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来源:心理八八(ID:bdjxlbb)“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去和你父母住壹个星期看看。”成年以后,我壹直认为过年是件很凶险的事。本来壹心想要讨好父母,谁知强行圈在壹起委曲求全了好几天以后,突然不小心爆发,前面就都白装了……你的年过得怎么样?-01-父母是种神奇的生物知乎上有个网友说到和母亲闹翻的经" />
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八段锦来源:心理八八(ID:bdjxlbb)“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去和你父母住壹个星期看看。”成年以后,我壹直认为过年是件很凶险的事。本来壹心想要讨好父母,谁知强行圈在壹起委曲求全了好几天以后,突然不小心爆发,前面就都白装了……你的年过得怎么样?-01-父母是种神奇的生物知乎上有个网友说到和母亲闹翻的经...
成年以后,我壹直认为过年是件很凶险的事。
本来壹心想要讨好父母,谁知强行圈在壹起委曲求全了好几天以后,突然不小心爆发,前面就都白装了……
你的年过得怎么样?
知乎上有个网友说到和母亲闹翻的经历:
“寒假回家,妈妈对我的控制达到壹种无孔不入的地步,小到逼我早睡早起,跟她的作息完全壹致,大到逼我接下来的大学两年接受她的规划、职业道路。
我表示反对,她就爆发,大骂,夹杂对别人家小孩如何如何的描述和对我的拚命辱骂贬低。我跟她多次沟通,无效,沟通完毕以后她继续念,只要壹看到我闲着就开始逼我按她的要求做事。
每句话的逻辑就是“我为了你付出多少,你要如何如何”。已经崩溃,不想回家,不想见她,很后悔为什么要回来。现在第N次争吵后壹个人在外面,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如何收场,以后要怎么做,心力交瘁,想死。”
明明是想让你活得更好,却让你感觉想死;
有时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有时却正相反;
离开他们你会很心疼,但走近了你更心痛;
父母就是这么壹种神奇的生物。如果想在这场爱恨纠缠里学到什么,你只能试着跳出来看看。
年纪越大,人就会越像父母。
我奶奶有叁姐妹,成年后就不住在壹起,生活经历也不同,可陆、柒十岁聚在壹起时,仨老太太坐在炕上,简直就像彼此的翻版。
我大姐到了快伍十岁的时候,姐夫说看到她就如同见到岳母,外貌、脾气、说的话、喜欢吃的东西都壹样,但是她贰十岁的时候,没人认为她像老妈。
而我,抓狂的时候和老爸壹模壹样。这本来是我最恨他的地方。
青春期无数次和他争执、暴怒、甚至痛哭流涕;我曾经发誓,绝不要在我的小孩面前这样,我要做壹个和他不壹样的家长。
可是,终于有那么壹天,我惊讶而悲哀地发现,我正在对小孩说着当初父亲对我说过的话,那些曾经打击过我、让我伤心欲绝的“有毒”的语言。
在八段锦积极心理群里,说到自卑,群友几乎都会提到小时候父母从来不鼓励,打击、讽刺都很常见。
我家阿姨也说,她妈妈小时候经常因为壹点小事用棍子打大姐的头,她虽然没挨打,但只是在旁边看也吓坏了。
长大以后她非常胆小,怕见生人。我叫快递必须提前和她打招呼,不然她绝不给开门。
有壹次快递到了门口死活叫不开门,壹气之下就把食物扔在旁边的电箱里,半个月以后我感到奇怪,给快递打电话才知道有这么回事。
父母就是这么顽固地影响着你,即便多么卖力想要摆脱也躲不开。
那就不要躲了。
我们身上的每个问题,如果成心要追溯的话,父母都难逃其咎。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会不会变得和他们壹样?
想要搞明白,你可以问自己以下叁个问题:
就像我们和小孩的依恋模式受我们和父母的依恋影响壹样,父母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得到什么样的模式也很重要。
很多人不了解父母的童年是怎么渡过的,因为那壹辈的父母多数不擅长表达感受,就像他们从来不说“我爱你”壹样。
幸运的是,老爸写过壹本“家族史”,其中谈到了他的童年,我得以看到壹个我不了解的父亲。
父亲小时候并不是壹个沉默寡言的人。
他性格开朗,喜欢帮助同学,总是集体里的灵魂人物,不是班长就是团支书;而且成绩优异,从来没考过第贰名。
但是爷爷的突然去世对父亲的打击很大,他不知道该向谁表达心中的苦闷,只好封闭自己,从此落落寡欢。
每次学校放假回家,他总是放下书包、饿着肚子就开始帮家里干活,足足干满壹个假期,直到再次开学。
可是这样壹个懂事的儿子,从来都得不到母亲的赞扬和安慰。
奶奶年轻守寡、生活艰难,没有多余的力气考虑父亲的心情,反而总是怪他不能照顾好弟弟妹妹。
奶奶壹直到去世都是和我们住在壹起,所以我听到她的责怪声不绝于耳,壹直伴随着父亲。
对于这个常年在身边照顾、努力支撑起整个家庭的长子,她总是各种挑剔和不满;
但她毫不吝啬地赞美不在身边的叔叔和姑姑,反反复复提起他们做过的壹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动得不得了——尽管每次去探望他们,奶奶总是以提前跑回来告终。
了解父亲的成长历程,解开了我的很多疑惑。
我壹直很奇怪,为什么性格里有那么截然不同的两面,能从壹个封闭、自卑、羞涩的人,突变出壹个开放、热情、自然的人格亚型?
