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刘传|壹心理专栏作者我有壹个方法,让你书架上没时间看的书增长你的知识。我的读书原则转变:认知迭代我曾站在书架前,想这壹件事:买了这么多书,怎样才能看完?壹种解释是,没时间。但我意识到这个解释不够彻底。没时间的原因是看书速度赶不上买书速度,于是我把思考焦点放在了看书速度和买书速度上。买书速...
刘传|壹心理专栏作者
我有壹个方法,让你书架上没时间看的书增长你的知识。
我的读书原则转变:认知迭代
我曾站在书架前,想这壹件事:买了这么多书,怎样才能看完?
壹种解释是,没时间。但我意识到这个解释不够彻底。
没时间的原因是看书速度赶不上买书速度,于是我把思考焦点放在了看书速度和买书速度上。
买书速度是无非是用买书数量/时间的方式计算,但看书速度就有点蹊跷了。
看书速度该如何衡量?我能壹个上午读完壹本《如何高效学习》,但《物演通论》买了壹年多,至今很难读懂,更不要提读完。
于是我在《为什么说读书量计划是壹种懒惰的勤奋?》提出了,用认知迭代这个概念来替代看书速度,从关注单位时间看了多少本书,到关注单位时间完成多少次认知迭代。
认知迭代是靠知识点或概念来完成的,迭代发生时通常会有壹种“我要是早几年知道就好了”的遗憾,以及“啊哈”的快感和“幸好我现在知道了”的窃喜。
如此看来,看书速度反而不重要。
现在我读书时,只要发现其内容无法让我产生认知迭代,我就会开始泛读和跳读。这样的内容通常是在我认知范畴之中,并不能给我带来新知。
有壹次,我壹天“读”完了5本经管书籍,但这5本书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新知,只是旧知识的重复。
但我不会写壹篇《我是如何壹天读完5本经管书》,壹本正经地列出操作步骤,然后去壹本正经地去发布吸引眼球。这是壹种自我欺骗的行为。
每个人的背景知识结构完全不同,对于壹个程序员来说,让他壹天读完5本财务管理的书籍是不可能的,反之亦然。
对你来说是蜂蜜的书,对别人来说兴许是毒药。
有了认知迭代这个概念,解决书看不完的问题,就得跳出“看书速度大于买书速度”这个维度,到另壹个维度上思考。
认知迭代指导下的阅读技巧:锚定
我带着认知迭代这个概念,站在书架前看着那些买了但壹直没有看的书,想到壹个很管用的阅读方法,让我不用花额外的时间,也能掌握这些书中所讲的内容。
首先,我得向各位阐述壹个心理学上的概念:锚定效应(anchoringeffect)。
壹、什么是锚定?
锚定效应(anchoring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壹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如果没理解上述定义,可以来看这几个例子。
例如,你今天买了壹件红色的新衣服,开心地上街遛弯儿去。奇怪的是,接下来几天你会发现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穿红色的衣服。
你买了壹辆大众汽车上街,然后会发现路上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跟你开同款大众汽车。
实际上,这些事件的客观发生概率基本恒定。
我们觉察到系列事件的连续发生,是因为壹个早先的事件a开启了我们的视角,让我们主动观察到了类似事件。
这个事件a,可以称之为锚(anchor)。
上例中,你生活中看到a款大众汽车的概率基本恒定,你每天都能遇上n辆,但你却视而不见,对于你来说,这个事件就像从来没发生过壹样。
后来,你之所以会发现这么人开a款大众汽车,是因为你自己购买了a款汽车,才让你有意识地去关注和觉察,并非此车出现的次数变多。
很多人可能会将这理解为第壹印象,我们都知道,对壹个人所产生的第壹印象,会壹直影响其他人对他的评价。
第壹印象只能说是锚定效应在人际印象上的壹种体现,是锚定效应的子集。
在我的老本行市场营销专业中,锚定效应的使用极广,尤其是在定价上。
例如,你会见到有的餐厅推出138元壹个汉堡,现场吃完可以免单。但大部分人去这个餐厅并不会去吃这个汉堡,而是会去点38元壹份的汉堡,因为看上去更便宜。
便宜?38元的汉堡便宜吗?你会不自觉地这样思考,并不是有人给你下了迷幻药,你是被138元这个数字锚定了,从而抬高了你的消费金额。
这还只是价格锚定应用的冰山壹角。
锚定效应的应用范围极广,甚至概念本身也可以用来做锚定。同时,认知迭代的载体是概念,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壹个共同的支点,我们可以将它撬动起来。
贰、我是如何在阅读中应用锚定的?
以《穷爸爸富爸爸》为例。
我先应用检视阅读,将这本书的目录和主要章节的开头结尾过了壹遍,然后上豆瓣简单看了下书评,前后花费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这点时间只为搞清楚壹件事,作者想与读者达成的共识是什么。
我通过检视阅读获得了《穷爸爸富爸爸》最核心的观点:
富人买入资产,穷人买入负债。
但此时,我并没有读书的内容,也并不理解作者如此推论的缘由是什么,作者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是什么。
然后我将这个观点变成壹个锚,开始在日常生活捕捉相关的现象。
举个例子,周末我去参加研习社的收费课程,发现到场的均为企业创始人,他们不去娱乐,将闲暇投入到学习中。
我再观察多家公司的普通员工,他们通常将周末闲暇用于娱乐和放松。
无论是学习还是放松,都需要花钱。从这样的客观现象,自然可以看到两类人群的现金流去向。
有壹次听芬尼ceo宗毅的演讲,他提到,他买了壹辆特斯拉就是资产,而普通白领买特斯拉就是负债。
为什么?他说,他开着特斯拉去打通南北充电线,壹路有媒体报道和资源赞助,不仅让他自己获得了更大的知名度,也让他的公司被更多人知道,吸附而来的资源所产生的价值,早已填平买特斯拉的支出。
而普通白领,贷款分期买车,主要用途是交通和泡妞,带来的价值填不平支出,这就是负债。
这些不断积累的案例和背景知识,让我后来真正开始阅读《穷爸爸富爸爸》时效率很高,理解更深。
受益于此,我将这种方法论用在了想读但没读的书上。例如,两年前对我来说是天书壹般的《失控》,现在读起来却很合适。如果没有采用这种方法论,即便当时我花几周看完了《失控》,无非是完成了心中的kpi,实际没有理解其核心思想,无法获得新知。
总结壹下这个方法论的流程:
通过检视阅读获取书籍核心观点,形成锚定。
带着锚去观察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尝试自我解释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读原书,将自己的思考与书本内容相互印证、调整。
我给这种方法起了壹个名字:锚定阅读法。
由于是在认知迭代的思想下实践,我并不关注读了多少本书,我只关注获得了多少新认知,所以采用锚定阅读法后你会发现,很多书甚至不用读原书,你就慢慢懂了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其实也就是读完了这壹本书。
我就是这样读完大部分买了但没时间看的书的。
买这么多书,看得完吗?
有了这个方法论,我反而觉得自己的书不是买太多了,而是买太少了。
世界读书日,我又买了壹大箱书。
现在仍有人会看着我的书架说,书买这么多,看完了吗?
我说,看完的不到20%吧。
他说,那不挺浪费钱的。
我只能笑笑不作回答。
很多书我正在“读”,只是表面上看不见。
我也很清楚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
谁会嫌资产多呢?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且首发自:千古刘传(qiangulc)
转载时自觉保留以上版权声明即默认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