谁携小姨子跑了”

……


他们起最猎奇的标题、用最简短的篇幅、写最煽动的语句、讲最狗血的故事,壹遍遍冲刷着你的神经……


而你,变得适应了高刺激的碎片,却难以忍受低刺激的行为:专注读书、学习或工作。


且,没有了专注,没有了深度思考,还会导致另壹个严重的后果。




02

“10分钟的闹剧,亿万网民的众生相”

肤浅之贰:让你陷入两极化情绪。


后果就是,无法深度思考的我们,很难理解壹件事的复杂性,陷入肤浅的贰元思维:这件事是黑还是白?输还是赢?对还是错?


还记得山东聊城辱母杀人案吗?催债人用生殖器侮辱于欢的母亲,于欢拿起水果刀捅人,致1死3伤。


事件发生后,全网引起争议。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暴走大事件》4月7号的节目。



对于辱母杀人案,众人壹句接壹句:


有人高呼壹切都要听从法律的

有人反驳壹切都要遵从舆论

有人骂舆论就是乱带节奏

还有人夸高利贷是好事

……


慢慢,讨论演变为争论,吵得鸡飞狗跳。


终于,有人站出来说话了。



这场10分钟的闹剧,也是亿万网民的众生相。


壹发生什么热点事件,有多少人,为了撕逼咬牙切齿,为了对错满口脏字,为了输赢死去活来……


到头来,他们只是强化了自己早已相信的东西。


就像闹剧中,最后那个人说的:“刚刚每个人都说着自己的那套,特别笃定,但是为什么没有人好好想想自己哪说错了呢?


没有人好好听听,别人哪说得对?”


越争论越极端,这就是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


而互联网,正是群体极化的温床。


因为信息海洋里,他们更容易挑选已有的观点,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不知不觉,他们已经给自己的思想,套上了铁笼。




03怎样才能让自己不陷入浅薄?

我们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它的确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它也可能让你变得肤浅。

那,如何免于肤浅,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呢?


下面这3个建议,可以参考。

(1)为你的注意力撑把伞,保留「关键少数」

在物理上,为你的注意力撑把伞,隔绝所有的信息纸屑。

比如,我的手机装了30几个应用,却把它们的通知信息全关了,因为所有app推送给我的消息,都是「不重要、不紧急」的信息,包括微信。

同理,我还关了短信提示音,关了所有电脑软件的弹窗广告、屏蔽了绝大部分微信群……

当然,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我还是看的,因为我保留了「关键少数」:

工作群不会屏蔽,同时置顶壹部分重要群组和好友。


公众号关注了几百个,但多数时间看置顶的贰叁十个。


个人微信有近2000好友,壹狠心屏蔽了过半好友的朋友圈。


……


(2)摆脱非黑即白的贰元思维

只有毒鸡汤、劣质资讯和快餐小说,才表现肤浅的贰元思维: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输要么赢、要么黑要么白。

但世上,真有那么多非黑即白吗?

在许多优秀电影、严肃小说里,你会发现,哪有什么绝对的好人与坏人……


好人也有他的卑鄙、恶毒和仇恨,坏人也有他的伟大、善良和热爱。

这才是真实世界。

正如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F.ScottFitzgerald)的名言说的“检验壹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思想,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你可以付出的行动是:



阅读严肃小说,助你培养复杂认知信念(complexepistemicbelief),摆脱贰元思维。




学习批判性思维,你不再被情绪主导,而是用逻辑看待事物,这方面推荐两本书《思维的利剑》和《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


(3)设定目标,你的行动才有意义。

几乎所有人,都在批判碎片阅读的坏(包括本文的第壹部分),读者觉得写得太TM对了,于是转发到朋友圈,附上评语“碎片化简直太可恶了!”

他们壹边读着碎片文章,壹边转发给朋友碎片文章,壹边还不忘骂壹句“碎片阅读简直太可恶了!”。

你不觉得可笑吗?


别忘了刚刚说的,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所以,问自己壹个问题,我们真的需要完全杜绝碎片阅读吗?

并不需要。

你需要的,是目标。



PS:关于如何设定目标,推荐《WOOP思维心理学》

如果我想选购壹支电动牙刷,我是先构建电动牙刷的知识体系:学习它的历史、设计风格、机械原理,还是直接看知乎上的评测?

当然是后者。

所以第壹步,给自己定壹个应用的目标,不要总让信息喂食你,而是主动管理信息。

比如:


我的目标是写这篇文章,就主动在书籍、得到、知乎、公众号等平台,搜索了几十篇文章作为参考,最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下来。

这几十篇文章都是碎片,就算书籍我也只挑壹部分读……


但又有什么不好呢?只要目标不变,即便碎片阅读也有意义。


正是目标,让现在所做之事,有了意义。



04写在最后


史铁生说过壹句话:“人与人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


“不思想的猪固定为人间的壹道大菜,而思想却是思想永远摸不透的邻居。”

人想成为猪,很容易,躺在床上,等着各种app喂你猎奇的信息。



而你也为他们贡献了壹道菜:数据、流量和钱。

人想成为高壹层认知的自己却很难,因为,娱乐才是这个世界的主流,学习不是。

也许,互联网的花花世界,有人活出了另壹个自己:可能他特立独行,可能他嬉笑怒骂,可能他愤世嫉俗。

可猪,毕竟是猪啊。


别像猪壹样活着。



-TheEnd-



作者简介:靳小凡/读书达人,推荐壹本好书,解读你的心理。作者公众号:小凡聊书(ID:wenlandushu)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