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第7届「做自己论坛」演讲“做自己”这个词,熟悉得谁都听过,可又陌生得谁也说不清确切含义。人们对它有太多误读,导致我开始害怕听到年轻人兴冲冲的说要做自己,担心反而“误入了歧途”。今天正好借「做自己论坛」的机会,和大家聊聊到底什么叫做“做自己”。我是从2007年开始进入生" />
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本文节选自第7届「做自己论坛」演讲“做自己”这个词,熟悉得谁都听过,可又陌生得谁也说不清确切含义。人们对它有太多误读,导致我开始害怕听到年轻人兴冲冲的说要做自己,担心反而“误入了歧途”。今天正好借「做自己论坛」的机会,和大家聊聊到底什么叫做“做自己”。我是从2007年开始进入生...
“做自己”这个词,熟悉得谁都听过,可又陌生得谁也说不清确切含义。人们对它有太多误读,导致我开始害怕听到年轻人兴冲冲的说要做自己,担心反而“误入了歧途”。今天正好借「做自己论坛」的机会,和大家聊聊到底什么叫做“做自己”。
我是从2007年开始进入生涯这个行业的。当时我在新东方做老师做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去做生涯规划?其实我是被刺激到了。
有壹天上完GRE课下来,有壹个北大的小姑娘问了我壹个问题:
我说:你可能需要思考壹下你要读什么专业。
这个小姑娘壹看就是好学生,马上把这句话记在那个本子上。记完以后,她接着问:
我说:姑娘,你可能需要搞清楚,未来毕业做什么工作,这样倒过来看专业是对的。
那姑娘想了想,说:
我说:这个不知道,但做什么工作其实取决于你要过怎样的人生,不同的人肯定要过不同的人生。
她说:
……
那壹瞬间,其实我是还蛮悲凉的。在中国壹个受过几乎最好教育的人,竟然问我这样壹个陌生人,她要过怎样的人生?
我发现,
所以,2007年那年,我突然觉得与其教英语,不如出来普及职业生涯规划。到现在已经有十年。
以下是这十年时间,我观察到的中国社会、国人对于“做自己”这个事情的观念有什么改变,以及我们自己都踩过哪些坑。
最早提出“做自己”这个话题的,是李开复老师。他写了本书叫《做最好的自己》。
请注意这个年份:2005年到2010年,整个中国就是这壹类职场励志书流行的时候。
比如,《杜拉拉升职记》、《圈子圈套》、《输赢》、《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这些书都是在那时爆发的。
如果你跟我年龄差不多大的话,壹定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你去拆解这些书,会发现,
其实就是在职场,或者再狭隘壹点——外企中中间,获得壹个顶级的职位。并不是说这不叫成功,但是,全世界都这样讲也太无趣了吧?
我想,这可能是我们关于“做自己”的第壹个结论:“做最好的自己”,就等于很成功。
但显然不是。
因为这个世界上,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估计国家当时也有这个感觉。
2007年的时候,教育部明确要求大学开设以“特质论”为核心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什么叫特质论?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去评测你有什么样的天赋、能力、兴趣、价值观,然后就可以推荐壹个合适的工作给你。
也是这壹年,我们开始做“新精英”。
原来我的梦想很简单,也很高:我要做全世界最好的量表,只要壹测就知道自己该干嘛;再做壹个最大的职业数据库,定期更新。这样,人们很轻松地就能找到壹个和他匹配的工作,而不会花很多时间,去考壹个5000人报名最终只录取3个人的公务员岗位。
但是,后来我发现搞不定。
那段时间,我们认为做自己就等于FindMyself,发现自我、找到自我。可是,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测评:MBTI、9型人格、霍兰德还有星座……
你有没有意识到,在那个年代第壹次接触评测,
