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络成瘾"是病吗?看到家长把爱上网的孩子送到“艰苦学校”的报道,我就知道要戒除这“网瘾”不是太容易。什么人容易上网成瘾?为什么会网络成瘾?如何干预网络成瘾?哪些孩子属于网络成瘾?看了下面的报道,相信您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虹计划”成果公布:网瘾青少年易反社会
据北京晚报报道 什么人容易上网成瘾?为什么会网络成瘾?如何干预网络成瘾?——今天(16日)上午,“北京市青少年网络依赖戒除‘虹’计划项目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举行,正式对外公布“虹”计划科研成果以及推广模式,揭秘网络成瘾的基本原理。
网瘾高危人群 学习好期望高
经过一系列研究和临床实践,“虹”计划项目组专家已描绘出“青少年网络问题谱系”。而在此次调查描述出一个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网瘾“高危人群”画像:他们往往学习成绩好,自我感觉也较佳,老师和家长往往对这部分学生寄予厚望。但其中一部分在接触网络后往往迅速陷入其中,出现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甚至不乏恶性事件。
“最典型的就是,大一学生当中,一些人很快陷入网络问题。很多家长都在说,自己的孩子在沉迷网络之前多么出色,而沉迷网络之后反差又如何之大。”中科院心理所高文斌博士说,不少“好学生”成了高危人群,而这里的根源之一是家长、社会对孩子从小到大的评价标准。
网瘾首要元凶 “单一评价体系”
“从小到大只有一个衡量标准的‘单一评价体系’,这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首要因素。”高文斌博士说,这个问题是造成我国青少年心理发展要素不能满足的最主要原因,这比“应试教育”还要复杂。
“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中,‘单一评价体系’占据主体思维模式,充斥青少年教育领域。”高文斌解释说,大部分“好学生”在小学以及中学阶段一直处于“学习成绩单一评价体系”中。当这些好学生进入大学或进一步社会化时,遇到大量困难,心理发育需求不能满足,很容易发展成为网瘾青少年。
暴力游戏 刺激反社会倾向
“我陪着一名玩了8年电脑游戏的孩子整整玩了2个月。”昨天的高峰论坛上,一名网瘾临床治疗专家痛陈自己的“心得”:“我最后发现这名20岁的孩子已经无法分清真实世界和游戏世界。对他来说,也许游戏的世界更真实。”
“最糟糕的是,玩暴力游戏可以增加攻击性,降低对他人受苦的敏感性,模糊一个孩子把真实的与模拟情景区分开来的能力。”网瘾调查绿皮书中这样写道。“反社会倾向”——此次公布的调查中有一个令成人担忧的发现:青少年网络使用与反社会倾向之间存在联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玩游戏上。越喜欢玩暴力游戏的青少年,其反社会倾向越严重,在对抗法律法规、对抗父母以及冲动不计后果几方面都有影响。
中国网瘾 网游超过其他问题总和
中国网瘾问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此次报告中重点提及的一个话题:“国外网络问题人群集中在20至30岁之间,而中国则集中在15至20岁之间。”
同时,国外过度使用网络的主要问题在于信息下载、网络通信、网上聊天、网络购物、网络赌博、网上色情信息等多个领域。而中国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上,超过了其他问题的总和。
网瘾治疗 药物加心理疗法
“真正的‘网瘾’只是少数,家长、社会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网瘾的标签。”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不少专家这样呼吁。
全国第一个网瘾治疗基地——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陶然在研讨会上表示,根据对600多例收治的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临床研究,网瘾患者已经属于病态行为,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这部分人群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丧失了学习、工作等的社会功能。”
“经过前期研究和‘虹计划’三期临床研究,我们逐步探索、制定、完善了一套综合心理干预方案——系统补偿综合心理治疗。”
新闻追踪 8成少年主动复学
“86%的孩子具有暴力行为、注意力障碍、现实人际交往淡漠,抑郁、强迫、焦虑、偏执及人格分裂性障碍。而现在,他们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研究院执行院长应力教授在今天透露:2006年8月,国内首次举办的戒除网瘾公益训练营通过回访调查,已经初见成效。
“截至目前,根据对56个网瘾青少年的跟踪调查,80%的网瘾青少年开始复学,家庭亲子关系显著改善,并逐步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有益的人生规划。”应力介绍说。
“这一结果同时也说明,戒除网瘾根本没有特效药。”应力说,“家长那种寄望于在一两次咨询和诊断就能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念头不仅不切实际,而且急功近利。”
新闻背景 “虹”计划
