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小玫决定离家出走。她成功地骗过戒备森严的母亲,义无反顾地奔向心目中的自由。自由是什么?她没想清楚,但目前对她来说,家庭之外即是自由。现在是午夜时分,街上几乎没人,KTV内人声喧闹。男友在此上班,她无处可去,呆在这里等他。她无聊的要命,没人可以聊聊天。她的同班同学开学上初叁了,但她不想回去上学,更不" />

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如何最好的心理医生做省心的父母?

更新日期:2021-09-14 05:22:45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案例1小玫决定离家出走。她成功地骗过戒备森严的母亲,义无反顾地奔向心目中的自由。自由是什么?她没想清楚,但目前对她来说,家庭之外即是自由。现在是午夜时分,街上几乎没人,KTV内人声喧闹。男友在此上班,她无处可去,呆在这里等他。她无聊的要命,没人可以聊聊天。她的同班同学开学上初叁了,但她不想回去上学,更不...

">


案例1


小玫决定离家出走。


她成功地骗过戒备森严的母亲,义无反顾地奔向心目中的自由。自由是什么?她没想清楚,但目前对她来说,家庭之外即是自由。


现在是午夜时分,街上几乎没人,KTV内人声喧闹。男友在此上班,她无处可去,呆在这里等他。她无聊的要命,没人可以聊聊天。她的同班同学开学上初叁了,但她不想回去上学,更不想回家。


那你想做什么?她问过自己,回答是:不知道。


案例2


“人为什么要上学呢?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毫无意义。”


小雯给外公发完这条微信之后,心情极其低落。外公是最爱自己的人,小时候与外公在壹起的快乐时光壹去不复返了。

最近因为上补习班的事,她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对抗。在母亲的连哄带骗下,她去了壹次。课程很枯燥,她决定再也不去了。对此母亲几乎情绪失控,仿佛她不去上这个补习班,两年后就壹定考不上高中。然后,壹生都完了。


壹想起母亲,她就觉得烦得要死。


案例3


“我要回家!”


小凯给母亲发了几条短信,都是同样的内容。


母亲坚决拒绝。等母亲给他打电话时,他已在回家的路上。他从借?ahref='/qsnxxl/'target='_blank'>恋母咧小疤印绷顺隼矗畛跽馑J撬约貉≡竦摹V蠹柑欤蘼勰盖卓嗫谄判模故抢淠奘樱季芫倩厝ィM谑心诘囊妓搅⒏咧芯投痢N吮扑头叮盖酌皇樟耸只系袅思依锏耐纭N匏剑灰蝗ツ歉盟赖难>秃谩?/p>


壹天天,他把自己扔在床上,无声地反抗着。


操心的父母可能在妨碍小孩成为自己


玫妈、雯妈、凯妈通过不同的途径找到我,想知道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小孩回到学校、爱上学习。听完他们的故事,我试着将母亲的视角切换成小孩的视角,进入故事,感受着叁个小孩的无助与痛苦。然后,再回到母亲的视角,感受着她们的焦虑与伤心。


叁位母亲为自己的小孩操碎了心。


我的女儿今年刚上高壹,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自从小孩上了初中,我就非常轻松了。要保证小孩每天正常上学放学和家庭正常运转,每个母亲所做的事情可能差不了多少,都是要关注小孩的吃喝拉撒,家里的柴米油盐。但为什么有的父母操心有的省心呢?我认为操心的父母可能是把力气使错了地方。


十伍、陆岁是壹个很微妙的人生阶段。这个阶段,小孩从身高上超过父母,从心理上超越父母,这对父母的权威或自恋会造成极大的挑战。在生活中,我有时会受到女儿的“嘲笑”。比如,我与女儿壹起去看电影,不知道如何取网购的票,她很不耐烦地让我靠边站,很熟练地把票打出来。


如果有壹个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孩,父母壹定能感受到小孩身上散发出的壹种力量。这种力量,在有的家庭中被称作“对抗”或“叛逆”,我更愿意把它称作“超越”。如果这种力量得不到尊重,就会以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来表达,比如离家出走、沉迷网络和厌学等。


罗杰斯说:“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我认为,他说的也是这种力量。他还说允许小孩成为壹个独立的人,与自己有不同的想法、目标和价格观,是检测亲子关系的终极测验。


我发现,凡是尊重并助推这种力量的父母,就会非常省心,而恐惧并打压这种力量的父母,就会操碎了心。


家庭养育中的“成长因子”


壹颗种子成长为壹棵大树,是壹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小孩的成长亦然。但在这种复杂和微妙之中,我们能不能找出相对重要的“成长因子”?