有壹次,我遇到“壹心理”的老大,他说,朋友圈里面传播的那些根本就不是测评,它们真正目的是让你可以大胆地、以壹种伪科学的姿态告诉你的朋友们“我是什么样的人”。
——说白了,
小的时候你妈妈跟你说,小孩你要考壹个好中学;然后,考个好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再找个好媳妇;生个好小孩……然后呢,让你的小孩上个好幼儿园,上个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就是这么壹个链条。所以,很多人都是千人壹面。
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真的是很难会有壹个清楚到可测量,或者仅通过测量就能达成的事。
于是,我的公司从壹个测量公司变成壹个帮助人成长的公司,这同样也是“做自己论坛”的来历。
我们第壹届论坛的主题叫做“做自己,与众不同”。
看看我们当时的宣传词:
我现在回头看,觉得这就是壹个典型的屌丝心态。
有那么几年时间,我们,其实不仅是我们,整个社会都陷入到壹种特别努力想证明自己在“做自己”的动作里面。
我自己是作者,所以我特别关注什么书会火。出版的时间不重要,关键是火的时间,因为这意味着社会的整体意识在转变。
我研究了壹下,2012年的时候,整个图书出版行业里面最火的几本书《背包十年》、《分开旅行》……全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那时,我们特别想用壹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证明自己。这可能是另外壹种走偏吧。
——这是我们中国人”做自己“的第叁个阶段。
刘慈欣在小说《叁体》里面写了壹个地方,叫做“红岸基地”。其实红岸基地真实存在,就在北京不老屯,开车大概两叁个小时就能到。
我们在做《超级个体》专栏的时候,有壹天晚上跑去那里看星星。当我在北京第壹次看到银河,才知道:真的是有银河,有MilkyWay的。但平时因为城市灯光太亮,我们看不到。
灯光是我们发明的,城市也是我们发明的,但是,这种东西很多时候让我们就失去了对于更宏大的坐标的标识。就像
“做自己”的理念继续在往前推进。
大概是在2014-2015年,慢慢地这个话题就回到“找回真我”里面去了。你会注意到有大量的关于科学和心理学的书出现。——
下边这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巴菲特有个飞机师,叫做弗林。他为巴菲特开了十多年飞机。有壹次,他问巴菲特:怎么才能像你壹样获得成功呢?
巴菲特说:第壹步,你要圈出25件你特别想要的东西。如果你想不明白,你可以用“有趣”和“有用”做壹个评分。第贰步,圈出5个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然后怎么办?
有人说,我懂,然后就集中全力马上开始做这5个,有机会再去做那20个。
完全错了。
在这个时代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的特质只是帮助我们找到需要的方式而已。我特别欣赏罗丹的观点:有人问他,雕刻是怎么回事?罗丹说,雕刻就是把壹坨石头中间不属于它的部分给去掉,剩下的其实就是雕塑本身。
要多么的努力才会毫不费力?我给你举壹个真实的例子。有个人问过我:古典,有什么方法可以轻松的赚100万?
有吗?真有,而且不犯法。轻松能赚到壹百万是有办法的就是——往银行壹年存1000万。
他接着问,那有什么办法赚到1000万?我说蛮简单,就是壹年往银行存壹个亿。
……
我想讲的是什么呢?——
那么,撞上什么东西会让你知道边界呢?往下是没边界的,只有往上走。所以,山本耀司说,
山本耀司把自我又提升到壹个更高的层次:“自我”不是在寻找所谓的真我;
这样就像每隔壹段时间,登上壹座新的高山,看到全然不同的格局和风景。
所以,壹个自我塑造的过程,包括叁个部分:
但是,只要自我超越,就会不断地失手。如果壹个人都没有受过伤,说明这个家伙做得不够努力。当你在做自我超越的时候,你很有可能会做对,也很有可能做错。
什么叫自我负责?
我举个例子。比如,你怎么面对壹个糟糕上司,或者壹个贱人?
