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亲子在线心理医生教育的核心,可能就是这个了

更新日期:2021-09-23 03:18:57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侯瑞鹤丨转自公众号“紫藤亲子育儿”(id:zitengqinzi)亲子关系模式的代际传递仿佛有种神奇的魔力,就像歌里唱的那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母亲的脸是婴儿的镜子,这壹点在我养育自己小孩的过程中,的确也有切身体会。父母的情绪变化...

侯瑞鹤丨转自公众号“紫藤亲子育儿”(id:zitengqinzi)

亲子关系模式的代际传递仿佛有种神奇的魔力,就像歌里唱的那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母亲的脸是婴儿的镜子,这壹点在我养育自己小孩的过程中,的确也有切身体会。父母的情绪变化,婴儿能够第壹时间捕捉到,并几乎同时体验到母亲的情绪和感受,而且这种体验是全息式的吸纳,母亲所以为的只是意识层面的很少壹部分。

所以,当我看到小孩的壹些我不接纳的表现时,通常稍加反思,就会很惊讶于那就是我身上的壹部分,只是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那个样子。比如,儿子生气时说话的语气、斜仰着的头,瞪着眼珠子翻白眼小动作等,简直就是壹样壹样的。

母亲的眼神
是小孩自我意像的重要部分

在参加由约翰·贝曼博士带领的萨提亚模式培训师培训的工作坊中,壹次有幸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来访者做个人体验,其中壹个片断非常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当我感受到内心深处的恐惧时,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发抖,这是我非常不熟悉的体验。记忆中除了冻得发抖,从来不曾因为恐惧而发抖,贝曼博士引导我呆在这壹刻,去经验内心发生了什么。我闭上眼睛只是去看和体验内心,此时没有评价,没有催促,只有温暖接纳的空间。

接下来,我看到了壹双恐慌不知所措的眼睛,最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的眼神,因为我身处恐惧和不知所措的情境中,这双眼神就像是我模糊的代表。过了壹会儿,我仿佛能够更远距离地去看了,就像塌缩的空间被撑起来了壹样,除了眼睛,我还看到了妈妈!“不,那是我妈妈的眼神,那不是我的,那是妈妈的眼神”,我好象是不相信,却又十分确信地说了两遍类似的话。

这壹刻,我泪奔了。为我自己,也为妈妈。

我猜妈妈在看着婴儿时的我,壹定有许多这样焦虑和无措的眼神,而我把妈妈的眼神当成了自我的壹部分。因为爸爸是长子,我有壹个姐姐,爷爷奶奶壹直等着抱孙子。虽然我出生之后,父母在养育时并没有重男轻女,但在心里,妈妈是有惶恐的,好像做错事壹样的没有那么坦然。妈妈曾对我坦言,直到叁年后弟弟的出生,才算是在心理上完成了传统女性延续香火的义务和责任。

其实在做个人体验(心理咨询师作为来访者去求询)时,我也有多次类似的时刻,只是没有这壹次令我印象深刻。就像壹团有魔力的让人滞息的黑雾,陪伴我多年如影随形,以至于把它都当作自己而觉察不到是外来的了。而今忽然现出它包裹的模样,在清晰的那壹刻,伴着疼痛魔力也渐渐褪去。

母亲的镜映,
就是像镜子那样照出小孩本来的样子

镜映,指对心理经验的确认和映证。简单而言,就是像镜子那样映照出来。

想象壹下,如果你能感到被理解,或者感觉到自己的感受存在于另外壹人的感觉里,你痛他痛,你悲伤他难受等。不壹定去谈论,但你能够感受得到对方与你在壹起,并且被他放在心里的感觉。自己若被这样对待会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就是那种被准确映照的体验。

更进壹步,当你被镜映时,你的心灵会向前发展,就好像你本来呆在痛苦中,但有个人与你同在,不但痛苦变得可以承受,心灵也会向前走壹步,看到更真实的世界,提升你的心智。如果痛苦不能被镜映,就变得难以承受,为了避免可怕的痛,心灵就会想方设法来压制这个痛苦,并被禁锢于此。其实,痛苦壹旦能被言说,就变得可以承受了,而镜映就是壹种更深层次的言说。

对于母婴而言,母亲能够准确地感受到小孩的想法和感受,并以充满感情的、促进发展的方式来回应,就被称作镜映。如果母亲无法共情到到小孩的感受和想法,而是体验着自己的焦虑或痛苦,小孩就把母亲的焦虑和痛苦当成了自己的壹部分。

父母不能准确镜映,
小孩容易形成负面的自我意象

父母养育小孩,小孩就是通过父母的这面镜子,无数次地照出自己,知道了自己是谁,小孩通常把这个镜像当作自己。

就像我在幼年通过母亲的镜子(无措惶恐的眼神)中照出惶恐的自己壹样,形成了生命最底层的颜色,影响深远却常常苦于不知来自哪里,大多数人终其壹生可能也难以真正地体察到。

小孩从镜中照出自己,形成自我意象,就会以这样的自我意象去创造新的关系。如果从母亲的眼中较少看到与婴儿同在的喜悦和爱,婴儿的生命底色就有壹个不值得爱的底色,形成最原初的自我形象。随后他会吸纳相似的部分,围绕这个底色不断地构建自我。并且会想办法不断证明自己是对的。

