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凡|壹心理创作者本文首发于:心理公开课(yixinligongkaike)如果要问牛逼、凡人和逗逼有什么区别?那么有个大区别是:能预知可能出现的错误,在错误出现之前就把它避免的人,是牛逼;犯了壹次错误,但是在错误发生之后,知" />
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王小凡|壹心理创作者本文首发于:心理公开课(yixinligongkaike)如果要问牛逼、凡人和逗逼有什么区别?那么有个大区别是:能预知可能出现的错误,在错误出现之前就把它避免的人,是牛逼;犯了壹次错误,但是在错误发生之后,知...
如果要问牛逼、凡人和逗逼有什么区别?
那么有个大区别是:
那么你是属于哪壹种呢?
可能大部分人觉得自己即使不是牛逼,至少也是个凡人,不至于是个逗逼。因为我们都知道连壹只猪都不会在同壹堵墙上撞2次。
可事实情况是,醒醒吧,我们真的可能壹直都在犯同样的错误。
比如:
因为拖延导致自己最后熬夜赶工,累到不行,心想麻德下次再也不拖延了,要提前把事情做完,这样才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改完善。然鹅没有什么卵用,该拖还是拖......
总是把爱情作没,上壹个男朋友无法忍受我的作分手之后,换了壹个男朋友还是继续作,作到没有朋友,无法获得稳定的亲密关系.......
壹个星期之内连续两次取钱忘记取卡,结果被机器吞了,去领卡时工作人员像是看壹个智障......
壹个月之内发生两次出门忘带钥匙事件,结果无家可归,开锁的师父心想这样的瓜皮请给我来多来壹打......
回想壹下,类似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重蹈覆辙”、“屡教不改”呢?
我们必须得承认,壹部分人天生就是比另壹部分人更容易犯同样的错误。
心理学家根据壹个人做事的态度,将人分为两种类型,壹种是预防定向(preventionfocus),壹种是是促进定向(promotionfocus)。
心理学家做了壹些研究,发现:预防定向的人确实会有固着的行为,即使这个行为是错误的,他们也会持续这样的行为模式。换句话讲:明知是错,仍然壹犯到底。
实验是这样的。研究者让被试做壹个智力测试,结束之后被试可以看到智力测试的分数,分数越高,越有可能获得额外的抽取高额奖金的机会。按照这样逻辑,如果被试想要获得更多的奖金,就可能会犯下错误,虚报壹个更高的分数。
在智力测试之后,研究者又设置了壹个词汇创造的测验,还是由被试自己来报告得分。
如果被试偷偷地虚报分数,被试可以额外的抽取高额奖金的机会。
结果发现,预防定向的人中,第壹次虚报自己的分数的人,再次虚报自己分数的百分比明显高于第壹次诚实回报自己分数的人。但促进定向的人中,则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也就是说,预防定向的人,如果第壹次错了,之后仍然很可能会继续错下去。
听过壹位很有名的咨询师讲过这样壹个案例:有壹个女人,找了壹个丈夫,非常强势,对她很不尊重。于是她离婚了。
离婚之后,又找了壹个丈夫,但是很快发现这个丈夫跟第壹任丈夫差不多,结婚之后对她吆伍喝陆,甚至家暴。她发现自己在婚姻当中壹直处于弱势的壹方,没有平等可言,总是遇人不淑。
真的是这个女人运气不好,才会接贰连叁地在婚姻中犯错,找不到壹个如意郎君吗?事实情况是,她可能壹直在“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重复在爱情中的表现就是,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之中特别容易与某壹类型的人产生深刻而且强烈互动,因为这些人身上具有我们成长过程中重要他人的心理特征。
正如弗洛伊德说,如果我们儿时有壹种固定模式,会希望自己在成年时重建和还原那个场景,以完成早期心理创伤的壹个修复。
为什么这个女人总是在找伤害她的人呢?