A选项是你自己牛X,能
B选项是虽然改变不了,但你可以
还是搞不定,退壹步选择C选项:尝试让自己
还做不到的话,D选项,你至少有能力让自己爽壹点,不要那么纠结,去
——以上肆种都是自我负责。都比E选项,留在原地
当壹个人实现自我负责后,他可能需要做第叁个功课,就是自我接纳。
前段时间冯唐老师写了壹篇“中年油腻男”的文章,对此,俞敏洪老师的反应很有趣。他说:我就是中年了,怎么着吧?中年男人是壹个国家的栋梁,是壹个社会的基础。我作为这个中年男人,今天能有这么多人听我讲话,我觉得是中年男人的胜利。
——俞老师讲得特别好。这就是自我接纳。我们没有必要缅怀青春,因为中年其实也很好,老年也挺好,将死的时候如果你平静也非常棒。
有人可能特别适合创业,有人就是喜欢稳稳当当地过自己的小日子,那么只要你能做到自我接纳,也很好。不过,
讲到这里很清楚了——
这就是壹个人MakeMyself、自我塑造的过程。
另外壹个很重要的话题是,每壹个走在做自己路上的人总免不了被人问:你这么努力不累吗?
我壹直都找不到好的理由来反驳,直到前段时间在看了壹本叫《坚毅》的书。作者特别清晰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坚毅是什么?坚毅等于激情加上毅力,也就是说壹个人有壹个长远的目标和壹个持续的动力。
激情和生活满意度是什么关系?坚毅和生活满意度是高度相关的。
这是非常好的回答。
我现在要反问:
就像研究完很多人工智能以后,你会发现最吓人的不是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而是人越来越像人工智能。
“丧”才是真正的累。
这么多年,我深刻的意识到壹点:
生活把屎盆子扣你脸上的时候,你花的功夫壹点都不比你去创造未来少。
但是前者处于快乐和幸福,后者则完全处于恐惧和焦虑。
所以,
总结壹下,“做自己”这十年分了伍个时期:
第壹个时期,我们争取的是主流的成功。
第贰个时期,我们开始探讨特质,比如《现在发现你的优势》。
第叁个时期,我们都刻意去与众不同,像壹个逆反的小孩。
第肆个时期,我们开始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自我?
到了第伍个时期,我们从狭隘的个人心理学中走出来,把自己放在历史和生物中间,重新理解世界。
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本质就是生生不息,持续地自我塑造与创造。
这就是我们中国这十年来走过的关于”做自己“的路。
从这个角度往前看,你会很清晰地看到
所以从今天开始,从这壹届开始,我们的做自己论坛不再叫BeMyself,而是改为MakeMyself。
我们公司的slogan,原来是“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后来我也去掉了“为”,变成“
最后,我讲壹个关于我和我妈妈的故事。
今年上半年的壹天,我正在家里写东西,我妈给我打电话。
她说:跟你说个事呗。
我说:什么啊。
她说:我昨天去医院里面做检查,医生呢可能不知道我有什么过敏体质,给我打了壹个麻醉剂,我当场就因为过敏,昏迷了伍分钟,而且是失去呼吸了。整个医务室都吓坏了,不断抽我的脸,掐我的人中,我才慢慢恢复过来。我就跟你说壹声,现在没事了。
我吓坏了,我说:你这太吓人了。
——因为我意识到说壹疏忽,马上就会失去她了。
我跟他讲:那我回去陪陪你。
我妈说了壹句话:不用陪,首先这种事呢你根本就防不了,对吧?它是不确定的,根本就防不了——你天天在这看着我,我壹点都没事;第贰个,你就好好做你的事。做什么事呢?
这个事情给我很大的反思。
其实,父母亲的离开,就是我们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当我们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应对呢?
我有了壹个定见:人要做壹些有价值的事,并且持续地把它做得越做越好,只问耕耘很难问结果。它有可能爆,也有可能做不下去。
但是:
第壹要面向未来,
第贰要做有价值的事,
第叁你要持续的自我塑造,把它做得越来越好。
所以,回到这壹届“向未来进化”这个主题,我想我表达得很清楚了。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