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幼儿安全感形成过程详解

更新日期:2021-08-24 11:14:51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是和父母功能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体可以分为0-90天、90天-36个月、4-5岁三个阶段来谈。我能活下去吗(0-90天)婴儿从舒适的子宫降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以前通过脐带输送的丰富营养现在完全中断,羊水中的自由自在被一种铅一样沉重的感觉代替。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剧烈的,比我们成人生活中的任何困境和挑战都更加剧烈。想想我们的“小可怜”,它想喝...

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是和父母功能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体可以分为0-90天、90天-36个月、4-5岁三个阶段来谈。

我能活下去吗(0-90天)

婴儿从舒适的子宫降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以前通过脐带输送的丰富营养现在完全中断,羊水中的自由自在被一种铅一样沉重的感觉代替。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剧烈的,比我们成人生活中的任何困境和挑战都更加剧烈。想想我们的“小可怜”,它想喝水不能自己拿,想吃饭不知道饭在哪里;他头都不能抬一下,甚至连笑也不会;他不好看,五官不突出,头发只有几根,头大脚小身子短;他不能表达自己,也不能听懂别人;他不能向别人示好,不能满足别人任何需要,而自己的需要却多得不得了,吃喝拉撒睡都是问题……如果没有人管他,他将毫无疑问的死去,会有人能“受得了他”,能毫不厌烦的悉心照料他以便帮他活下去吗?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初,就是伴随着这样的焦虑、惶恐和疑问度过的。这个阶段孩子最大的需求就是活下去,从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两个方面获得满足以便活下去。生理营养即各种生理需要的满足不需多言,而心理营养则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

这个时期婴儿的心理营养主要有两种:

其一,被无条件的接纳;

其二,被看成最重要的

至少在这九十天里。

正常来讲,这些是不成问题的,孩子们在盼望中出生,一个大家庭都会围着小宝宝转,而作为“主角”的妈妈则会像热恋中的男女那样自然的分泌苯体胺,看着自己的骨肉怎么爱也不够,逢人显摆小宝宝的照片,尽管在别人眼里新生儿一点也不好看。当然,妈妈还会自然的分泌乳汁,不同时段的乳汁营养成分不一样,完全和不同阶段孩子的需求相匹配。但是,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境况,生活并不总是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的。

诸多因素会影响到母亲是否能够尽职:

其一,孩子降生时,年轻的父母还没有完全摆脱生活的压力,在物质收入和社会认可方面都处于挣扎奋斗期,而孩子占用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自然会引发冲突;

其二,年轻的父母大约在结婚后一两年内生下宝宝,一两年的时间常常不足以让夫妻有比较好的融合,学会彼此相处,夫妻关系的不通顺,会大大影响母亲的情绪;

其三,从女孩到妻子再到母亲是一个角色突变,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对这样的转变有所准备和受过训练,如果母亲在自己原来家庭中成长得很好,母亲为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就更能适应和胜任这些角色,如果不是,那么就会面临困难;

其四,三十岁左右的年龄,不是人真正的心理成熟的年龄,在个性和能力的诸多方面都有待进步。

总之,压力和各种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母亲苯体胺的分泌,苯体胺分泌不足,会导致母亲从情感上接纳孩子不够,只是从理性的责任感来照料小孩。如果只是出于责任而非享受做母亲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非常煎熬的,就像婚姻退化为责任一样让人感觉负担,母亲在压力和负面情绪中做母亲,常常心力交瘁。

如果孩子在“无条件接纳”和“重要感”两个方面得不到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出现问题,占有欲强,爱妒嫉,长大后就会特别“粘人”,幼儿园、小学粘老师,中学谈恋爱,总之,会不断寻觅,找到一个在他面前自己最重要、最被接纳的人。

所以,生小孩一定要准备好,物质上有一定基础,情感心理上也准备好,比如没有性别偏好、夫妻关系稳定亲密等。

我能做我自己吗(90天-36个月)

这个时期,总体来讲,孩子开始学习分离和独立,以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时段较长,我们还可以细分一下。

