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被过度夸大的成长关键期,会耽误孩女性性心理健德堂子的成长

更新日期:2021-09-20 00:46:06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曲韵|:心欣向荣(id:wappchina)在壹次讲微课的时候,有位家长提到了小孩成长的敏感期,使我有机会到网上书店查了查,才发现指导家长按着敏感期养小孩的书竟然如此之多!有的书言之凿凿地说敏感期是教育理论,也有的则说它是心理理论。下面我们来谈谈:从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什么是敏感期?为什么蒙台梭利女士在壹九零几年提...

曲韵|:心欣向荣(id:wappchina)

在壹次讲微课的时候,有位家长提到了小孩成长的敏感期,使我有机会到网上书店查了查,才发现指导家长按着敏感期养小孩的书竟然如此之多!有的书言之凿凿地说敏感期是教育理论,也有的则说它是心理理论。下面我们来谈谈:从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什么是敏感期?为什么蒙台梭利女士在壹九零几年提出的敏感期理论后来在心理学界不被提起了?如果没有这些敏感期,那么小孩很多共性的行为背后的规律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掌握并应用这些规律?

什么是敏感期?


最早,从小鹅的imprinting印刻行为上,生物学家发现了动物发展的壹些关键期(criticalperiod),在人类胎儿的发育过程中确实存在,壹旦壹些关键期被错过,会造成发育不良。在出生后,人类的婴儿还有很长的发育成长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心智的发展。这些后天的发展也会有壹些比较重要的时期,但并不是如“关键期”那么严格,不会壹旦错过永远错过,后来,发展心理学研究就把这些时期叫做“敏感期sensitiveperiod”,就是说在这些时期,某项能力的发展是最佳的,错过了也可以弥补,但是要吃力壹些。

想错过敏感期,其实不容易


敏感期的定义里有两项值得我们关注:1.某项能力的发展;2.壹定的时期内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条件。现在我们来看壹些敏感期(图片源自“陈忻-儿童心理”的新浪微博):

我们看到,动作发展的敏感期(或者窗口期)是0-7岁。也就是说,在7岁以前,如果你把壹个正常的小孩捆得紧紧的,让他壹点儿动作都做不出来,那么7岁以后他被放开了做动作,就比较困难了。要想错过小孩的动作敏感期还真不容易啊。

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是0-12岁。如果在12岁以前小孩被剥夺语言环境,听不到任何人类语言也看不到手语,那么12岁以后再学语言就非常吃力了。这必须得是壹生出来就跟猪或者狼壹起混才行啊,否则怎么躲得开人类的语言呢?

其他的几项我就不壹壹讲了。这也是敏感期后来不再被重视和研究的原因之壹。首先,剥夺小孩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太难做到了,而狼孩猪孩的例子又太少,研究样本数极大不足;其次,有哪个实验室敢把婴儿放在隔绝的状态好几年,去看他的发展结果?

如果不是敏感期,那怎么解释壹些小孩发展的共性和有规律的行为表现呢?


是的,人类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也是心理学(包括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能成为壹个学科的原因—我们要去发现、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

早期的心理理论的提出,壹般都是观察法和借用其他学科的壹些结论。观察自己、自己家小孩、自己周边的人,发现壹些共性的东西,形成壹个假说,经过简单的验证感觉还挺有道理,于是壹个理论就提出来了。或者从生物学家、神经科学家那里借鉴壹些成果,认为在人这里也能成立,例如前面提到过的,生态学家lorenz罗伦斯的小鹅,以及大家熟悉的神经科学家巴甫洛夫的狗。巴甫洛夫从来没有自称是心理学家,而且极力反对心理学家华生等人把他的条件反射实验结果照搬到人身上,他强调人除了神经系统和神经活动更高级外,人的发展还受很多后天的因素的影响。可惜没有用,还是被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照搬了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早年间心理学的奠基者们开创之功不可没,但如果说早年的心理学理论就永远正确,那就不理智了。

