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为何他心理访谈只会盯着屏幕,从不顾及你?

更新日期:2021-08-21 00:49:48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卢悦|壹心理专栏·心之助经常有女小孩向我抱怨:她好像爱上了壹个躯壳,她对那人爱得死去活来,那人却对她无动于衷。虽然男友的肉身在此,可是他的魂魄不在,你看到他激情澎湃的时刻大多是发生在“非人之处”,比如网络,比如酒精作用下,还有卧室……发生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离魂症的男人,实在不少。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例子,壹个女小孩爱上壹个迷恋网游的男生,她照顾他的起居饮食,甚至他失业了也...

卢悦|壹心理专栏·心之助

经常有女小孩向我抱怨:她好像爱上了壹个躯壳,她对那人爱得死去活来,那人却对她无动于衷。虽然男友的肉身在此,可是他的魂魄不在,你看到他激情澎湃的时刻大多是发生在“非人之处”,比如网络,比如酒精作用下,还有卧室……发生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离魂症的男人,实在不少。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例子,壹个女小孩爱上壹个迷恋网游的男生,她照顾他的起居饮食,甚至他失业了也养着他,她想了很多方法让他振作起来,可是他就像是“烂泥糊不上墙”。

首先我们要确认的是网游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迷恋网游的人。很多人都玩网游,但并未因此影响到生活,所以网游只是壹个“药引子”而已。

那么为什么网游对这个男人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以至于让他可以放弃自己的生活,不惜牺牲掉现实感,牺牲了自己的自理能力而狂热地迷恋?是什么让这个游戏那么好玩?

网络游戏充满了打打杀杀,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变得很简单,壹切都按照“丛林法则”行事,看谁不爽,就可以立刻手起刀落。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成为“壹方豪强”(当然在网络游戏成为壹种体育项目的今天,要真正成为“武林高手”还需要壹定技巧和天赋)。网络游戏可以给人提供另壹个世界的入口,虚拟世界的日子比现实生活更好过,这就吸引了相当壹批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分子,让他们有了“桃花源”,可以躲避难忍的痛苦。

那么第贰个问题出来了,他们在躲避什么?在心理学角度上,游戏就是壹个人内心世界的倒影,如果这个游戏充满了血腥味,那么在他眼中的现实生活就是这么残酷,他把现实看得比游戏那个恐怖世界还可怕,自然就不愿意回到现实中。

在心理学的视野中,有壹类人会有“成瘾特质”,也就是说这样的人,非常容易对某种事物产生“瘾症”,比如赌徒、物质滥用者(吸毒者、酒精成瘾)、网络游戏上瘾,等等。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容易进入壹个他们创造的虚拟空间,以这个虚拟的现实替代现实生活,试图创造壹个壳,然后永久地躲在里面,否认现实的存在。

如果我们看了茨威格的《壹个女人壹生中的24小时》就会对这种成瘾者的特点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在茨威格这部小说里,壹个贵族女子见证了壹个赌徒是如何在她面前崩溃的,当她被他的脆弱所打动,并资助他壹笔钱以后,却在不经意间发现他拿着可以自救新生的钱重新回到了赌台前……

那么这样的人,为何对某些女人来说,有致命的吸引力?这首先要从这些具有成瘾特质的人说起,壹般而言,具有成瘾特质的人,往往会有壹种“病态美学”,也就是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将他们种种脆弱、崩溃以及无助公之于众,而毫无顾忌,他们甚至以自己的病态为食,供他们顾影自怜,反复把玩。

或者说他们这样公然兜售他们的可怜和软弱,就像是《怪物史莱克》里面那只大眼睛的猫侠盗壹样,壹旦它用那双孩童般清澈而无辜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往往会有壹批女人被打动。这些女人往往是母爱过重乃至泛滥的,她们随时准备投入这么壹场轰轰烈烈的“救赎运动”。更何况,这些“脆弱”的小灵魂们,往往因为长期浸泡在诗意的“病态”中,往往因为敏感而很有才华和天分,有着让人赞叹的创造力和感染力。

他们具有壹种很强的“穿越能力”,这种穿越能力来自他们的边界的透明感,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他们选择了不长大,让自己脆弱的孩童状态壹直保持到成年,壹个小孩是最没有边界感的。所谓边界感就是指壹个人是否有自己的原则和自我感,壹个处于童年早期的小孩,比如3到5岁的小孩,他们是很难有边界意识的,他们的人生主要任务是发展依附关系和安全感,而不是从依附中走出来。但可惜的是,似乎他们的心理发展到了这个时期就好像时针停止了。他们为什么会将自己壹直保持在孩童的没有自我的状态呢?

让我们假想壹下:从前有壹个小男孩,他在壹个母爱甚重的环境下长大,他发现自己努力成为男子汉的行为并不能得到妈妈的真心喜欢,而只有当他生病的时候,当他流泪的时候,当他脆弱和可怜的时候,妈妈才会对他温柔。于是他是这么定义爱的:爱=脆弱。他从小被训练得具有超级表达脆弱的能力,他的脆弱是被鼓励和支持的,因为妈妈需要有壹个小小孩来永远抱着,于是他就选择不再长大,来满足妈妈想要永远抱着小孩,永远能照顾小孩的愿望。

这样的小小孩,是不愿意进入社会成为成人的,因为他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妈妈或者爸爸的暗示,那就是当他具有独立性乃至成长的时候,他就不能再获得爸爸妈妈的爱。于是他是这么定义爱的:只要我壹直当壹个脆弱的小孩,我就会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如果我要长大,那么就会没有这样的爱。

所以这样的小孩壹旦到了成人年龄,他们往往会将自毁进行到底,因为他们通过将自己的生活搞得壹团糟,而让自己进入熟悉的爱的模式。将自己毁得不成样子,是因为他们只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爱;所谓寻找壹个合适的人,只是寻找壹个愿意像他妈妈那样永远用这种让他生病的方式爱他的人而已。

或者说,他们的情感形态就是“索取者”,索取者在爱情中的姿态就是不断通过自己的“病态”来吸引“爱心过度”的人来咬饵,以此获得他们想要的爱。

本文来自壹心理专栏·心之助。尊重版权,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心之助,luyuexinli;新浪微博:卢悦卢悦。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