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如果担心孩子早恋,作为父母的你会如何处理呢?严密监控孩子?查手机查日记?甚至会对孩子进行训斥责骂?美国有一位爸爸LarrySumpter,为了惩罚女儿和男孩交往过于亲密,决定接管女儿的社交账号。从11月开始,Larry在女儿账号里放飞自我,发各种自拍加上冷幽默配文,还有各种辣眼睛的视频……没想到,竟一炮而红,成为了网红。女儿在爸爸发第一条动态后,就感...
如果担心孩子早恋,作为父母的你会如何处理呢?
严密监控孩子?查手机查日记?甚至会对孩子进行训斥责骂?
美国有一位爸爸Larry Sumpter,为了惩罚女儿和男孩交往过于亲密,决定接管女儿的社交账号。
从11月开始,Larry在女儿账号里放飞自我,发各种自拍加上冷幽默配文,还有各种辣眼睛的视频……没想到,竟一炮而红,成为了网红。
女儿在爸爸发第一条动态后,就感到后悔了,向父亲认错,可是Larry告诉女儿“不,我还有很多点子,你再忍两周吧!”
很多网友为其点赞,表示“这种方式非常棒,以后也要这样惩罚孩子。”
这位爸爸,用一种幽默搞笑的方式管教了女儿,即实现了教育的目的,又不会破坏父女的感情,的确是一种双赢的方式。
而像这种“幽默惩罚”的父母还有很多。
英国一位壮汉父亲,为阻止14的女儿穿超短裤去上学,“以身试法”身穿同款热裤,并放言:你要是敢穿这个去上学,我就敢穿这裤衩去校门口接你放学!
看着父亲妖娆的姿势,女儿笑到崩溃,放弃了最初的想法。
泰国的一名妈妈,因为女儿沉迷手机,就趁女儿睡觉时,把女儿眼睛涂成“熊猫眼”,然后告诉孩子“这就是因为你太爱玩手机的下场”,孩子吓得哇哇大哭。 后来,小姑娘玩手机果然收敛许多。
不同与常见的教育方式,这些家长选择了非常直观的,幽默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立刻感同身受,认识到了错误,效果立竿见影,为家长教育孩子提供了新思路。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种错误,要规范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在教育方式上,大部分的父母会用唠叨、批评训斥,甚至有时会打骂孩子,然而这些方式真的有效果吗?
一、唠叨
唠叨其实是最无效的教育。
有的父母总是不停地念叨“你要有礼貌。”、“你要称呼长辈”、“你要认真听讲”、“你要好好学习”。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会听话,然而日复一日,孩子会感到对你的“念经”式教育感到心烦,形成了"自动屏蔽"的反应,你在一旁苦口婆心,他们早就左耳进右耳出,装作听不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二、暴力教育
1、语言暴力
孩子犯了错,你怒斥批评,孩子得到的讯息就是父母不理解,不宽容,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根本得不到父母的共鸣。
这种怒火其实是双向的,你生气孩子不听话,孩子生气你不理解他,这根本就是一种无效的沟通。
孩子在烦躁、伤心的心情下,怎么可能去改变自己,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甚至会变本加厉,做出更加过火的事情。
2、肢体暴力
“棒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些是很多父母尊崇的道理。
实际上棍棒教育,是最专制的教育方式。它对孩子不尊重,只是通过肢体暴力来制服孩子,让孩子屈从自己。而这种屈从其实是短暂的。
孩子感到无力和孤独,认为父母冰冷无情。经常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会变得自卑、冷漠,缺乏安全感,反而更容易形成反叛的心理,心生怨恨,事事与父母对抗。
有人曾经做过一项心理实验。把孩子分为两组,给每组孩子一个箱子,然后对其中一组孩子温柔地说:“不要乱摸箱子里的东西喔!”对另一组孩子则严肃威胁:“如果乱摸箱子里的东西,就会受到惩罚的。”
最终结果显示,两组孩子中摸箱子的比例各占了30%。
3个月后,这些孩子回到放箱子的地方,结果发现,被威胁过的孩子中,摸箱子的占70%,而另一组孩子中摸箱子依然只有30%。
由此可见威胁的效果是短暂的。孩子们因恐惧而做出的行为只在短期内有效,一旦这种效果逝去后,孩子反而会更加的反叛。
所以不管是语言暴力还是肢体暴力,对孩子来说只是暂时性的压制,根本起不到任何改变的作用。
三、物质利诱
有时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常常承诺孩子,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比如“考试第一名,就给你买玩具”、“你认真学习,就带你出去玩”......
