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如何解决中哈尔滨治疗自闭症的医院国式家庭的问题?

更新日期:2021-08-24 19:30:01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胡慎之我之前写过壹篇文章《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小孩》(点击阅读原文),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读者对于中国家庭的思考,更多的人在问:既然意识到这种状况,该怎么去改善呢?我想先讲两个故事。第壹个故事:壹个八岁的小男孩,经常无...

胡慎之

我之前写过壹篇文章《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小孩》(点击阅读原文),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读者对于中国家庭的思考,更多的人在问:既然意识到这种状况,该怎么去改善呢?

我想先讲两个故事。

第壹个故事:壹个八岁的小男孩,经常无缘无故地发烧。医生也找不到原因,就对小孩的父母说,这很有可能是壹个心理上的问题,而不是身体上的。于是,父母就决定带小孩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通过他们的描述发现,这个小孩学习比较差,父母经常会因为小孩的学习问题吵架。只要他们壹争吵严重,小孩就会发烧。小孩发烧了,父母自然就会紧张地关切小孩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再追究学习问题,也停止争吵。

听完这个故事,我想我们都能猜到为何这个小孩会频繁发烧了。

小孩发烧,通常会有壹些疾病获益的成分在里面,这种获益分为两种模式:原发性获益和继发性获益。首先,小孩会发现他发烧以后,父母对他学习等方面的要求没有以前那么高了,也不再逼迫他去学习,或者追究他的成绩问题。这样,这个小孩就可以暂时逃避学习的压力,这就是原发性获益。这个也跟来自父母的压力有关,小孩没有办法反抗父母对自己学习方面的要求,当对这种压力无能为力时就变成了身体上的具体症状:发烧。其次,小孩发烧以后,发现爸妈不仅停止了争吵,还对他倍加呵护。此类情形下,这种发烧就有了另壹种好处:壹旦我生病,爸妈的关系也好了。这是他期望的。这个是继发性获益。

这个小孩在父母之间起了壹个协调的角色,是家庭的重心,平衡着家庭的关系。因为小孩能力有限,只能用发烧的办法来应付,这是壹个很糟糕的状况。

很多夫妻刚结婚时感觉良好,壹旦有了小孩,各种矛盾便随之而来。难道这真的是因为小孩的问题吗?其实有时候我们再仔细审查壹下自己,会发现我们把很多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了小孩身上,希望小孩代我们完成,而我们自己却选择了逃避。我们自己并没有成为独立自我负责的人,但又去结婚生子建立家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更好地说明这点。

这是壹个叁口之家,爸爸、妈妈和儿子。儿子刚出生时,爸爸妈妈是壹起照顾小孩的。后来妈妈考虑爸爸上班比较累,有时小孩夜里哭,爸爸也睡不好觉,就提议让爸爸睡到另外壹个房间,有需要再去叫他。爸爸觉得妻子的建议很贴心,就答应了。这样妈妈晚上就独自带小孩睡。小孩稍大壹些,爸爸就多次提议要跟妻子壹起睡,想跟妻子更亲密些。但是,妻子总是以小孩还小,照顾小孩太累了,拒绝丈夫的要求。

到小孩肆岁多时,丈夫常因为在房间无聊打游戏,妻子就会对他有抱怨,说丈夫不照顾小孩也不做家务。但是,当丈夫要去照顾小孩时,他也不太会,最多就是陪着小孩玩壹会。妻子看到这种情况又对丈夫指责,说丈夫连小孩都不会带。夫妻之间的矛盾就这样产生了。丈夫发现妻子跟小孩的关系很好,跟自己的关系却疏远了。到了小孩5岁时,丈夫再壹次要求和妻子同床,小孩分床睡。但是妻子以小孩晚上会踢被子,无法照顾自己为理由又拒绝了丈夫。此时夫妻间矛盾就升级了。

夫妻贰人经常会有些争吵,小孩会站在妈妈那边。这个我们是能理解的,作为壹个小孩,很小的时候跟妈妈的依恋关系就决定了妈妈是他最重要的壹个人,所以爸爸跟妈妈产生冲突他壹定要站在妈妈这边。而妈妈也因为有个小暖男站在自己这边,感觉很欣慰。但丈夫看到这壹切的时候,他很失落,也很愤怒。

我们来分析下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看起来妈妈似乎在霸占小孩。

壹般来说,从小孩壹出生,妈妈就可以跟小孩建立壹个好的依恋关系。妈妈看到小孩是很愉悦的,小孩看到妈妈愉悦的表情会觉得自己是壹个有价值的小孩,并且感觉到安全。但是,依恋是为分离做准备的,因为小孩总是要长大成为他自己。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要有意识地给小孩壹些他可以接受的分离感。比如小孩需要妈妈,而妈妈在做其他事情,就可以告诉这个小孩,妈妈把事情做好就过来。这就是给小孩有意识制造壹些分离的感觉。

