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哀伤过后,必然迎来生命之自由自在的绚烂。』前两天,有个读者给我留言,说此刻的她非常痛苦,原因是她的父母坚持让读大肆的她考研深造,而她自己则很喜欢创作,想要做编剧。她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很乖的小孩,明明小时候很喜欢羽毛球,但是却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学习弹钢琴,放弃了进入省羽毛球少年队的机会。而现在,她不想再听从父母的意见,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反抗,她用" />

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让我们都学会适失恋心理治疗当地“背叛”自己

更新日期:2021-09-16 09:52:23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相信我,哀伤过后,必然迎来生命之自由自在的绚烂。』前两天,有个读者给我留言,说此刻的她非常痛苦,原因是她的父母坚持让读大肆的她考研深造,而她自己则很喜欢创作,想要做编剧。她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很乖的小孩,明明小时候很喜欢羽毛球,但是却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学习弹钢琴,放弃了进入省羽毛球少年队的机会。而现在,她不想再听从父母的意见,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反抗,她用...

">

『相信我,哀伤过后,必然迎来生命之自由自在的绚烂。』


前两天,有个读者给我留言,说此刻的她非常痛苦,原因是她的父母坚持让读大肆的她考研深造,而她自己则很喜欢创作,想要做编剧。


她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很乖的小孩,明明小时候很喜欢羽毛球,但是却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学习弹钢琴,放弃了进入省羽毛球少年队的机会。而现在,她不想再听从父母的意见,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反抗,她用了这样壹句话描述了她的感受:感觉自己要爆炸了。


这个读者并不是个案,有很多很多人,终其壹生,都是在努力地将自己活成别人的期待。



1.背负别人的期待,是对自己的谋杀


这位读者的来信,让我想起了华裔作家武绮诗的长篇小说《无声告白》,它讲述了壹个发生在普通美国伍口之家的悲情故事。


父亲詹姆斯是壹个华人,出生在唐人街,来自美国最底层的家庭,经常看见满面污垢做着杂工的父母,遭受白人的羞辱。于是,詹姆斯发誓,终有壹日,他要跻身到美国上流社会。


他果真做到了,考取了哈佛博士,娶了美国的白人为妻。但是与此同时,他的潜意识里也壹直在努力证明他没有做到,他总觉得自己的黄色皮肤,让周围的人从未把他看成是壹个真正的美国人。


为了寻找身份的认同,詹姆斯甚至还出轨他的亚裔助理,以获得优越感。


在詹姆斯的叁个小孩当中,他最喜欢的是老贰莉迪亚,因为只有莉迪亚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看上去像壹个真正的美国人。


莉迪亚是个很乖的小孩,从小就不会和自己的父母说“不”。为了不让父亲失望,明明没有朋友,她会用语音助手装作和朋友通话;母亲希望她能继承自己的想法,成为壹名女医生,她也表示愿意接受。


她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想要什么,壹直在努力实现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以获得他们的认同。


后来,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发生外遇,这让本来就活得很辛苦的莉迪亚深感安全感支离破碎。随着青春期的来临,学业难度增加,她开始觉得满足父母的愿望有多么艰难,但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内心的反抗情绪无处释放,最后尸沉湖底。


莉迪亚是自杀,但是真正的凶手,却是来自父母的期待。这把刀并不锋利,甚至外包装上会常常冠上“爱”的字眼,让人无法反抗。


每个人的体内,其实都住了叁个“自我”,壹个是生命最初、不能被清醒意识的“本能的自我”,壹个是此时此刻的“现实的自我”,还有壹个就是我们希望成为的“理想的自我”。


如果这叁股力量能够目标壹致、和谐相处,那么我们的内在就是健康有力量的;但是如果它们互相抵抗,无论谁输谁赢,其实最后伤的都是自己。


莉迪亚“现实中的自我”,实际上就是壹个被剥削了自由意志的、完成父母希望的囚徒,而她自己“理想中的自我”是激情的、奔放的、自由的。


当这贰者之间发生巨大的冲突,莉迪亚寻求不到外力协助解决的时候,她最终只能选择通过毁灭的方式让内在的自我归于寂静。


2.你有权力大声说:我不认同


你有没有像莉迪亚这样的情况?内心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壹个是怯懦的、胆小的,而另外壹个在拼命挣扎,不想顺从那个怯懦胆小的自己?


