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三位上海母亲探讨家庭教育——拿什么来让你幸福,我的孩子?
主持人的话:
五一长假刚刚过去,江女士一家却并不轻松:14岁的儿子这几天一直念叨,长假期间自己班上有几个同学跟父母一起出境旅游,把带回来的纪念品拿到班级里跟同学分享。自己已经读初二了,连香港都没有去过呢!儿子略带羡慕和抱怨的口气,让江女士夫妇感到不安,他们从其他家长处也得知,类似外出旅游、游戏用品、穿衣打扮方面的相互比较,在孩子们当中是常有的事儿。与此同时,离家出走、交友不慎、沉迷网络、盲目追星、个性过于内向或乖张等现象,在青少年当中也屡见不鲜。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像江女士这样的家长们在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了。
在目前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当中,妈妈担当了亲子教育的主要任务,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学前教育家福录倍尔甚至这样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今天正值母亲节,我们邀请三位上海妈妈,共同探讨一下家庭教育问题。
【主持人】
吴小鲁
【嘉宾】
陈建军上海市妇联儿童和家庭工作部副部长
王典典公务员
张晓晴外企人力资源主管
A孩子的“攀比”是可以被引导的
主持人:我们经常都能听到家长们在抱怨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我想先请问三位,在生活中是否也碰到过孩子跟同学攀比这样的问题?
陈建军:我想这样的比较应该是很普遍的吧,但是会有程度轻重方面的差异。我儿子11岁了,上小学四年级,经常会把学校里的事情拿回家来说。前段时间,他提到班上有同学去澳大利亚旅游了,还给同学们带了礼物。我很清楚我儿子的性格,他倒是不怎么攀比,但他确实非常喜欢旅游,我发现他有那么点羡慕的意思。于是我就特意让他去问问他同学,在澳大利亚都观察到了什么啊?他回来告诉我,他同学提到袋鼠啊,潜水啊。那我再问儿子,你对澳大利亚都知道些什么呢?因为我经常给他买一些百科全书,他对澳大利亚还是很了解的。这时我就告诉他,你看,你没去过澳大利亚,通过书本学到的知识都比你同学多,你现在还小,认知的范围有限,如果你再长大点,做好准备再出去旅游的话,那收获肯定会更大。这样给他分析之后,我觉得他是可以理解我们的苦心的。
王典典:别说是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也有这种意识。我女儿才5岁,上了幼儿园之后,已经开始懂得打扮自己了。她经常跟我讨价还价说,妈妈给我买双小靴子吧,或者告诉我班上已经有几个小女生穿花裙子了。她班上有个小姑娘,家境比较好,妈妈是全职主妇,每天都把小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连老师都忍不住说:哎呀,又换了一身衣服!有好几次,我送女儿上学,在校门口看到这个小姑娘,我就注意到女儿会忍不住把自己的衣服跟这个小姑娘做对比。当然,我们绝对不主张这么小的孩子就关心打扮,但又担心她面对其他穿着讲究的小朋友时,会不自觉地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我们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孩子的要求,但随着她年龄增长,也会灌输给她更多的常识。
张晓晴:其实反过来想,家长们的攀比心理比孩子还要严重。看到其他朋友同事出国游玩,我们不也很眼红吗?或者看到别人穿了一套漂亮衣服,我们也会追问是从哪里买来的,多少钱,然后自己也会去买。所以如果孩子们的攀比心理并不过分,家长还是可以接受的。我儿子上初二,偶尔也会说某某同学买了新版游戏机。我有时跟他开玩笑,说别人的儿子考试总考第一呢,我也羡慕人家的妈妈!小孩子其实很懂人情世故,听我这么一说,心里也明白自己的要求可能是过分了。
B成绩是一时的,性格却是一世的
主持人:除了攀比心理,现在孩子当中还存在一系列让家长们头痛的问题,比如独生子女过于内向或者乖张、盲目追星等等。市妇联曾经做过大规模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陈建军跟我们说说,现在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陈建军: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大多数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家长重知识不重能力,重智力不重德育,这已经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最大误区。家长们跟孩子对话,学习成绩是最经常的话题;学校老师跟家长见面,一般也都是说你家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或者你家孩子的数学成绩要想办法搞上去,也不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我个人认为,家庭应该是一个人人格、道德、修为培养的地方,而不是学习成绩提高的地方。
主持人:我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家长在抱怨孩子不好管教的同时,都忍不住回顾自己的童年,说起自己当年是多么听话,多么体谅父母,好像那时候的孩子就特别单纯。
陈建军:我们在工作中也接触过这样的家长,他们说自己小时候虽然家境不好,但却懂得努力学习,因为拿第一名时的光荣,比穿一件新衣服或者有个新玩具来得强烈多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就不能像他们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不是因为这些家长天生就懂事,而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比现在单纯得多,或者说他们面对的外来诱惑太少。现在的孩子可以通过报章杂志、电视、网络等获得大量新鲜信息,但孩子的特点,就是对新事物的感受能力强,分辨取舍能力却很差,这就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所以家长都说孩子“学坏容易学好难”,这也不能单单去怪孩子。
张晓晴:以前一般家庭都有两三个孩子,老大不听话,那就重点培养老二,整个家庭的注意力不会放在某一个孩子身上,相应的,家长和孩子都不会感到特别大的压力。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了,要是这个孩子不好,那也没有候补,家长们会有风险意识,所以格外加大管理力度。但就怕过犹不及,你看现在的孩子出事,一般都不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是因为性格问题。不过我也注意到,经过过去十多年应试教育的教训,家长们的观念也在扭转,已经开始意识到,学习成绩是一时的,孩子的个性和品格才是一辈子的事情,成绩不好还可以想办法提高,如果性格有缺陷,可能会毁了这个孩子。我自己就是做人力资源管理的,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那些在公司里做得最出色、最受同事欢迎的员工,跟是不是从名校毕业、有没有出过国、是不是高干子弟,都没有必然联系。
C灌输给孩子学习是“权利”而非“义务”
主持人:虽然张晓晴说以后的工作跟是不是考第一名没有必然联系,但是让家长们放松了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那肯定也是不现实的。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妈妈在监督孩子做功课,要让孩子提高对学习的兴趣,这当中有什么窍门吗?