如果父母实现了承诺,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学习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是可以换取奖励的,他们以后做事情会更具有目的性。
如果父母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则会导致孩子对父母感到失望,不再信任父母。
1938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举行了一场演讲。
他上台后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然后撒了一把米在桌子上,按住大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是叫,却不肯吃。
陶先生又强行掰开大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不一会儿,大公鸡自己就吃起米来。
这时陶行知先生说:
“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教育就是这样,不仅仅在学习上,在生活中同样适用,父母要思考的是怎样做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去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主动地去改正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用权威,用拳头来“威胁”孩子。
1、尊重孩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尊重孩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2岁是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时期。这时的他们已经开始期待建立强大的自我!
所以父母要明白,孩子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人格,在孩子的教育上,训斥和打骂实际上对孩子都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
父母要将孩子放在和自己的对等的位置上,用对等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问题,去倾听,去理解,去感受,去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做好教育的第一步。这个时候,你才能够心平气和地去处理孩子的问题。
2、身教是惟一重要的事!美国作家丹?米尔曼在《唤醒内在的智慧》中说,身教,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惟一重要的事!
美国心理学家梅尔索夫做过一系列有趣经典的研究,结果发现,刚出生42 分钟的婴儿就能模仿大人吐舌头!由此可见孩子是天生的模仿高手,很容易会模仿大人的每个动作,每句话。
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的灯塔,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模仿父母,从做人品德,到做事方式,从行为习惯,到为人处世,这些模仿都会内化成孩子的性格和习惯,伴随他一生。
即便孩子长大,开始拥有自己的世界观后,也很难逃离生长环境带来的深远影响, 行为性格中始终会透露出父母的影子。
所以,父母想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那就先从自身做起,先一步养成好习惯或者改正错误。
3、通过后果展示教育演员孙俪曾分享过一个教育孩子刷牙的故事。
有一次她带孩子看了一个关于蛀牙的纪录片,主人公因爱吃糖,长了很多蛀牙,其中腐蚀严重的牙齿只能被拔掉,拔牙的过程也出现在片中。当晚,孙俪发现两个孩子刷牙特别认真。
于是孙俪受到启发,将纪录片中几个重要的镜头截图下来,打印成照片贴在卫生间里。结果,孙俪再也不用每天早晚提醒孩子刷牙的事情,为了避免纪录片里面拔牙的恐怖场景,孩子们学会了自觉刷牙。
孩子有时候会认为父母是危言耸听,过于焦虑,所以根本听不进父母的说教,所以不如将后果展示给孩子,让孩子清楚底线在哪里,这样反而会对孩子有警示的效果。
4、用幽默化解问题和严肃地讨论、生气地训斥相比,人更愿意接受幽默地处理方式。父母要学会让自己变得幽默有趣,学会将问题大而化小,用一个小故事、用一个小玩笑,甚至像前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用恶作剧的方式,不但能完美地解决问题,而且会给孩子留下极深的印象,日后时刻鞭策着自己。放下父母高高在上的架子,开启自己的脑洞,尝试用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粗暴的过程,不是只有呵斥打骂才能引导孩子,改正他的错误。
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多花一些心思,同样可以用更柔和,甚至更幽默的方式来达到完美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