审视“问题儿童”的家庭养育环境,我们会发现壹个普遍现象,在他们的成长中往往存在着情感剥夺或规则缺失。“情感与规则”,另壹种表述是“爱和自由”,是家庭养育中的重要“因子”。


我以情感和规则作为家庭养育中的两个重要变量,试着归纳出肆种家庭养育形态。


专制型:这种类型是低情感高规则,养育者对小孩的要求极其严格,却缺少真挚的情感呵护。


民主型:这种类型是高情感高规则,养育者既给小孩划定明确界限,也满足小孩的情感需求。


虐待型:这种类型是低情感低规则,养育者喜怒无常,对小孩严重忽视甚至身体虐待,同时也没有给小孩确立必要的行为规则。


溺爱型:这种类型是高情感低规则,养育者对小孩的物质需求过度满足,同时百般迁就,导致小孩严重的自我中心,无法无天。

用情感与规则这两个因子,去衡量壹下小玫、小雯与小凯的家庭养育,发现他们要么处于专制型,要么处于溺爱型,要么在专制型与溺爱型两种类型中摆荡。摆荡到哪壹边,取决于父母的心情。


如果处在专制区,父母就会提出无数的规则,有些规则显得冷酷无情,毫无变通的余地。比如“只能玩半个小时的手机,多壹分钟都不行”;“不准睡懒觉,身体不舒服也要起来”;“生病没去上学,也要完成当天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些是明确提出来规则,未提出来的“潜规则”更多。壹位母亲与女儿去超市,女儿壹次买了叁瓶不同口味的豆腐乳,这让她很崩溃。因为她内心的规则是:吃完壹瓶再买另壹瓶。


壹旦摆荡到溺爱区,小孩发现自己可以突破很多规则,比如离家出走、无度上网、抽烟喝酒等。他们知道,只要对抗到底,让步的总是父母。


在家庭养育中,要重点把握好两个“成长因子”即给予小孩情感和规则,不要过多,也不要太少。情感和规则,要随着小孩年龄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小孩的年龄越小,爱的浓度要越高,对于叁岁之前的小孩,怎么爱都不过分。小孩年龄越大,规则要越少。对于青春期的小孩,父母只需把握住两大规则:上限是法律线,下限是生命线,在这两条线之间的宽阔领域,小孩享有充分的自由。


“动力弧线”和“美好法则”


叁位母亲最痛心的是,小孩没有学习动力。壹旦没有管束,小孩会无休止地玩手机。小孩玩手机的每壹分钟,父母都备受煎熬。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沙龙活动中,手机问题是家长们最操心的事情。手机背了很多锅,要为小孩的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等负责。绝大多数家长的逻辑是:小孩因为迷恋玩手机,才没有学习动力。但反过来是不是也成立呢:小孩因为没有学习动力,才会迷恋手机?


学习动力甚至人生动力从何而来?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曾提出壹个“张力弧”理论。他把父母的镜映与理想化,看成壹个“张力弧”。也就是父母对小孩的正面赞扬与积极反馈,相当于壹个巨大的推动力;小孩对父母的理想化,相当于壹个巨大的牵引力。这样壹推壹拉,就组成壹个和谐的动力系统。小孩前有榜样,后有推力,即使面对挑战、身处困境也能勇敢前行。


在很多家庭里,小孩都没有从父母的眼睛里看到赞赏与鼓励。在他们人生的第壹面镜子里,他们感受不到自己是可爱的、独特的、有价值的,他们缺失了这种推动力。另外,很多父母也无法被小孩理想化,无法成为小孩可以效仿的人生榜样。缺少动力系统的小玫,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要激发小孩的内在动力,需要父母重新为小孩构筑“动力弧线”。父母的力气要调整方向,首先努力修复与小孩的关系,然后再谈学习。正如史占彪老师说的,要“用心用情不用力”,要看见小孩、心疼小孩。


允许小孩成为自己,我遵循壹个“美好法则”:在我们家,只要有助于小孩成为更加美好的自己,我都支持。


在“美好法则”的支持下,女儿做了很多在别的家长看来很离谱的事。比如,她喜欢江南,买齐了江南所有的作品,还收藏了几套不同版本的作品。她做了壹个有关江南的微博网页,搞了壹次有奖推介活动,光奖品都花了好几百元。她玩剑网奇缘网络游戏,花钱请人代练,请男生远程教她如何玩。


在我们家,这些都是允许的,并得到我的支持。我的想法是,没准我的小孩长大后也成为像江南壹样的作家,或者她自己经营自媒体。到那时,她十几岁时的自由探索,可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积累。而她玩网络游戏,竟然产生了壹个非常有意思效果。上高中后,她参加了学校壹个很有名的社团,并且很好地融入其中。她告诉我,这和她玩剑3有很大关系,因为这是壹个社交游戏。在游戏中的锻炼,让她在现实生活中与陌生人打交道时,没有了之前的那种社交焦虑。


你看,做省心的父母其实很简单,在家庭养育中只需把握好情感和规则两个“成长因子”,构筑壹个和谐的“动力弧线”,坚持“美好法则”就行了。


当然,全部做好这些,你就会成为壹个不简单的父母。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