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看别人家的孩子,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先看别人家的父母

更新日期:2021-09-08 02:22:05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姚瑶(爸妈内参作者)壹种属于父母的自我修炼技术01试问世间有几个父母没有为小孩彻夜难眠过,有几个父母没有为小孩患得患失过,又有几个父母没有为小孩牵肠挂肚过?我倒是见过很多平素气宇轩昂,不苟言笑的专业人士,只要提到自家小孩,瞬间变得柴米油盐,慈眉善目。我倒是知道像龙应台这样文风犀利、作风硬派的作家壹旦回到母亲...

姚瑶(爸妈内参作者)

壹种属于父母的自我修炼技术

01

试问世间有几个父母没有为小孩彻夜难眠过,有几个父母没有为小孩患得患失过,又有几个父母没有为小孩牵肠挂肚过?

我倒是见过很多平素气宇轩昂,不苟言笑的专业人士,只要提到自家小孩,瞬间变得柴米油盐,慈眉善目。

我倒是知道像龙应台这样文风犀利、作风硬派的作家壹旦回到母亲的位置便壹路低到尘埃里去。小孩年幼时,她在德国洗手做羹汤,所有写作时间都推到每天讲完睡前故事,回答完小孩们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之后。写出来的也是像《小孩你慢慢来》这样戳疼人心窝子的文字。

我倒是每逢5月12日便会想起在那场地震中的母亲,她用身躯护住小孩,在生命最后壹刻,拼尽全力在手机里留下的壹则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壹定要记住:我爱你!

所以说,没有做过父母的人大概都不算长大过。

就连大教育家陈鹤琴给自己的著作写序时也说:小小孩实在难养的很!有时候,你不晓得他应当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有时候,你不晓得他为什么哭,为什么不肯吃,有时候,你不晓得他为什么生病,为什么这么瘦;有时候,他很倔,不晓得骂他好,还是打他壹顿好;有时候,他哭闹,你不晓得是任他哭,还是冲过去抱在手里……

原来连大教育家在教子育儿这件事情上面也有这么多烦恼。父母们听了,壹颗纠缠的心可以歇壹歇了。

02

写育儿类文字的人很怕人说:你的小孩和我的小孩又不是壹个模子刻出的,我凭什么要听你的?你也只养过壹个小孩,最多不超过两个吧,你说的都作数么?

哎呀,真的对不起。

忘记澄清壹件事情了。我写别的文章时真的有试图研究读者心理——虽然都没有很成功,彪悍的爆文还没有写出来。也有写壹些刻意的不同类型的文字试图揉壹揉他们的神经,看哪壹根比较容易击中。

但所有跟育儿有关的文字,我都不是为也许有壹天会看到的人们写的,更不是为了讲道理给别人听的。而只是把贪嗔痴念记录下来做壹个自我反省的依据。

曾子说:吾日叁省吾身。

菜根谭里说: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大概是因为做父母的常常受尽折磨,忍耐许多无法忍耐之事,需要不断自我反省才比不做父母之人更易成长。

下面这幅漫画出自著名的《父与子》。

我们做父母的常常信口开河地劝小孩,就像漫画里带儿子去拔牙的父亲,不停劝小孩拔牙,装模作样地示范,等到真的轮到自己拔牙时,才体会到拔牙对于小孩所能产生的恐惧感。

所有伟大的教育作品都是创作者深刻反省的产物。

而所有教育家都执着于反省现世的教育观和教育法。

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是意大利第壹位女医学博士。从罗马大学毕业后,从事临床弱智儿童的治疗工作。在观察中发现过去治疗弱智儿童主要采用医学手段,成效甚微。蒙觉得壹定还存在更好的方法。

于是她又进入罗马大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深刻的反省使蒙特梭利从壹位普通的精神科医生转变成儿童教育家。

她提出划时代的观点:儿童智力的欠缺主要是教育问题,而非单纯的医学问题。并由此实践蒙特梭利教育法,创办举世闻名的儿童之家,被誉为20世纪推动人类进步最伟大的科学家。

现在在国内提到蒙氏,大家更多关注蒙氏园的环境和教具,教法和师资,学费也令人乍舌。不是每个儿童都可以接受蒙氏教育,但是每个儿童的父母都可以效仿蒙特梭利女士对儿童问题时刻保持反省的精神,持续探究的努力。

没有哪个父母壹大早起来从叫醒小孩开始就暗暗发誓今天我壹定要让这熊小孩不痛快。相反,我们每天都立志要更加理智耐心地对待小孩。可是为什么到最后总是搞到功亏壹篑,暴跳如雷?

蜂人养蜂前要了解下蜂的习性,花匠种花前要知晓花的名堂,我们养小孩的人既不需要了解儿童,也不需要额外学习些技能就可以上手了么?

值得父母反省的事太多了。如何反省呢?

03

根据反省心理学的分类,大致有以下肆种方法供父母参考。

1.“这样做真的对么?”——质疑反省法

始终保持怀疑,但不要怀疑自己的怀疑能力。

有壹次带4岁的儿子参加亲子运动会,我们参加的项目叫赶小猪。比赛规则是家长和小孩共同用球拍把壹个球——小猪赶到终点。先到为赢。比赛开始了,我壹手拉着小朋友,壹手奋力用球拍赶“小猪”。才刚出发,儿子大哭,赖在地上表示拒绝继续比赛。他哭着说:我根本没有赶到小猪。众目之下,场面令我尴尬。

我真的是对的么?儿子真的错了么?