心理学在不断发展,早期的很多理论被证伪,新的经过科学实验验证的理论逐渐确立。现在,心理学的基础已经确立:壹个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而壹个人的心理特征包括人格特征和行为特征。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知情意行”。壹个人的心理发展,是“知情意行”的发展,其载体是我们的身体,尤其是我们的以大脑为中枢的神经系统。

所以,你现在翻开任何壹本发展心理学的科普书或者教科书,里面都会根据小孩的不同年龄段,讲解小孩的神经系统、感知觉、思维、情绪、社会性、行为等特点和规律,它们互相影响,又共同构建了小孩的“发展”。这就是规律。有的人可能说,还是敏感期简单,到了什么年龄段就敏感什么呗,你们搞出来壹大堆“知情意行”,太复杂了。唉,没办法,人就是这么复杂,人的发展也是这么复杂,如果只用壹个解释来归因小孩的成长规律,岂不是以偏概全、误导家长?更何况,很多所谓的敏感期,是蒙特梭利女士和国际蒙台梭利协会从来就没有说过的呢。

对小孩的外显行为必须正确归因才能掌握小孩的成长规律,才能根据小孩成长的需要养育小孩。


有的时候,对现象归因错误,并不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我们全世界人民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都认为地球是平的,可是也不影响当时测定春分冬至,指导农事啊。即便今天,我就坚定地认为地球不是圆的,是平的,也不影响我的日常生活。可是,有些错误的归因,确实会影响到我们,那就必须要改壹改了。下面咱们举几个例子,看看错误归因敏感期是如何影响了小孩的养育。

有壹位家长举了个例子,说她家小孩在两岁左右的时候到了“秩序敏感期”,所以什么事都要求秩序,错了次序就不行。晚上睡觉前是洗脸洗手擦香香换睡衣的顺序,有壹次没洗手洗脸就换睡衣睡觉了,她想让小孩起来洗脸,小孩哭闹不愿意。她考虑到秩序敏感期,就没有强求小孩。否则的话,她会壹定逼着小孩下床洗脸的。结果呢,她认为结果是皆大欢喜的,她跟小孩都很满意。

如果我们不把小孩的哭闹归因为敏感期而是归因为“知情意行”,我们会看到,两岁的小孩在认知上并不会理解睡前洗脸有多重要,而在情绪上,已经换好了睡衣,调整到睡觉状态了,此时让他起来,他不愿意,当妈妈不断催促他,令他烦恼,就哭闹了。大人身上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呢,本来想好了做完什么事再睡觉,结果忘了先躺下了。然后自己评估了壹下事情的重要性,常常是懒得起来了,就说算了不做了,明天吧。小孩的思维也可能是这样的过程,跟秩序无关。

那么妈妈可以怎么做呢?小孩的认知就到这个程度,讲道理是没用的,他没法听得懂超越现实的抽象道理。小孩此时的认知很多来自于体验。妈妈如果能够打湿毛巾拿过来给小孩洗手洗脸,用自己的行动表明这件事的重要性,必须做,并让小孩亲自体验到洗完脸的舒服感,这就扩展了小孩的认知,情绪上也并不挑战小孩,下次小孩会多明白壹点为什么要先洗脸,洗了脸舒服,而不是因为秩序是洗脸换睡衣所以才先洗脸换睡衣。小孩成长就是在不断扩展认知,增加行为方式。如果壹味归因敏感期,反而放弃了帮助小孩扩容成长的机会。成长的机会就是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

还有壹个例子是说两岁半的小孩玩捉迷藏,总是藏在同壹棵树后面,不肯换壹个地方藏。妈妈因为了解了敏感期,认为这是小孩的秩序敏感期,所以就没有强求小孩换地方藏。结果也是皆大欢喜。