A4-10个月孩子比以前已经长大了很多,已经可以笑了,这是一个分水岭,孩子的自我意识从此开始萌芽。

另外孩子开始学会一些自我安抚的方法,如吃手,或者迷恋一些替代物,如毛巾、柔软有毛的玩具等。孩子已经不像上一个阶段那样完全需要母亲了。这个时候考验的是母亲自己有没有安全感,是否能够忍受孩子不再完全需要自己。如果母亲安全感不足,就会把放手看作失去,从而给孩子过多的照料和关注,以求孩子像以前一样完全需要自己。故而妨碍了孩子分离和独立。

B10-16个月这时候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均有突破性发展了,慢慢学会了走路,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生活空间。

孩子开始更多的交替尝试亲密与分离。常见的表现是,一会儿跑到你身边让你抱,一会儿又跑到旁边自己玩。最好的做法是,孩子要我们抱我们就抱,孩子想自己玩就让他自己玩。不好的做法是跟着自己的情绪走,高兴时想抱孩子不管他想不想拉过来就抱,不高兴时不想抱孩子,孩子要抱也不给。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就没有主动性,我们想抱的时候可以去抱,但是如果孩子不想,我们就马上放下,让他自己玩。正常情况下,经过多次的交替尝试亲密和分离,孩子建立了初步的安全感,孩子就不会那么粘人,也不会排斥别人抱他。

C16-24个月这时候孩子开始尝试更多的分离和亲近,也开始有自己的“脾气”,有时候显得不是那么好理解。

比如你帮他穿衣服,你穿好了,他脱下来要自己穿,可是自己又不太会穿,穿不上就急切地要你帮,你去帮他,帮多了,他又不耐烦、生气。其实孩子的心理是这样的,他迫切的想要自己尝试,当他不会不能的时候又迫切的想要你的帮助和支持,但是又不允许你过多地参与,因为那样他会感到你干涉和妨碍了他的自主尝试。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跟着孩子的需要走,他要自己做,就让他自己做,他没主动要我们帮助,我们就不参与,无论他做成什么样;但他要帮助,我们就马上去帮,他觉得够了,我们就停手,再让他自己做。不要在意一时一事的结果,而要重视这个过程。

D24-36个月这时期需要格外提醒的就是不要放大威胁。

孩子生活经验匮乏,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兴趣,不太了解水、火、电、煤气、攀高等危险因素的存在。如果大人毫不在意,那孩子是危险的;但是不能因噎废食,过分保护,比较好的做法,是让孩子适当的尝试,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了解到危险,而不是严厉的禁止。比如,热水,可以在饮水机上烫一小下;比如电,可以创造一个条件让孩子触摸不危险但有足以让孩子不舒服的电流。孩子探索自己和世界的活动应该被保证,遇到危险因素,也正好是孩子了解危险、增长知识和能力的机会。

总之,从会笑到现在,孩子都会更多的尝试分离和独立。如果他通过多次的尝试认识到,他想亲密的时候,妈妈就可以跟他亲密,想要帮助的时候,妈妈就能来帮助,而他想自己玩、做事情的时候,妈妈也允许并关注,那么,这个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比较稳定的建立,看不到妈妈是不担心失去妈妈,妈妈不在身边,妈妈的爱还在心里,这样的孩子就不会有分离焦虑,上幼儿园不会哭太久、长时间不适应,长大后失恋、亲人去世、遭遇挫折都不会承受不住。

对孩子安全感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父母之间偶尔的不快相当于世界局部冲突,父母之间的冷漠和敌对如同德国竖起柏林墙,父母之间的激烈争吵甚至拳脚相加就是世界大战。而且,因为还不能够区分自己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孩子经常把父母间的冲突归因于自己不好、不乖,从而产生很大的不安和负疚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大最好的礼物,就是父母有一个美好的婚姻,这不仅直接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于孩子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也是大有裨益。

在孩子三岁之前,母亲对孩子比父亲重要的多。而母亲作为女性是非常在意亲密关系的,如果夫妻感情不好,母亲即便在事业上很成功,也会有很大的失落、空虚和不安,这种状态下做母亲,常不由得陷入两难,如果孩子很独立,自己的事情处理得很好,那么母亲会因为孩子不怎么需要他而陷入失落,因为不被需要就仿佛自己不重要,就仿佛孩子和自己不够亲密;相反,假如孩子不能独立,自己的事情处理不好,母亲又会很失望,她对孩子有太多的期望,如果孩子不是一个好孩子,那么她也就无从成为一个好妈妈,当女性没有机会成为一个好妻子的时候,常常强烈的想成为一个好妈妈。