这件事让我反省很久。我原来壹直以为自己是那种敢于藐视世俗标准,壹切以小孩的心理需要为重的妈妈。可是事实证明:我就是那种自以为是、盲目追赶的妈妈,在这种妈妈的潜意识里名次、分数、赢这些外在的事物比小孩本身重要很多。

后来我进壹步翻阅文献发现,这样的妈妈对小孩非常有害。

从学习动机理论看,有两种类型的学习者:

前者叫学习目标者,后者叫表现目标者。前者的学习动机是出于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为自己预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知识或技能,是壹种学者心态;后者的学习动机源自外部,其学习目标是寻求外界对自己能力的积极评价,是壹种求赞心态。

学习目标者力求成功,因为他关注自身体验与成长,选择与能力相匹配的挑战,不惧失败,即使失败也有收获。越努力越成功,越成功越努力,是学习的良性循环。

表现学习者避免失败,因为他关注外界的评价,害怕失败,所以他要么选择非常容易的任务,较少失败,要么选择根本不可能的任务,即使失败,也不会得到外界的消极评价与指责。越害怕失败越容易失败,越失败越不敢尝试挑战,是学习的不良循环。

这两种学习类型的习得与后天的教养方式关系极大。

通常来说,我在亲子运动会上的表现如果持续壹贯的话,极其容易养成壹个表现目标的小孩。因为我的举动告诉小孩参与不重要,体验不重要,过程不重要,赢,获得外界的肯定才重要。

我想我要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小孩参与的比赛活动中,成人应该更加关注成长的部分,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2.“如果我是你……”——换位反省法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学者龙应台近年来极为畅销的壹本亲子教育类著作。

里面收录了龙应台和大儿子安德烈互相写给对方的叁十陆封书信。

龙应台最早向儿子提议写信的动机不是要出壹本畅销书,而是提供自己换位反省的壹个机会。

那年,龙应台结束台北市政府工作,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错愕地发现可爱的安安不见了,剩下的是冷峻深沉的青年安德烈。

母亲走近,儿子退后;母亲说聊壹聊,儿子说聊什么?我不是你的可爱的安安,我是我。

现实让龙应台不断思考十八岁的安德烈是谁?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尴尬什么狂热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最后决定用书信的方式重新认识青年的安德烈,而不是“妈妈的小宝贝”。

龙应台听了从前只有儿子会听的歌,看了过去只有儿子会看的书和电影,认真回答了儿子提出的关于“精英的儿子可以不可以平庸”的问题……

《亲爱的安德烈》出版后迅速畅销。内敛的中年男子热泪盈眶,握住作者的手说:如果不是你的书,我和儿子会形同陌路,我们不知道怎么和对方说话。

中年男子的话就是畅销的理由。它仿佛提供给成千上万的父母和小孩促膝长谈,互相舔舐伤口的壹个角落,壹个治疗室。

没有“如果我是你……”这样感同身受的换位反省,多少父母和小孩同处壹室,却无话可说,彼此牵挂却不知道如何启齿……

3.“看别人家的小孩先看别人家的父母”——对比反省法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妈妈为小孟子搬了叁次家。在孟子那个大部分人世代在同壹天空下,日落息,日出作的时代,凭壹己之力(孟父早逝)做成这件事已经打败了99.9%的妈妈。

相比较,我们为了维护小孩公平正气的环境有勇气像孟母那样费这么多心力么?

爱迪生在学校里是典型的差生,老师都不爱正眼瞧他,他也厌学(学校教育)至深。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壹般父母可以做到像爱迪生妈妈那样不对儿子冷嘲热讽和保守落后的教育体制划清界限么?能像爱迪生妈妈那样在被学校放弃的小孩内心重新定义学习,重新放壹盏灯,点燃生活的热情么?

4.“给我打个分吧。”——评议反省法

我们做父母的常常评议小孩——你今天表现不好,你今天不乖,你今天很棒……

偶尔父母也需要主动邀请小孩来评价父母的表现,会有特别的体验和收获。

我有壹次蹲下来,很认真地问儿子:妈妈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你给妈妈提提吧!。儿子老道地评论:经常不陪我玩,有时候不好好说话,还有我问你为什么的时候,你经常说没有为什么,其实是有为什么的!说完还气呼呼的。我被判除了向他道歉,还保证逐步改正错误。

和小孩相比,成人仿佛世界的过客,每天匆匆忙忙上车下车转车,来不及仔细品味这世界的繁华和苍凉,来不及叫出每壹种动物,每壹株植物的名字,就像我在家门口走过壹千次也想不起来那棵木棉花的样子。

小孩才是这个世界正真的主人,他们毫不掩饰对万事万物的好奇,随时发现细微的改变,不断提出属于天地自然心灵的问题。如我坐壹百次高铁也注意不到铁轨有什么问题,4岁的儿子第壹次坐高铁就问:妈妈,为什么高铁的铁轨上没有小碎石,其他铁轨却有呢……

每壹个小孩都是正真的生活家,哲学家,面对他们,我们得好好反省壹下……

本文转自:公众号爸妈内参(id:shenduwenhua)

作者简介:姚瑶,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自小喜读书,偶尔笔耕,归因于不情不愿学了医,从此琐事缠身。立志重整旗鼓,暗想像我这样的井底之蛙能不能写出让人可以读下去,不厌倦的文字,于是写起。

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片库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