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在天来源:不懂点心理(ID:bddpsy)香港演员黄子华在他的栋笃笑《跟住去边度》节目里,说过这样壹段话:“我很小的时候就明白,无论你在玩什么游戏,无论这个游戏有多好玩都没用,因为很快游戏就会玩完了,而最重要的是,游戏玩完之后,接下来去哪里。”接下来去哪里?这是个很哲学的问题。01很多的人,永远都在忙。忙什么?忙着接下来要去哪里,下壹站要干什么。大家都在忙着追" />

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家长病了,却抓重口味心理学txt着孩子喂药吃

更新日期:2021-09-09 08:52:22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吴在天来源:不懂点心理(ID:bddpsy)香港演员黄子华在他的栋笃笑《跟住去边度》节目里,说过这样壹段话:“我很小的时候就明白,无论你在玩什么游戏,无论这个游戏有多好玩都没用,因为很快游戏就会玩完了,而最重要的是,游戏玩完之后,接下来去哪里。”接下来去哪里?这是个很哲学的问题。01很多的人,永远都在忙。忙什么?忙着接下来要去哪里,下壹站要干什么。大家都在忙着追...

">吴在天
来源:不懂点心理(ID:bddpsy)


香港演员黄子华在他的栋笃笑《跟住去边度》节目里,说过这样壹段话:


“我很小的时候就明白,无论你在玩什么游戏,无论这个游戏有多好玩都没用,因为很快游戏就会玩完了,而最重要的是,游戏玩完之后,接下来去哪里。”


接下来去哪里?这是个很哲学的问题。


01


很多的人,永远都在忙。忙什么?忙着接下来要去哪里,下壹站要干什么。


大家都在忙着追逐别人都追求的东西。


可是,我们本来拥有的东西,正在进行的事情,却不能真正地、全然地去享受当下。


于是,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父母和小孩壹起逛动物园,小孩还在看这个动物,家长就催促说,该往下壹个景点走了。


子女带父母去旅游,刚到了旅游景点没多久,都还没开始玩就问:我们接下来准备去哪儿?


为什么会这样?


心理学家莱茵提出了壹个词汇:存在性不安。


意思是,没有完整的自我存在,或者说没有真实稳固的身份性与自主性。


这种不安,会驱使我们去抓住壹些东西。



有位来访者说,她希望小孩能够成为壹个优秀的人,这样小孩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才能活得更精彩更快乐,所以当务之急就需要从小孩的学习抓起。


但接触了心理学的她又在意识层面知道,小孩的成长,心理健康和快乐更重要。


尽管如此,她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在意小孩的成绩,小孩的成绩高低总能牵动她的心。


她说,如果小孩成绩好,就好像什么都好。


如果小孩成绩不好,她就会陷入不安的状态,会出现各种担心:


从担心小孩的成绩,到担心小孩未来的就业,在社会上是否能够生存等等。


表面上,这份不安是在担心小孩未来的生存。尽管她的小孩还在念小学,而这种担心却已经考虑到小孩就业和生存的问题。


这似乎在表达,如果成绩不好,小孩的未来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再深层壹点去看的话:如果小孩的未来没有意义,似乎自己也找不到存在的意义了。


02


当我们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感时,就会通过拼命地抓住别人,来证明自我的存在。


如果婴儿不能与父母建立情感的链接,就会陷入到这种,存在性不安的情绪当中。


不安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不存在了。


同时,不安的情绪,会驱使我们去抓东西,就像落水的人,去抓救命的稻草。


而小孩往往就成了父母的救命稻草。



最常见的,是父母只在意小孩的学习和成绩,而不关注小孩的情绪和感受。


在意小孩的情绪,是把小孩的感受放在首位,这样的小孩,往往更能够尊重自己,更能构建真自我。


只在意小孩的成绩,是把成绩放在了首位,也是把父母自己的感受放在了首位。这样的小孩,往往也会由此产生存在性不安。


这会让小孩构建壹种假自我,小孩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为了得到父母的高兴,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