2005年1月,北京市青少年网络依赖戒除“虹”计划项目在京正式启动。“虹”计划项目组深入分析了我国青少年网络使用问题与特点,提出“中国青少年网络问题谱系”新视角,为制定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的分类标准与评估方法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时,提出了“失补偿”假说的新理论,并依此成功制定了“系统补偿综合心理干预”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今后,“虹”计划项目将通过成立网络与心理健康教育巡回讲师团、开设网瘾咨询热线和专家面询等多种方式,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预防网络成瘾。 (丁文亚)
请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网络成瘾"标签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请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网络成瘾’标签”。1月15日、16日,在全国网络成瘾矫治专家高峰学术研讨会和“虹”计划科研成果发布会上,一批著名的网瘾研究和矫治专家向社会发出了这样的呼吁。他们认为,网络在青少年生活中已经不是可有可无,一些青少年上网时间长并不等于成瘾,而在某些青少年网络依赖的表象下,是家庭和社会出现了问题。给孩子贴上“网瘾”的标签,是成年人的语言暴力,不利于对青少年的帮助。
近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出现了陶宏开、陶然、杜俊鹏等一批投身网瘾矫治的专家和热心人士。但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比例有多高?为什么有些孩子上网就下不来?怎样帮助青少年健康地使用网络?这些问题尚无答案,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
“虹”计划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网络依赖研究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和中科院心理所承担。经过两年的前期研究和临床实践,“虹”计划项目组得出了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
“虹”计划项目组发现,我国网络成瘾的人群与国外主体人群不完全一致,我国是15-20岁,小于国外一般情况(20-30岁);在网络内容的使用上,我国网络使用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上,而西方主要集中在信息下载和交往等多个领域;同时,我国因为网络成瘾而出现的极端事件、恶性案例比较多。因此,在中国,“网络成瘾”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心理疾病实体”,已经形成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
项目组的高文斌博士说,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三项共性原因:首先是学业至上的单一评价体系,使青少年找不到学习以外的自我定位途径,不良的学业成绩很容易受到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责备。沉重的学业负担以及学业带来的失败感,促使青少年转而寻求各种缓解学习压力、证明自我的途径,而网络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内心需要。第二个共性原因是同伴关系不良。由于学业压力和家长的担心,青少年往往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发展同伴关系,因此他们内心的苦恼常常无人分担。第三是父亲功能缺失或不足。高博士说,“父亲”不是指物理上的人,而是指家庭中的角色,父亲承担的是规范化的功能,但是现在很多孩子不是生活在单亲家庭,就是父亲太忙,根本没时间和孩子相处。父亲功能的缺失,使很多孩子不能学会控制自己。
“虹”计划项目组认为,青少年的网络使用状况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健康使用网络,第二类是网络使用失调,第三类是网络成瘾。网络成瘾者个体内心感受不好,社会功能严重受损。项目组深入分析了我国青少年网络使用问题与特点,画出了“中国青少年网络问题谱系”。在这个“谱系”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高危人群”。这个人群的特点是,学业好,无显著问题,但是已经将外部的单一评价体系内化为自我模式,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或挫折,很容易开始沉迷网络。在临床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该项目还提出了“失补偿”假说的新理论,认为网络成瘾是青少年心理发育遇到阻碍时,用“病理性”而非建设性的办法来进行补偿,结果导致发展偏差或中断。因此,矫治网络成瘾,也需要进行“系统补偿综合心理干预”。根据这一理论,项目组举办了三期训练营,包括体验式团体心理治疗、长时程冲击性家庭治疗;个体治疗;家长集中干预方案,取得了良好结果。
据介绍,“虹”计划项目将通过成立网络与心理健康讲师团、开设网瘾咨询热线、专家面询、开办预防性和矫治的训练营等方式,推广研究成果,帮助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防治网络成瘾。
本文网址:http://www.lifang521.com/yuer/1221/1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