王典典:我女儿因为还小,还没牵涉到做功课的问题。但我个人认为,书香是可以传代的。从女儿小时候起,我就把图画书跟她的玩具放在一起,让她觉得看书跟玩玩具一样,都是一种生活需要。她现在的书多了,我们就在书房里给她建了一个童书角,我们坐在书房里看书,她也跟着看书,从来都不用我们督促。我觉得这种潜移默化,比家长强迫她还重要。相反,如果家长自己一回到家就看电视或者打电脑游戏,家里根本没有几本书,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天生爱学习呢?
张晓晴:因为平时工作比较忙,我是很不赞成每天晚上求着哄着孩子学习的,我的做法就是让他自己发现学习确实好玩,确实有用。比如有一次,我跟儿子逛街,买了两杯珍珠奶茶喝,儿子直接拿吸管插塑料封,结果怎么也插不进去。我拿过吸管,用大拇指堵住一端,结果另一端很轻松就插进去了。儿子问我怎么回事,我故意很潇洒地说,这不很简单吗?堵住一个封口,吸管内的空气压强增大,当然就插进去啦,我读书的时候还是物理课代表呢!那时儿子刚开始学物理,因为不入门,所以有点畏难情绪,经过那次之后,他好像一下子对物理发生了兴趣,高压锅、吸尘器、抽水马桶,我从家里的器具入手,把中学物理留下的一点常识都摆了出来。小孩子看到这些,就会认可家长确实是有两下子的,从而自己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陈建军:我曾经把一些国外学校的教育方式跟国内的作过对比。在中国,同一题型,老师会让学生重复做很多遍,通过加强联系来强化记忆;但是在美国,老师会重视学生对题目本身的理解,一道题做出来,老师会追问,解题过程中用了哪些方法,你请教过其他同学吗,是不是还能找出其他的途径等等,这样一道题下来,不仅学会了解题,还培养了孩子沟通、理解的能力,这个记忆比做十套同类型的题目都要深刻。当然我们现在还无法要求国内老师这样做,但家庭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某些不足,就像我们下班回家之后不愿意再提工作上的事情一样,孩子放学之后不愿意再看功课也是很正常的。家长要做的,不是把孩子的头按到书本上去,而是尽可能地探索不同于学校的教育方法来提升孩子的兴趣。
D关键是教给孩子幸福的能力
主持人:今天正好是母亲节,我想请三位与读者分享一下做母亲的心得。
王典典:大多数家庭里,都是妈妈跟孩子最接近,爸爸只能“友情支持”一下。妈妈的世界观、人生观,会直接投射到孩子身上,所谓什么样的妈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尤其是在性格修养方面。我觉得妈妈首先要懂得跟孩子做朋友,成为孩子信赖和倾诉的对象,然后才是教育他做人做事。
张晓晴:我是上世纪80年代末读大学的,那时国外的教育理念刚刚进入国内,我记得外教说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大学不是教给你具体的学习内容,而是激发你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你继续学习的能力。这点对我整个人生的影响都非常大。那么从我做母亲的角度来说,我不可能给孩子幸福,但是可以从小教给他获取幸福的能力,这当中有勤奋、真诚、勇敢、善良、感恩等等要素,他只要掌握了这些,就会闯荡出自己的天下。就算受到挫折,他也懂得如何积极应对。
陈建军:我个人非常推荐孩子们之间的同伴教育。在放假的时候,我们经常鼓励儿子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他就会特别开心,把自己的动画书、玩具统统拿出来一起玩。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就不自觉地学会了沟通、分享、谦让以及与人交往的技巧,这些对孩子性格的成型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网址:http://www.lifang521.com/yuer/1221/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