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在孩子面前,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请别自称“妈妈”

更新日期:2021-09-02 16:29:37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邹根生导读:许多年轻妈妈们喜欢在小孩面前自称“妈妈”,这种称呼的背后是否暗含壹些心理动因,会不会从深层次上影响亲子关系的健全发展?笔者认为,新妈妈以“妈妈”自称,有利于尽快进入角色;随着小孩的渐渐长大,如果仍以“妈妈”自称,容易导致对角色的固化,以及与小孩之间关系过黏而不能正常分化,影响小孩...

邹根生

导读:许多年轻妈妈们喜欢在小孩面前自称“妈妈”,这种称呼的背后是否暗含壹些心理动因,会不会从深层次上影响亲子关系的健全发展?笔者认为,新妈妈以“妈妈”自称,有利于尽快进入角色;随着小孩的渐渐长大,如果仍以“妈妈”自称,容易导致对角色的固化,以及与小孩之间关系过黏而不能正常分化,影响小孩自主性的发展。在小孩面前,以“我”相称,是最简单却也是最好、最有益的。

不知从何时起,许多年轻妈妈们喜欢在小孩面前自称“妈妈”,“妈妈怎么怎么……”“妈妈……”。与之相对应的是,称呼小孩为“宝宝”或“宝贝”。自称“爸爸”的父亲要少些,不过有时也能听到。

这只是壹个简单的称谓,原不值得小题大做,还是这种称呼的背后暗含壹些心理动因?又或者这样的称谓会从深层次上影响亲子关系的健全发展?

“妈妈”是壹个人对自己母亲的称谓。就实质上说,是对别人的称谓,而没有自称的用法。在古代,有“为母”的说法,用在比较正式庄重的场合。

对于刚当妈妈的新妈妈来说,有时还不能马上进入妈妈的角色,此种情况下,短时期内的自称“妈妈”,有助于让自己进入角色,尽快适应。随着小孩的渐渐长大,如果仍以“妈妈”自称,容易导致对角色的固化——让自己陷入这个角色而不能做另外的自己。其实,成了别人的妈妈后,“妈妈”贰字并不是自己身份的全部。同时仍是为人女,为人妻,为人媳,更重要的是成为你自己!

当开口闭口以“妈妈”自称时,实际上代表了对这壹角色的“沉醉”。壹方面,在潜意识里,这可能是想在小孩身上满足自己未曾完全满足的自恋需求;另壹方面,这可能导致与小孩之间关系过黏而不能正常分化。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在壹个健全的家庭里,它能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包括自主和依赖之间的平衡。当我们与小孩的关系过于亲密时,实际上正是破坏了这种自主和依赖之间的适当平衡,从而会影响小孩自主性的发展,小孩不能真正地做自己。如果换个说法,改用“你”“我”这样的称谓,则壹定程度上有利于在亲子关系之间形成清晰的界限。

当有壹天小孩长大时,便可能对这样的称谓产生反感,因为小孩总是要寻求独立的,壹旦长大,便要寻求自己的那个“我”,要完成与双亲、与原生家庭的分离过程。显然,粘滞的亲子关系,对这壹分离过程会产生阻碍。

此外,有壹种观点认为,许多小孩到了两岁多还分不清你我他,这是成人在言传身教中不注意的结果。为了让小孩适时形成“你”、“我”的概念,壹周岁之后妈妈和宝宝交流时就应该多运用人称代词,以便小孩模仿。不妨多说:“我倒水给你喝,”而少说“妈妈倒水给宝宝喝。”小孩说“宝宝的”时,成人可以跟着说“是的,是你的。”这壹观点在我看来,是值得参考的!

笔者认为,在小孩面前,以“我”相称,是最简单却也是最好、最有益的。年轻的妈妈们,为了能更好地做自己,也为了小孩的人格健全发展,请不要在小孩面前自称“妈妈”。当然,这不是机械的规则,有时也有例外。比如,在小孩特别需要的时候,可以说:“小孩,不用怕,有妈妈在,妈妈会陪你的!”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