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导读:您是否正在为孩子网瘾、早恋、厌学而烦恼?是否为孩子的自我中心和不理解家长而苦闷?是否因为自我不认同而变得生活状态越来越差?儿童青少年各类成长困惑心理解答方法尽在这里,希望在这里找到适合您的教育方法......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较为普遍的,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渗透和反映,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自我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
导读:您是否正在为孩子网瘾、早恋、厌学而烦恼?是否为孩子的自我中心和不理解家长而苦闷?是否因为自我不认同而变得生活状态越来越差?儿童青少年各类成长困惑心理解答方法尽在这里,希望在这里找到适合您的教育方法......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较为普遍的,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渗透和反映,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自我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目大变化的非常时期,他们在心理上具备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但他们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我们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
1.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危害性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呈现,就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严重妨碍一个人的成长发展。
逆反心理过重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容易造成感情失控,直接影响到学生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以至于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根源,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中学生健康成长。
2.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2.1青春期生理心理特点对中学生产生影响
学生生理发展客观变化引发学生自我意识。中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中学生大脑也逐渐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卜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他们认为自己己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的丫切。但是中学生在心理上的发展却还是不成熟的。
这种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产生矛盾,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够成熟扩加之中学生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认知的偏差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固执己见,走向极端。他们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哆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2家庭因素对中学生造成影响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给予孩子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在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忍受的程度,对孩子造成的压力过大,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粗暴的、命令式的,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2.3学校教育对中学生产生影响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失误。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要求脱离了学生心理经验,脱离了中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压制学生兴趣和爱好: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校实际的教育理念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学校的评价体系、价值体系滞后于学生和时代所需求的评价、价值体系等。这一切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在数育教学过程中自我统一性中的消极因素与学生自我统一性中积极因素的冲突。如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方式简单,在教育中经常采取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法:教师本身教学观念陈旧,不符合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师言行不一,行为不检点等。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背离教育的原理、规律。这一切也容易使学生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
中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反常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2.4社会因素对中学生产生影响
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不良团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
社会缺乏对青年学生独立意识的认同感。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社会称为是“抱大的一代”,社会舆论往往对这些孩子的前途存在担忧,担忧他们的自立能力,担忧他们将来不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这些社会舆论造成中学生的反感,因此在接受教育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对各种生活方式、各种思想观念缺乏正确分析能力,往往盲目去追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观念,这时就往往与传统的老师、家长的思想产生诸多冲突,如果这时老师和家长不及时采取疏导的方式而是硬加阻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向对抗心理。
3.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
由于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环境不同和学生个体的差异,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类型:
自负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上学后也是一帆风顺,成绩突出,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因此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什么都是好的。养成了任性、自负的毛病,听不得劝告或批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逆反心理。
自卑型逆反心理:这些学生和第一类正好相反,由于某种原因而自卑,或因在家不被重视,或因自尊受到伤害,或因学习受到挫折等,因自卑而干脆自暴自弃,整天沉溺于烦恼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因而对周围的一切采用怀疑、敌视的态度,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
失落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美、理解和支持。一旦他的优点和进步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会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心理上就会产生失落和被遗弃的感觉,从而用消极冷漠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事物。久而久之,便自我消沉,对教师和家长产生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
困惑型逆反心理: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的非常时期,他们开始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由过去的“依赖性”吸收知识向“独立性”吸收知识的过渡阶段,当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发现有不少事与教育者讲的对不上号时,就慢慢地在思想上对教育者的教育产生怀疑,对社会感到困惑,有的甚至认为教师家长欺骗和戏弄了自己,产生一种困惑型逆反心理。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4.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策略
明确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原因,掌握学生逆反心理表现类型,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从而制定调适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
4.1学校要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学校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学生主体”教育观,做到以“人”为本;优化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减少教育失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心理经验为基础、与教材逻辑经验紧密融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形成适应学生心身实际,充满情趣的新教育;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教育的熏陶性、潜在性特征,减少学生自我统一性与学校教育情景的直接、剧烈冲突的发生。
4.2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象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尤其不要使用“你真笨”“你错了”这些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遇到偶发事件或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要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他们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善于等待,要有耐心、恒心和爱心。老师和家长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学会辨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避免老师和家长由于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错误,而间接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4.3重视心理辅导,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心理教育观念,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学科教学、思想教育、文体活动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从多个方面和层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友好的班级氛围,教师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关系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组织学校或班级的心理活动小组,在轻松的活动中提高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从思维层面弱化逆反心理。开展青春期专项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青春期心理发展的自我特点,从而有意识地进行逆反心理自我调控。
4.4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立体教育模式家庭、社区、学校在教育学生总体思想、教育方法、方向引导上要一致,要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舆论。要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要加强联系,及时促进三者的协同一致发展,尽量消除其中的不和谐音调和消极因素,从而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在青春期产生的困惑感,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
4.5中学生进行逆反心理自我调控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较为普遍的,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渗透和反映,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自我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处理不好会对个人的发展带来很大危害性。因此中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要进行逆反心理自我调控。
理解父母和教师的苦心。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A}嗦、严厉或是不近人情,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孩子有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老师作为一个教育者,他的本意也是好的,是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中学生应该了解这点,学着去理解大人。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中学生应当用宽容的态度对待父母和老师,这样也就减少了逆反心理产生的机会。
把握自我,学会适应。中学生应该了解,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要与老师父母对。“宰相肚子能撑船”,中学生在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育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认真思考。在受到批评时,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虚心接受。另外,还要主动与老师父母接触,向他们请教与他们谈心,这样多了一份沟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中学生平时要多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