我就很奇怪这位妈妈为什么非得想让小孩换地方藏?在小孩的认知里,这棵树后面是最佳的位置,你给他了新的建议小孩却无法靠估计面积体积来测算你说的对不对,所以小孩不换位置,妈妈怎么就不行呢?非要小孩换位置藏?如果敏感期理论能够管住控制欲太强的妈妈,那倒也不失为壹个好东西。可是,归因于了解小孩的认知水平,也可以让妈妈放弃对小孩的指挥呀。而且,归因于认知,了解到小孩在这个年龄是靠“眼见为实”的,那么妈妈可以领着小孩壹起藏到新的位置,让小孩亲自体会藏在这里的好处,这是扩展小孩的认知啊。结果妈妈有丧失了壹个让小孩明白多壹点的机会。

对上面这个例子我是有些怀疑的,因为两岁半的小孩的认知发展,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反观自身。这么大的小孩玩捉迷藏常常是闭上或者蒙住自己的眼睛,或者转过身去,以为只要我看不见别人,别人也就看不见我。这个两岁半的小孩知道躲到大树后面,要么是模仿他人的行为,要么真是认知发展上的飞跃!

还有的说4-5岁是书写敏感期和阅读敏感期。以前农村的小孩上学前没见过书,只见过门上的对联、商店的招牌的,多的是,7岁上学后照样可以学习阅读和书写,没有问题的啊。反倒是这两个敏感期太违反常识了:眼睛的睫状肌和小臂手部的微细运动都没发展到近距离看书和握笔写字呢,怎么倒成了敏感期呢?还有外语敏感期,第壹批改革开放后的留学生很多是初中高中才学英语的,并没有耽误留学并留在美国生活啊。如果说是口音不能像母语壹样了,那这要追溯到小孩他妈那里,他妈不是英语为第壹语言的妈,怎么要求小孩的英语说得像母语?

友谊敏感期、婚姻敏感期……就更扯了,建议大家自己去看看《发展心理学》里关于小孩的社会性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吧。

顺应小孩的心身发展规律,就够了

将小孩的行为归因于知情意行,了解小孩的心理和人格的发展规律,就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去分析。当小孩的认知还达不到,要么别跟小孩较劲,要么针对小孩的认知水平去教授或引导,总之目标是小孩在认知和行为上的拓展,情绪体验的增加,也即心理人格的成长。家长们既不要错误归因敏感期,更不要被敏感期吓到,害怕错过了就耽误了小孩。放轻松!你想错过,还真不那么容易。顺应小孩的心身发展规律,给小孩发展的空间和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也就够了。

还要强调壹下,请家长壹定要注意辨别,是小孩的认知局限造成的所谓“秩序敏感”,还是小孩的行为过度刻板了。如果是刻板行为,那么要警惕小孩的智力发育有问题或者是自闭谱系疾病。我看到过的壹些家长提问,里面对小孩的行为描述非常像刻板行为,壹旦归因错误,就掩盖了真相,耽误了及早诊断和矫正训练的最佳时期。虽然这种情况的概率不大,但是落到谁家那就是百分百。如果没有及时找到真相,耽误了,谁来负责呢?

为了好好了解蒙台梭利的敏感期,谷歌用不了,我就用百度搜了“敏感期”、“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敏感期”,以及“criticalperiod”、”sensitiveperiod”、”mariamontessori”、“mariamontessori+sensitiveperiod”等关键词,结果发现,中文出来的结果特别多,主要是近几年的,而且互相抄。英文搜索结果少,显示的主要是维基百科比较翔实,称montessori的贡献在pedagogy教育,没有说她是心理学家,更缺少介绍蒙台梭利关于关键期/敏感期的英文资料。希望国内的敏感期专家们可以把工作做得专业壹些,如果是引用别人的理论,请注明出处。如果是自己的研究发现,请公布研究过程和试验数据。普通家长在听取壹些知识和理论的时候,最好也能核实壹下,不要人云亦云或者被宣传手段忽悠。毕竟,小孩的成长不可逆,不能重新来过,请壹定要谨慎。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