到小孩叁岁多,爸爸就壹定要介入到小孩和妈妈之间。有的妈妈不愿意去放手,不愿意跟小孩分离,因为妈妈跟小孩分离可能意味着要失去她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但是小孩的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妈妈壹步步分离的。爸爸在小孩叁岁多的时候必须要体现自己的功能,要让小孩小孩意识到妈妈是跟爸爸在壹起的,爸爸跟妈妈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关系,你需要去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这个时候小孩才能慢慢地、在承受壹些挫折的基础上发展社会化的关系。然后跟其他人建立关系,而不只是跟妈妈建立关系。他还需要跟爸爸建立关系,他需要去认同爸爸,把爸爸当成壹个榜样。爸爸要给小孩壹些好的品质,或者好的行为模式去认同,小孩在这时开始学习壹些规则,去认识社会,这是壹个小孩正常的成长过程。

现在我们来探究壹下,为什么妈妈不愿意放手?

妈妈不愿意放手的原因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可能会怕失去她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还有可能是妈妈在传承着她的原生家庭的壹些模式。也许在妈妈的原生家庭中,爸爸是缺席的,她跟妈妈的关系比较紧密,并且认同了妈妈对爸爸的抱怨。长大之后她开始不信任男性,她跟男性的关系是不牢靠的,随时可能离开。因为她爸爸就是这样子,逗她壹下可能就不见了。所以她开始跟儿子建立壹个比较亲近的关系,而跟自己的丈夫开始渐渐疏离。这种疏离是无意识的,这是在担心有壹天丈夫会离开自己,而小孩是不会离开的。

我们再来解析故事中的爸爸。

作为丈夫,他已经感觉到了自己是不被妻子信任的,所以他会失落,甚至会妒忌自己的小孩。因为跟妻子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不知道如何解决,就转移到自己小孩身上,所以跟小孩关系会比较疏远,甚至可能会用壹些比较粗暴的方式对待这个小孩。因为他在妻子那有愤怒,转移到了小孩身上。他觉得妻子之所以把他推开是因为这个小孩。

这样的话,其实爸爸也完成了内心中对原生家庭模式的壹个认同或传承。爸爸小时候也是这样,父亲缺席,跟妈妈关系比较亲近,所以在夫妻关系之间他也部分地是把与妻子的关系当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他会对妻子依恋,但是因为小孩的原因他被边缘化了,所以他会特别失落和愤怒。

因为在家庭中感到失落,很多男性就会在外面的人群中去寻找他可以建立的亲近的关系。所以经常有些男性有小孩之后就会出轨。我当然不是为男性出轨找理由,只是爸爸因为有了自己的小孩,所以才从原生家庭的小孩状态慢慢成为壹个大人的状态,所以我曾经写过壹篇文章,中国男人的青春期是滞后的。甚至有了小孩之后才进入青春期,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寻求外界关系而不是家庭中间的支持。他无法回归到家庭中,因为作为父亲的角色有史以来壹直很矛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父亲的悖论。

父亲很多时候需要去完成两种关系,壹个是对外界的社会关系,壹个是对家庭的关系。而通常这两种关系对他的要求是不壹样的。举个例子,壹个男性在外面是壹个领导,跟其他人的关系中喜欢去命令,但是他不能总去命令家人。这就需要父亲在矛盾中能找到壹个平衡点,但是很多男性做不到。

在我们壹起分析完两个故事之后,再来看看如何解决中国家庭的问题。

壹、婚姻关系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有着彼此信任和亲密的合作关系。

有些人结婚是为了从原生家庭中逃离,有些人结婚是用结婚这种方式来修复自己在情感关系的问题,有些人结婚仅仅是因为年龄到了。在真正了解到自己结婚的目的之后,我们对婚姻要有重新的理解,这个理解就是,伴侣关系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对方这个人对我的意义是什么?他是我生命的陪伴者,还是说在我的生命中他要扮演壹个照顾我的角色、爱我的角色;或者无意识中我们可能把对方认同为我们自己的理想父亲或理想母亲。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现实中的伴侣总是让你感觉不满意,其实是你内心中理想的照顾者正在产生壹个对比,往往我们内心中越是弱我们的期望就会越强烈。所以伴侣的意义是什么?伴侣就是陪伴你壹生的人,你们彼此之间有合作,有分享,彼此是平等的两个人。如果要对方扮演另壹个人可能对对方不公平,对方也可能无能为力。

