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孔雀心态:孩子爱攀比,请打开这3个锦囊

更新日期:2021-09-02 05:52:41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谁衣服好看、谁更受老师欢迎、谁爸妈更有钱……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满足,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在稍不留神间会造就“孔雀心态”。攀比、炫耀、争强好胜、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健康”行为,家长常常不知所措。为解决孩子的“孔雀心态”,家长怎么正...

谁衣服好看、谁更受老师欢迎、谁爸妈更有钱……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满足,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在稍不留神间会造就“孔雀心态”。攀比、炫耀、争强好胜、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健康”行为,家长常常不知所措。

为解决孩子的“孔雀心态”,家长怎么正确应对、引导,让孩子走上“正途”?看看这三个锦囊吧。

01

困扰一:孩子爱攀比“炫富”变习惯

“我妈晚上开宝马接我回家,你妈开的什么车?”6岁的王语(化名)是渝北区某幼儿园的学生,在班上,他总会向同班同学如此炫耀。“我爸爸以前也开的宝马,不过最近换了辆宾利,他说这个更洋气些。”何南(化名)是王语的好伙伴,两人的谈话中常常离不开物质上的攀比。

曾在某夏令营工作过的小刘对此深有感触。“有一次组织孩子们做游戏,为了鼓励他们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我们将任务奖励设置为若干5角钱一张的券。”小刘告诉记者,知道游戏规则后,几个孩子就跳出来说:“我爸一天赚上万元,你给5角钱,什么都干不了,我不玩。”

券本是一种形式,是游戏中的一种激励条件,但一些孩子认为得到的物质是什么才重要,而不是游戏过程中所能学习的东西。

锦囊1

不必忌讳谈钱

引导孩子发现物质外的闪光点

追求物质并不是件坏事,家长不必忌讳和孩子谈钱。孩子向往更好的事物也是正常现象。如果孩子提出超出家庭情况的物质攀比,家长切忌粗暴拒绝,这会让孩子产生更严重的逆反心理。父母应该平等地和孩子交流,询问他为什么想要这种东西,同时分析家里的情况,拟定一个计划,希望在他的参与下和父母一起来实现目标。如果孩子在人际交往上出现“嫌贫爱富”的情况,那么家长则要教孩子在金钱之外,从多方面发现一个人的闪光点,比如道德、能力等。

孩子出现爱攀比、虚荣、争强好胜的心态,被称之为“孔雀心态”

02

困扰二:急于被关注不能忍受“被忽视”

“裤子太难看,同学都穿漂亮裙子,我不穿这件,不穿这件……”昨日早晨,在准备去幼儿园上学前,家住綦江的5岁女孩宋云云(化名),坐在地上赖着不换粉红裙子就不上学。宋妈妈只好将一天前洗好的裙子从晾衣架上收下来,孩子顿时喜笑颜开。宋妈妈说,孩子如此表现,是想引起老师更多的关注。“有一次,班上老师夸一名同学的红裙子好看,孩子就嚷着要我买了一条更漂亮的,果然,老师夸她穿着像公主,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

小韩是沙坪坝某幼儿园的老师,班上学生的“孔雀心态”让他苦恼不已。“同一组的孩子,每次发奖品,我都不知道先发谁。”小韩告诉记者,有些孩子很在意先后顺序,如果发现自己不是第一个“领奖”的,就会哭闹,让人伤神。

锦囊2

应该赏识适度

家长老师别把夸赞当“口头禅”

小孩年龄越小,越难客观评价自己,往往通过被别人的夸赞中找到存在感。当孩子被夸奖惯了,虚荣心就会膨胀无度,在自我认识能力上出现偏差。

因此,作为家长或老师赞美孩子应该赏识适度,别把夸赞当“口头禅”。一是,表扬一定要务实、恰如其分,不能过度。二是,少当着孩子的面给他评功摆好,因为这会无形中助长孩子逞强的毛病。

探讨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孔雀心态”?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生物,会在与别人的相处中本能地展示自己的优势。”昨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曹贵康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四五岁到十几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快速形成的阶段,出现攀比、争强好胜的心理是一个自然现象。但不是所有孩子都会表现得很激烈,出现“孔雀心态”的孩子,受三方面的人际影响:

首先是父母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有的父母喜欢攀比,或是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比较。

其次是老师的互动。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倾向于和别的孩子比较,而老师的喜好、赞美和倾向性表达,会塑造孩子们的取向。

再次是同伴的往来。越大的孩子受同伴们的影响越大。同伴的喜好会成为孩子的取舍标准。比如在一个圈子中,同伴喜欢炫耀,孩子就有跟风心理。

03

困扰三:不接受比谁差用过激行为逃避

家住大渡口的兰女士有个5岁的女儿果果,总是不愿接受任何的比谁差。“一次果果和我朋友的女儿同时学跳舞,结果朋友女儿学得比较快,我夸了两句,果果就怄气、不再学了!”兰女士说,平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爱夸果果,但只要有什么“特长”比不过其他小朋友,她就会生气、懊恼,有时候还会出手打人。

昨日,江津区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小军(化名)正读小学二年级,考试总是第一名,但某一次,成绩变成了第二名,“老师告诉我,他悄悄把第一名的试卷给撕了。”虽然小军很快认了错,张女士仍然担心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锦囊3

应转移焦点

别对失败“就事论事”

孩子受挫折、受委屈后,攻击性会变强。面对一个失败的结果,作为家长、老师,切忌不能“就事论事”。如果家长也只重视结果,成年人给孩子的反馈会让他遭受更大的打击。这时候要帮助孩子转移关注焦点,寻找达到结果的过程中他做得还不错的地方。其实家长、老师不是只重结果,孩子的这种“害怕失败”的情绪就会极大缓解。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