因为她的父亲在她小的时候非常严厉,经常打骂,这使得她幼小的内心非常委屈而且无助,自我评价低。
长大之后,她就会找壹个与父亲具有相似人格特质的人,在与他互动的过程中,还原早期和父亲互动的场景,把父亲对她的不接纳,通过这个人,来修正对她的接纳。
这看起来更像是壹个心理魔咒,如果我们的创伤或者认知没有得到修复,这样的怪圈似乎会壹直持续下去,无法打破,持续犯错。
研究行为决策的心理学家DanielKahneman在《思考快与慢》壹书中提出了双重自我理论,这壹理论认为我们的大脑中有两套系统,或者叫思维决策模式——系统1(system1)和系统2(system2)。
我们的大脑是懒惰的,因此经常会走捷径,直接地采纳系统1直觉型判断的结果,因为这样有利于节省认知资源,这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壹种认知惯性。
在面临危险时,我们的祖先没有时间停下来慢慢思索,而是最快速做出反应。
比如玩LOL看到残血,内心就浮起壹道无法遏制的冲动,双眼放光,恶向胆边生,不管叁柒贰十壹顶着塔就要去收了对方的人头,最后惨遭反杀。这种“我能反杀”的蜜汁自信,壹次次让我在坑里爬不出来。
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背后包含的意思是,我需要改变我的行为。
而"改变"这个事情,是大多数人所抗拒的,因为这意味着我需要承认现在的自己是不好的,并且在改变的过程中,我需要放弃壹些东西,承受壹些代价。
比如医生告诉你,你要是再抽烟,你的肺就要报废了,这个时候你要是充耳不闻继续我行我素,那我敬你是条不要命的汉子。
对于那些代价比较微小或者短期看起来比较微小,但是我们却能够获得即时利益的行为,我们总是会忽视它给我们造成的小痛。
截止日期就到了,你还在玩游戏,再拖下去你就又要熬夜了啊?没问题的,反正又死不了。
你明明说过要减肥的,怎么又吃那么多,你不怕长胖啊?没问题的,反正又死不了。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第壹步是把冰箱盖打开再把大象塞进去,不是直接把大象塞进去!没问题的,反正又死不了...
所以,对于很多死不了的事情,我们开始壹次次重蹈覆辙......
如何才能够改正错误,保证同样的错误尽可能不再犯呢?
壹个人之所以优秀,不是他不犯错,而是他再次犯错的次数比壹般人低。而决定犯错次数多寡的壹个重要能力,就是反思的能力。
那些工作能力突出的人,都有反思的习惯。在组织中,复盘也是工作流程非常重要的壹环,目的就是避免同类型的工作任务再次走坑。
心理学上把人的智力分为两种,壹种是流体智力(FluidIntelligence),壹种是晶体智力(CrystallizedIntelligence)。
流体智力是壹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比如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这种智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退,比如人老了记忆力就不好。
而晶体智力主要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
虽然我的智商拙计,没有天才的头脑,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朴实的方法来让自己卓越,所谓流体不够,晶体来凑。
(关于具体如何反思的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阅读《好好学习》这本书。)
电视剧《外科风云》中有这样壹个情节,主角的母亲张淑梅是个护士,因为注射错误药物,导致病人突发药物过敏而死亡,这是壹场重大的医疗事故,张也因为这场事故而被迫离开岗位。
虽然电视情节只是虚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医护人员就是壹个犯错成本巨高的工种,因为这关系到别人的生命健康,壹个小小的错误,可能就会断送整个职业生涯。
所以医生和护士会在比如说动刀子之前,反复询问和核对,确保准确无误,看上去快要变成强迫性检查了。这是职业习惯。
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话来说就是,通过惩罚来降低行为的发生频率。也就是指当人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后,给他他讨厌的壹个结果,以期消除或抑制他再做这件事情。
所以当你犯错时,比如说好要早起的自己又赖床了,这个时候你可以设置壹个“代价”,睡之前给自己的室友转账1000块,如果晚起就不用再还给自己了,保证心疼钱的你再也不会晚起了。
现代人大多数追求效率,因而形成了快思考的习惯,这就给了系统1更多的可乘之机。
当认知资源和自控资源每天被繁杂的任务填满时,就很难再能够理智地做壹些事情,情绪和惯性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比如不可抑制地对亲近的人发火、犯了迷糊又壹次买了并不需要的东西。
这需要壹个过程,但是相信我,慢下来的感觉是很好的,你也会更少地去犯壹些低级错误,不至于到时候后悔骂自己智障。
对于童年期的经历所造成的在成年后重复性犯错,情况比较复杂,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遇到相同的人,总是在婚恋中重复相同的行为模式,也许找壹个心理咨询师帮你理清,是壹个更好的方式。
虽说重蹈覆辙在所难免,但多次踩同壹个坑,踩久了都会心疼自己。
因此,了解其中的原理,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治理自己,对于我们还是很有意义的。
至少下次犯点别的错误,多入点别的坑,做个别的方面的智障,学点新的教训,人生经历才会更丰富壹些嘛~
作者简介:王小凡,心理学段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