原来,我那看来沉稳冷静的父亲,内心里本来就住着另外壹个活泼热情的他。
如果没有那样的时代,没有那样的家庭,他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吗?
父亲给了我不喜欢的东西,也给了我优秀的基础,我爱读书、喜欢思考、做事认真,这也是来自于父亲。
让哪壹方面发扬光大,就是我自己的修行了。我很高兴,至少我活出了父亲被压抑的另壹面。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我不懂为什么他总是为壹点小事苛责我,很难从他那获得我期待的鼓励和疼爱。
对于壹个敏感、渴望爱的人来说,想不明白这壹点真的很要命。但现在我终于能理解,那是因为,父亲自己从来都没得到过鼓励和疼爱。
他有壹个情绪不稳定的母亲,无论他怎么努力都会挨骂;他从来没机会做壹个小孩,藏在他心里的委屈和恐惧,谁知道去了哪?
我们渴望父母像成人壹样包容你,可他们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坚强。看似强大、很难相处的父亲,其实和我们壹样,内心的小孩还没有长大。
就像我很容易被父亲激怒壹样,他也很容易被我激怒;就像我渴望爱和认可壹样,他也壹样渴望爱和认可。
两个小孩相遇,问题怎么能解决?
谁能满足对方的需要,或者斩断这个轮回?
有时候,我们对父母不满,不在于他们过去的疏忽甚至错误,而在于他们有没有努力过,现在想不想改变。
小孩想听父母壹句抱歉,就像父母想听小孩说壹句感激。这中间的鸿沟用什么可以填补?
奶奶对父亲的不公,父亲选择了默默忍受。放在纵向的时间轴里看,父亲对奶奶,比我对他做得要多得多;但奶奶对他,比他对我要过分得多。
这么看起来,父亲已经比奶奶进步太多了。也许,虽然不尽如人意,但
有人说,那壹代的父母除了在自己家庭中承受的壹切之外,还要经历整个社会共同的贫苦、动荡甚至可怕的运动,可以说是集体创伤了。
他们没有机会像我们这样努力学习如何做壹个好父母,就这样带着自己的创伤把我们养大;但他们没有祖辈幸运,父母可以对小孩为所欲为,只要说壹声“我是你爸爸(妈妈)”就足够了。
前壹段时间有个轰动的新闻,北大博士12年不回家过年。
他认为他的父母从小就控制他的生活,不让他做出任何自己想要的选择。
小的时候他不能反抗,他也按父母的意思做了壹个学霸,但是长大以后他坚决选择了逃离,不来往。
这不壹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但这已经是现阶段他能保全自己的最优选择了。连著名的心理大师,都做不到在父亲临死前去看他最后壹眼,何况普通人?
那些被深重伤害过的父母和子女,在没有能力面对壹切的时候,保全自己,比为了表面和谐继续伤害要好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距离是很有必要的。
父母和子女之间究竟该何去何处?
当父母发现小孩问题多多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是从何而来?天下没有不爱父母的小孩,如果小孩不愿意待在你身边,究竟是为什么?
当小孩发现父母问题多多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是从何而来?他们是怎样长大、怎样变成今天的样子?他们的担心和需要是什么?
听说北大博士现在美国读心理,再过十年,他会找到新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心智变得成熟、父母和小孩之中至少有壹个真正的成人时,很多现阶段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有更好的办法。
就像路易斯·海所说,好的父母可以给我们作榜样;可如果父母不够令人满意,我们认识到了,就不要重复它;如果再犯,就是自己的错。
王尔德说,小孩最初爱他们父母,等大壹些他们评判父母;然后有些时候,他们又原谅了父母。
我们也许改变不了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多了解他们、了解我们自己、接受自己,为我们的未来争取更多的幸福。
我不是完美的小孩,但你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让我们相互容忍,更顽强地活下去吧。
原作者名:八段锦
转载来源:心理八八(ID:bdjxlbb)
转载原标题:你痛恨的父母身上,写着你未来的模样
授权说明: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