只有别人高兴了认可了,自己的存在才被确认了。


别人不高兴了,自己的存在就瓦解了。


所以我们停不下来。我们永远会问,接下来要怎么样,接下来要去哪里,接下来要干什么。


我们没有办法全神贯注的享受当下。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变优秀,不断地取得好成绩。


因为如果自己不优秀了,成绩不好了,自我也就随之不存在了。



03


很多的父母,自身的自我都没有构建起来,没有真自我,没有个性和自主性,所以最后就去集体那里寻找集体性标准。


所谓集体性的标准,就是大家都认可的,大家都追求的。


所以我们看到别人怎么样时,自己也要怎么样。


我们看到别人家小孩怎么样时,也去要求自己的小孩要怎么样。


而你又是否想过,你在要求小孩该如何的时候,是真的为了小孩好,还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


我们很多的育儿观,都是反着小孩的感受和需求来的。


比如,在小孩需要依恋的时候,我们有各种强行断奶的手段,涂万金油辣椒水,哭声免疫法等等。


还有不同的声音,去劝阻妈妈抱小孩避免惯坏,这都直接破坏了小孩安全感的心理基础。


在小孩开始探索和独立的发展期,家长的各种控制和包办,干扰了小孩的独立意志。


04


我的咨询师朋友王媛媛,说了这么个故事。


某天,她陪小孩在小区里玩,碰到壹位邻居婆婆,这位婆婆很焦虑地说,要送半岁多的孙子去“学习”爬行,王媛媛说她当时就惊呆了。


这位婆婆因为看到别人家的小孩都会爬了,自己家的还不怎么爬,就着急了。


看见别人家把小孩送到早教那里,有老师专门“训练”小孩,她就念叨着是不是也要送去。


她对邻居说,其实不用去训练,当小孩下回要拿什么的时候,家长不替他拿就好了,小孩很快就会爬会走。



但是,邻居婆婆仍然焦虑。


其实小孩能不能爬,这只是表面的焦虑,而根本的,很可能是存在性不安。


别的小孩能爬,我家的还不能,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小孩不好,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家不好。


这种感觉,就像现在很多家长对子女逼婚。


有位被逼婚的朋友说,她的父母指责他,因为她还没结婚,整个家在村里都抬不起头来。


似乎如果子女还不结婚,都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壹样。


咨询师王媛媛说,这种感觉,就犹如家长生病了,却抓着小孩喂药吃。


05


有多少小孩因为成绩不好,跑去自杀;


又有多少小孩因为觉得不够优秀,自我崩溃。


如果小孩的学习为了父母,婚姻也为了别人,那小孩自己的感受呢?


学习带来的快乐,恋爱带来的快乐,也都无法真实的感受到了。


因为这壹切都被赋予了壹种任务感,这壹切的背后都藏着不安。



最可怕的是,小孩长大之后,也会忍不住的问自己,接下来去哪里,接下来干什么?


答案也很简单,接下来,就轮到他过份去操心他的子女的学习、成绩、工作、婚姻…。


处于存在性不安的状态下,你和小孩的相处,往往会不经意地入侵了小孩的边界,破坏了小孩的自我功能。


如果你觉察到自己也有这部分不安,那么在你和小孩,和他人的相处中,学着尽量去尊重他人的自主性和边界感。


因为存在性不安,我们很难和事物建立深刻的关系,而深刻的关系,会有很多真实的感受。


试着去学习和小孩建立更深刻的关系,试着去看到对方的感受,试着全然地去感受当下。


这些感受,最后也会回馈到自身,成为你的壹部分。这也壹样可以成为我们存在的确认。


拥抱你的不安,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作者:吴在天,贰级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业从业7年,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不懂点心理(ID:bddpsy)
责任Spencer沐风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