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高考录取率大幅上升,高考焦虑为何不见减少?北京心理咨询机构郭老师为你详细解读。据报道,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是900万人,这是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的第四个年头。四年来,报考人数已经下降140万。与此同时,录取人数持续增长,从2008年的近600万,增长到2012年的近700万,高考录取比例也呈现大幅度的上升趋势...
高考录取率大幅上升,高考焦虑为何不见减少?北京心理咨询机构郭老师为你详细解读。
据报道,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是900万人,这是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的第四个年头。四年来,报考人数已经下降140万。与此同时,录取人数持续增长,从2008年的近600万,增长到2012年的近700万,高考录取比例也呈现大幅度的上升趋势,2011年为72.3%,2012年可达75%以上。
高考升学率年年在增,但是,老百姓的高考焦虑却有增无减。本来,按照上个世纪末高等教育扩招的设想,扩大大学招生规模,缓解高考竞争压力,给所有学生快乐学习、成长的空间,可是,从过去10年的实践看,在高等教育升学率达到75%的背景中,上大学独木桥,已经变为“名校独木桥”。同样,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加,加上适龄学生数减少,学生上小学、初中应不再是问题,可现实却是,整个社会都被卷入到择校中,相比十年前,学生的学业负担、压力有增无减。
在笔者看来,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制造了教育的等级、不均衡,加重了社会的教育焦虑。具体来说,有三方面。
首先,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大学间的等级差别,把大学和学历分为三六九等。从本世纪初,随着“985”工程的实施,我国部分高校校长、书记的行政级别从正厅提升到副部,这一做法对于大学的等级化,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大学之间本就不平等的竞争,变得更为不平等。而鉴于大学的层次差异,基础教育的目标,也从过去的“上大学”,变为“上一本”。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是令人忧虑的,如果大家都追逐最好资源,再怎么扩大教育资源,就是高考升学率达到100%都没有用。
其次,在基础教育资源丰富的同时,采取锦标主义思维继续维持不均衡格局,制造择校利益链。我国2006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可是,从该法颁布至今,我国义务教育均衡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原因有二。其一,一些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观没变,为追求名校升学率,政府部门还是乐意把资源集中到少数好学校;其二,在择校利益链中,一些地方政府借收取择校费来减轻自身对教育的投入,还有的政府部门则把不均衡作为权力寻租的资源,有不均衡,才有“条子生”。如果地方政府投入教育的思维不转变,我国更多家庭会陷入择校焦虑中。
再次,政校不分,对教育和学校发展实行行政管理,导致学校千校一面,教育品质下降。我国教育“管评办”不分的问题由来已久,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到要推行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可这一《纲要》并没有得到落实,直到2010年颁布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教育行政化问题还是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学校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如果政府越权干涉学校办学,学校将失去个性、特色,也就难以培养出有个性和特色的学生。我国中小学和大学都存在这方面的严重问题,教育高度同质化,这造成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
我国教育要提高质量、让老百姓满意,缓解社会的教育焦虑,必须直面以上问题。首先,必须给受教育者提供多元的教育选择,这就要求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政府对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给予足够重视,让所有学校平等竞争。同时调整人才评价体系,从关注人才的学校、学历身份转到关注个体的能力与素质。
其次,必须切实推进教育去行政化,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学校的模式,推进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中高考制度。这些改革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放权。推进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要求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求政府交出办学权,要求学校内部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改革中高考制度,要求政府把考试评价权交给社会机构,将招生权交给学校,将选择权交给学生。
再次,必须打破升学教育模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只有把学校从升学教育中解放出来,让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条件大致均衡,才可能提高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