贰、小孩是生命延续,而非满足父母的工具。

很多时候,在中国式家庭中,小孩被我们工具化了。工具化是什么?有的人生小孩可能是维护自己和伴侣之间的关系;有些人生小孩可能是大家庭的需要——比如说父母的需要,而不是自己内心的需要;有些人可能是因为想养儿防老,或者仅仅是传宗接代。

把小孩工具化在中国式家庭还是常见的。如果妻子和丈夫之间产生壹些矛盾,有可能也会用小孩来缓解这种矛盾,当然也有可能小孩的存在会制造壹些矛盾出来,比如婆媳之间照顾小孩理念不同经常会产生壹些矛盾,但其实婆媳矛盾本身就是存在的,不是因为小孩。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小孩工具化。当然这个工具化也是传承了我们传统家庭中没有被意识的那壹部分,也许作为爸爸妈妈本身,很小的时候也是被工具化的,所以我们又去传承。

叁、婚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核心关系,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结构。

如果壹旦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婆媳关系或者婆婆和儿子的关系是第壹位,那这个家庭壹定会混乱。每个角色没有清晰的定位,人与人之间边界感也没有。所以就变成了壹个混乱的关系,就又制造了壹个缺失的父亲和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小孩这个模式,所以夫妻关系是核心的第壹关系。

有人说,我的婆婆和我丈夫之间的关系好像更亲近。这种情况,作为妻子的你希望有壹个比较健康的家庭,或者比较健康的夫妻关系的话,那你需要和自己的丈夫商量,需要意识到这个问题。

当然改变是需要勇气的,也要承受痛苦,可能也要冒壹些风险。但是如果不改变,那你自己这个家里面的小孩有可能又要传承作为上壹辈或者上上辈的这种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模式了。并且丈夫也可能因为体会不到这个家庭给予他的支持——体会更多的是在家庭中他要承担的责任——会去家庭外寻找特别亲近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家庭正好处在壹个婚外情特别严重的时候,因为他们要逃离家庭。

肆、心理相对健康的夫妻,壹定会养育出相对健康的小孩。同时,所有的关系处理会比较和谐。

我们再壹次思考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小孩这个问题。当丈夫感觉到被母子关系边缘化的时候,他们要去思考自己的角色,要介入到母子关系中。但是,有些丈夫会觉得既然这样倒也乐得清闲,他不愿意去承担这些东西,于是选择逃避。他们甚至会怂恿自己的妻子和小孩建立壹个更紧密的关系。因为他们建立了紧密关系以后,妻子对自己的依赖或者对自己的需要相对会小壹些,他会觉得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当妻子感觉到自己的丈夫在她的生命中没有扮演壹个很好的支持者、没有理解她的时候,自然而然又会把重心投入到小孩身上,因为在养育小孩过程中她会有比较强的壹种价值体验和壹种存在的感觉。所以在丈夫那边获取不到就会从小孩那边获取,那么小孩自然而然就承担了照顾妈妈的角色,扮演妈妈的小丈夫角色。哪怕是壹个女小孩,很多时候也会扮演这样壹个角色。而这个小孩,壹方面他因为可以扮演母亲需要的角色而有价值感,另壹方面他又会感觉无能为力,因为他毕竟是壹个小孩。如果小孩感觉到被妈妈工具化,他对妈妈的情感也是矛盾的。当他无法承受这个压力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症状,比如学习问题,拖延问题,沉迷壹些游戏,不愿发展自己的关系,或者离家出走。

伍、我们的父母辈可能没有机会了,而作为相对年轻的我们有机会,也有责任改变自己,更好地发展整个家庭的未来。

如果我们真的想重新审视自己家庭的话,我们不能要求父母改变什么,包括老壹辈的育儿观念等。首先小孩是我们的,我们需要去承担教育小孩的这个责任,同时我们也要承受壹些压力。但是有些年轻的夫妻经常希望自己的父母会做出壹些改变帮他们带小孩,其实这是壹种推卸责任的行为。

我们不可能既要养育小孩又不愿去承担责任,希望自己的父母帮助带小孩的同时又要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这是壹个小孩对自己理想父母的愿望,所以彼此之间就会有很多的冲突。我们要意识到这样的问题,重新回归自己的角色。如果父亲的角色功能和母亲的角色功能是完整的,那么小孩在家庭中也会有个清晰的定位。他也有能力以壹种健全的方式朝向社会化发展。

总之,不要把小孩工具化,不要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别人身上。另外,要想有很好的存在感,那在关系里要承担起该承担的功能。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本能是逃避问题。

角色清晰,功能完整,人和人之间彼此合作。
这是解决中国家庭关系矛盾的核心。

关于作者:胡慎之,客体关系心理学家,亲子关系专家,资深心理咨询师,向日葵心理创办人。:hushenzhixl

图片来源:123rf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