只有她本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足够时,只有当她不必再去怀疑自己是不是够好时,她才不需用通过成为“好妻子”或者“好妈妈”来证明自己好。倘若不能够有一个幸福的婚姻,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友好的离婚。为了孩子而维持一个不够好的婚姻关系,远不如和平、友善的分开;最差的情况是,父母离婚后彼此记恨,又用孩子来作为砝码或者工具来伤害对方,比如禁止对方探视、指责孩子挂念对方,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安全感就极难建立,长大后婚姻也很难幸福,生下的子女很容易精神抑郁。幸福的家庭会遗传,不幸的家庭也会遗传。我够好吗

(4-5岁)从四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建立,孩子开始有“我”的概念了,也就开始有记忆了。

而父亲的影响也开始渐渐赶上甚至超过母亲了。这个“我”是一个崭新的我,孩子们会非常关注这个“我”够不够好,这就像作家写完第一篇小说、建筑家建好第一栋建筑特别关心这些作品的反响一样。这个“我”又是相当稚嫩的“我”,在自我认知和评价方面非常地依赖他人,非常需要他人的赞美、肯定和认同。而最主要的他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其中父亲的影响力通常又大大的超过母亲。之所以如此,和男性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中的统治地位有很大关系,母亲通常代表家庭和情感,父亲通常代表社会和责任。

父亲欣赏、肯定自己的孩子,从理论上说,既不困难也不复杂。当孩子有一件事情做得不错,父亲走过去摸摸孩子的头说,你这件事做得很棒!或者拍拍孩子的肩膀说,你能这样做我很开心,就是对孩子莫大的鼓励。父亲对孩子说,“有你这样的女儿我很高兴”或者“你是一个好儿子”,都是对孩子极大的肯定。这些鼓励和肯定,对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性别认同都是十分关键的。

在这方面,父亲的作用通常大于母亲,这并非说母亲的鼓励和肯定没有作用,而是说父亲的影响力更大。尽管理论上说起来很简单,可遗憾的是,生活中,来自父亲的肯定和鼓励并没有那么充分。造成这个情况的最常见的是两个原因:

其一是父亲的自我满意度,

其二是父亲接纳孩子不同于自己的能力。

我们知道,一个人自我满意度越高,发现和欣赏到别人的优点和好处的能力就越强,一个人如果自我感觉特别糟糕,自己的需求很不能满足,自己过得很不开心,也很少受到尊重和欣赏,那么他就很难去欣赏和赞美别人。对于父亲来讲,能否得到妻子的欣赏和尊重格外重要,这直接影响到父亲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做怎样的“父亲”。

所以,父亲在外事业刚起步,在家得不到妻子的认同、欣赏和追随,是父亲不能够很好的去肯定、鼓励孩子的原因。需要说明的是,欣赏和肯定孩子不是一个可以学习到的技巧和方法,而是一种真实的状态和能力,只有真诚地赞美和欣赏才有影响力,相反,如果没有真诚的欣赏,一定有“真诚”的指责来填充。

第二点也是常见的。因为孩子固然从遗传上来自父母,必有相像之处,但是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必有不同之处。所谓的“接纳”“尊重”就是针对这些不同而言的。父亲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常自然的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比如父亲行事果断高效,那么面对一个优柔的孩子就是一个考验,常常会奇怪甚至质问:你怎么就跟我不一样呢?做个事情怎么这么瞻前顾后、慢慢腾腾呢?事实上,每种个性都有它的好处,比如忧郁型的孩子往往“深刻”、“敏感”、“可靠”、“有才华”,乐天型的孩子往往“善于交际”、“适应力强”、“乐观活泼”、“容易放下”,当然他们也各有各的局限。综上所述,倘若孩子在以上各个时期,所需的心理营养都能得到充分满足,那么孩子下一个阶段的成长就会很自然很顺利,也就是说孩子社会化发展、功课、情绪控制等方面都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样,孩子整个人生的发展也就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