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记者“儿童节最想获得什么礼物”的提问,不到十岁的上海小男孩铭铭回头看了看爸爸,小声地说:“我就想好好地玩一天。”一边的爸爸显然怕被记者列入“不开明父母”的行列,赶紧向记者解释:“你别听小孩子这么说,我们给他玩的时间不少。逢年过节我们都给他买玩具,他从小到大的玩具都塞满几柜子了,暑假还去香港迪斯尼乐园玩过呢。”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认为自己已经竭尽所能给孩子提供了最好最开明的家庭教育,但孩子则显然并不领情———类似铭铭和爸爸之间的“冲突”,在大部分上海家庭当中都普遍存在。
在又一个儿童节到来之际,很多社会学者和儿童心理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在独生子女时代,中国儿童正在面临一场“孤独危机”,他们的玩具多了,玩伴却在大幅度减少,而父母显然并不是他们的理想“玩伴”。在“会玩才会生活”这一概念早已获得成人世界认可的时候,中国的孩子,却离“玩童”越来越远。
“独生”几乎成了“孤独生活”
像铭铭这样总觉得自己没有“好好玩过”的孩子,在上海屡见不鲜。上海市妇联儿童和家庭工作部副部长陈建军告诉记者,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生活,就不难发现他们的日子是很孤单的。“在家庭里,他们是独生子女,父母和祖父母一方面宠爱,一方面抓紧教育他们,却很少跟他们进行平等对话;在学校里,老师担任的是施教者的角色,同学之间的接触都以学习为主,离开学校就很少碰面了。归结下来,孩子们真正能跟同龄人玩耍的时间,少之又少。但是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跟小伙伴痛快地踢一下午足球带来的愉悦感,可能比跟父母出去旅游一趟还多。很多孩子说跟家长一起玩得不好,玩得不尽兴,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造成孩子这种“孤独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独生子女政策,城市邻里之间的隔膜,家长和老师对考试成绩而非儿童心理的重视,等等。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自己也当上父母后,他们的孩子就更加“茕茕孑立”了。而在陈建军看来,孩子们跟同龄小伙伴接触,除了玩,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玩当中学会沟通、分享、谦让等与人沟通的技巧,而这些对孩子性格的成型是至关重要的。“媒体经常揭露年轻人的‘短’,其实,这些性格上的缺陷,比如过于内向、孤僻、自私、自以为是,缺乏fairplay(公平竞争)的精神,都是从儿童时期逐渐养成的。”
家长也受困于“单兵作战”
要解决孩子的“孤独感”,家长首当其冲要发挥作用。陈建军告诉记者,她特别推荐孩子们之间的同伴教育。“在放假的时候,我会经常鼓励儿子邀请几个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他就会特别开心,把自己的动画书、玩具统统拿出来一起玩,这样他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学会了待客之道。”
但是,像陈建军这样具有相关儿童心理学知识、能够主动出击的家长毕竟不多,大多数家长虽然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但能辅导他们如何教育孩子的机构或专家非常有限。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家长其实也处在“单兵作战”的弱势地位。
四岁女孩悠悠的妈妈何女士就告诉记者:“悠悠同班有一对双胞胎,跟我们住在一个小区里,每次看到人家小姐妹一起玩耍,悠悠羡慕得不得了。我们尝试跟对方的父母接触,表示愿意合伙接送孩子,但是对方非常冷淡地回绝了,说小朋友经常会感冒发烧,怕跟外人接触多了会传染上。我看到很多日本学校都有固定的‘家长会’,可以用家长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真希望上海的学校也可以增设类似的功能机构。”
本文网址:http://www.lifang521.com/yuer/1220/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