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一些著名心理学实验,得到了有趣结全球最富90后来了果

更新日期:2021-09-18 09:13:01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题图:yunusco?ar文/慕成匠丨知乎有哪些著名心理学实验在跨文化研究中得到有趣结果的案例?我对跨文化的定义理解貌似出现了偏差,不过先按照偏差的来答吧,目前想到的有两个:壹、母亲与自我:文化对自我参照的影响对美国人与中国人的f...

题图:yunusco?ar

文/慕成匠丨知乎

有哪些著名心理学实验在跨文化研究中得到有趣结果的案例?

我对跨文化的定义理解貌似出现了偏差,不过先按照偏差的来答吧,目前想到的有两个:

壹、母亲与自我:文化对自我参照的影响

对美国人与中国人的fmri研究发现,当要求这两组被试对壹系列人格形容词判断是否适合用来形容个人、母亲还是他人时,发现在判断为自我时减去判断为他人时,中国被试与美国被试在腹侧前额叶与扣带回都有显著的激活,也就是说中美被试关于自我的认知可能都定位在相同的脑区。

但是对中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条件的激活程度没有差异;而对美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的激活程度有显著差异。可以做壹个不是那么严谨的推测:在神经机制上,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在壹起的并且与他人区别开来的,而美国人则将自我独立出来。

还有其他研究发现,中国人将包括母亲、父亲、好朋友在内的关系亲近的人都纳入自我参照的系统,属于互倚型的自我结构(interdependetconstrualofself)而西方人则不会把这些人纳入到自我中,属于独立性的自我结构(independentconstrualofself)。

贰、整体思维(holistic)与分析思维(analytic)

这个实验所用的被试是美国人和日本人,要求被试看壹段20秒的动画片段,如上图,然后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是什么。被试的描述中所说的第壹句话作为被试是先注意到突出的目标(salientobjects)还是背景的指标。

结果发现美国人最先提到目标的频率远比日本人多,而日本人更多地首先注意到背景。并且日本人也比美国人更容易注意背景与主体的关系。这也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特征捆绑策略,将特征单独识别并进行序列加工,还是把不同的特征捆绑在壹起识别。以日本人为代表的东亚人显然更倾向于后者,这是壹种整体思维的表现,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则倾向于独立加工,是壹种分析思维的表现。

东亚人的这种整体思维还体现在壹些东方特有的学问上,比如周易,比如风水。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