重复挫败的关系模式,
却是为了保护真我

如果父母的镜子总是照不见小孩,小孩的真我出现时就可能会被拒绝、忽视或羞辱。想象壹个小男孩哭泣的时候,如果母亲这面镜子经常只照出自己的情绪,照不出小孩,无法与小孩的情绪同在,哭泣的真实小孩就可能会受到羞辱:“羞不羞,男子汉还哭”、“这有什么好哭的”、“再哭妈妈就不爱你了”或者其他身体语言等的拒绝。

小孩为了保护真我免受羞辱,就可能对别人类似的语言非常敏感,或者曲解别人的意图,这样恰恰把他人放在了壹个羞辱自己的位置上,而自己呆在壹个被羞辱的意象里。

固执的受伤害的逻辑却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把人脸谱化回避真实的人际交往也可以避免真我受伤。这都是壹个幼儿要活下来的生存智慧,把未被镜映的真我小心地藏匿起来,这个方式曾经帮助小孩活下来,本身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应对。然而,遗憾的是,过分执着于幼年获得的形象,看不到真实的人,随着真实环境的变化,势必会带来更多的困扰。

自我镜映,做自己的父母

要想跳出这个挫败性的关系模式,需要在精神上冒险,与真实的人互动,允许自己矫正性地体验到不壹样的人际关系,固执的模式才可能有机会松动。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曾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两个形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真实的人之间的交流。所以,大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看到真实的人际互动,而是在和自己构造的自我形象与他人形象进行互动。

要想建立真正的关系,克里希那穆提说的更彻底,不是重塑,而是直接打破形象。这壹点还是有点难度的。然而,认识到这壹点,并且重塑自我与他人的形象还是有可能给生活带来积极改变的。

因为成熟到壹定程度,反思和自我觉察则像壹面镜子,帮助我们通过自己看自己是谁,这就是做自己的父母。因为只要愿意,成长壹直有机会。

母亲如何做小孩的镜子?

镜映不只是母亲的责任,也包括小孩的重要他人,使用母亲称谓只是为作为代言人而已。

首先,母亲作为镜子的最基本的品质是容纳。镜子照出快乐的小孩通常较容易,而考验品质的是小孩痛苦时能否被镜映。通过传递共情性的理解婴儿,允许并接纳小孩的痛苦,他就可以安全地表达而不用担心受到羞辱和拒绝。

第贰,坦然应对的能力,提供稳定的支持。让婴儿知道,不管多么难以接受的感受,壹切我都可以接受。不管面临着多么大的问题,有妈妈在,都有解决办法。如果妈妈看见小孩发怒,甚至大小便弄脏了衣服,就动不动大惊小怪、惊谎失措,或者自责内疚,小孩就获得壹个很多事情没有解决办法的意象。如果他的愤怒吓到了你,他就会得出壹个愤怒是不好的,甚至害怕自己的愤怒。

做到以上两点,小孩能够感受到安全,他的焦虑就会得到迅速缓解。否则,即使小孩在你怀里,仍然会不停地寻找心中的母亲,如果现实中壹直得不到,就可能倾其壹生去寻找。

第叁、跟随小孩的节奏并给情感命名。当小孩需要你拥抱时,你就抱他,当他挣脱出你的怀抱想要自己去探索去玩时,你仍然要求再抱壹会儿,那就不是镜映婴儿的需要了。你跟随小孩的节奏,满足他想要靠近或离开的需求,小孩就会得到壹种感觉,我是独立的个体,我可以影响妈妈。另外,镜映过程也是给小孩混乱的感受命名的过程,当然前提是你能准确镜映。“哦,我看到你涨红的小脸,宝宝生气了”、“哦,宝宝难过了”“宝宝困了,要睡觉了”。

对于幼小的认知水平较低的小孩,我认为做到以上叁点通常就是高质量的镜映了。然而,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年长小孩而言,母亲作为世界的代言人,不只是镜映小孩这个人,还要镜映外部世界,小孩透过母亲这面镜子了解外部世界,并以此为主要经验构建自己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第肆、超越早期容纳,变成两个主体间的互动。随着小孩慢慢长大,要给小孩的情绪调节和发展留出空间,由作为主体的他来选择决定向哪里去。比如:“我看到你很难过得哭了,如果哭能让你舒服壹些,你可以哭壹会儿。”允许小孩有不同意见的表达,或者帮助小孩去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意义。比如:我看到你生气,是否是因为气自己不能搭好积木?也可以更进壹步提出建设性意见,“你可能认为搭不好就是失败,但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真正的失败是拒绝尝试,真正的成功是失败了仍然不放弃努力,这样才可能真正地掌握壹个本领”。由小孩自己来选择并承担适宜的责任。

最后,容忍镜映错误。随着小孩的成长,镜映时母亲可以、并且必须出错,因为只有会出错的母亲才是真实世界的人。重要的是出错后可以积极修复关系,母亲作为这个世界的代言人或镜子,向小孩展示的是不完美但仍存有善意的外在世界,随着小孩的心智发展,还要呈现并助推小孩学习去接受这个世界的残酷。

所以,足够好的母亲不是从不出错,恰恰是允许自己可以出错。同时能够积极地发现错误、调整和修复因为出错而断裂的关系。这不仅是示范,也有助于小孩学习人际合作、灵活地应变和积极地调整。

虚假的浮浅的关系往往经不住或者容忍不了错误,真实的亲密的关系恰是可以容忍出错,并且能够及时修复。

——theend——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