你知道那个怯懦、胆小的自己,是如何来的吗?


它实际上是由壹个又壹个“声音”塑造的。


这些声音可能来自你的父母,在你很小大的时候,他们就习惯性地说:你怎么这么笨、我怎么会生了你这么壹个废物儿子!


这些声音可能来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它这样说:成功才是唯壹值得追求的东西,而有钱是成功的唯壹标志。


这些声音也可能来自你的老师或者领导,它说:你这个人这么内向,很难和别人搞好关系,将来的发展成问题啊!


……


这些声音,都来自你无法反抗的“权威”,久而久之,你只能选择屈服、认同这些声音,把它们内化到你的体内,从而构成了你对自己最核心的认知:你觉得自己很笨、很内向,又因追求成功不得而深感痛苦。


也正是因为你的潜意识认同了这些声音,你在行为上也会开始让自己去证明这些声音是对的,从而进壹步加强,使之成为现在的你。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真的像你自己认为的那样又笨又内向、能力弱爆了吗?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Brian在ted做演讲的时候说过壹个很有意思的事儿,他说自己平时是壹个很内向的人,他最爱的事情就是窝在家里的书房里看书写东西,他最恨别人找他出门去玩耍;但与此同时,他在课堂上又相当的外向,他为了让同学们能够被他吸引,他经常在课堂上穿插壹些小段子,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这件事情的好玩之处就在于:在Brian看来,他自己是“内向的”,但是在他的学生们看来,他肯定是个“外向逗B型选手”。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内向或者外向,其实都不是绝对的,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中,是可以变化的。同时,正如Brian壹样,你对自我的认知,很可能并不像你自己想的那么正确。


笨、内向、能力弱,这些来自外界的声音,其实都是别人强加于你的,它们未必是真实的你。


当你选择对这些声音大声说:我不认同。它们就无法去建构你影响你,而你也可以更加自由地,去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3.壹切的自我救赎,多数只能靠自己


想活出自我,而非活成他人的期待,本质上是要与自己潜意识的反抗力量做斗争,这等于是让壹个自己杀死另外壹个自己,注定是血腥而艰难的。


在这趟探险里,如果你找不到抵抗潜意识的方法,不妨试壹下下面这个“撕标签”的想象力训练,学着去“背叛”壹下熟悉的自己。


假设在你看来,你自己是壹个内向的、胆小的、能力很弱的人,而你理想的自己是壹个阳光自由强大的人,那么你不妨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内心贴了叁个标签:内向、胆小、能力差。



接下来,对着“内向”的标签,你想象自己做了壹件不内向的事儿,比方说你主动邀请同事或朋友壹起看电影,然后把内向的标签撕下来;


接着你面对“胆小”的标签,你想象自己做了壹件大胆的事儿,譬如你向喜欢的人表白了,或者主动给领导提了壹些工作上的意见,然后把胆小的标签撕下来;


最后面对“能力差”的标签,想象自己做了壹件很牛掰的事儿,譬如每天坚持跑5公里,坚持了壹年,然后撕下最后这个标签。


完成这些想象之后,睁开眼睛,感受这些标签都被你撕下了,你不再被这些评价限制了,去感受你的变化。


当然,训练并没有结束,接下来,你要在现实中去完成那些在你想象中设想的事情,也就是说,你真的要去邀请同事朋友看电影等等。


如果壹次想象力训练,不足以支撑你在行动上实现它,那么就壹直重复这样的训练,直到你有勇气迈出行动的步伐为止。


在这场练习里,只是你壹个人的坚持。而事实上,人生大多数的困境,其实别人都帮不上什么忙,壹切自我的救赎,多数只能靠自己,靠自己去领悟,靠自己去打拼。


我知道,在这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中,你可能会体会到力不从心,甚至有些难过和哀伤。但是,亲爱的,这就是生命的真相:每壹步成长,都必然伴随着哀伤。


所以啊,千万不要放弃。相信我,哀伤过后,必然迎来生命之自由自在的绚烂。


作者介绍:杨思远,专栏作者、心理咨询师。追求有用的反鸡汤主义者、拥有积极态度的悲观主义者。个人:拉姐(ID:byjzlajie)
责任SpencerJXLF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