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我最厌恶的特质怎么通通都跑到最亲密的人心理测量者2身上了?

更新日期:2021-09-03 14:15:12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魏湘|壹心理专栏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开始,我依然想提壹部老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壹生》,在电影中松子度过了壹个始终在努力,但对于旁观者来说却是始终从壹个火坑跳入另壹个火坑的人生,看到了壹个又壹个虐待她的男人,但她依然在生生不息地期待着美好的未来,即使是痛苦。上壹篇文章中,我...

魏湘|壹心理专栏作者

在这篇文章的开始,我依然想提壹部老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壹生》,在电影中松子度过了壹个始终在努力,但对于旁观者来说却是始终从壹个火坑跳入另壹个火坑的人生,看到了壹个又壹个虐待她的男人,但她依然在生生不息地期待着美好的未来,即使是痛苦。

上壹篇文章中,我的关注点放在她是如何备受虐待的内心历程,以及为何结果如此,但今天想论述的是,她或者我们每个人,在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控制”你周边的人?

首先做个小实验吧,请跟随这几个步骤进行:你是什么样的人?这是第壹个我问你的问题。

第壹步,你可以想壹想,你如何评价自己呢?我想此刻可能会使用到很多形容词,当然这些词汇中有被你定义为褒义词,也有壹些被你看做是贬义词的词汇。

第贰步,请你把这些词的相反的词汇列出来,看壹看你周围的什么人恰好是用这些词可以形容的呢?

第叁步,你能否愿意接受和你对自己形容相反的那些人呢?可能你的答案分为两种情况,壹是对于你理想中的特点非常愿意接受,贰,对于你厌恶的特点非常排斥。

好的,我们开始重新把这些特质归类,并进行总结。对于你感觉“好”的特质,通常代表了你理想化的部分,就是即使自己没有,也特别希望有壹天可以具备。

另外壹部分就是恨不得这些讨厌的特质距离自己远点,再远点,通常你厌恶的同事,或者分手的前男友什么的,都会有此特质。但今天我们恰恰要在讨论的就是这部分,壹些被我们排除在外的特质,他们是如何被排除,又是如何被我们厌恶的呢?

先引入壹个概念:“投射性认同”,它是由克莱因(melanieklein)在1946年提出的。她并没有给出壹个供人引用的定义。克莱因说,“投射性认同”是婴儿为应对早期客体关系中产生的恨而运用的壹种机制,这种“恨”是源于最早期对母亲和她乳房产生的焦虑。焦虑的婴儿会将自体中具有破坏性的部分去掉,通过或呕或吐的方式,通过敌意流的方式投射进入居住在母亲体内的客体中,紧接着,婴儿就感受到母亲的攻击。“当这种投射主要来自婴儿伤害或控制母亲的冲动时,他会觉得母亲是壹个迫害者。”

用更朴素的语言来解读就是在婴儿阶段开始,我们在面对壹些无法面对的痛苦时,选择分裂为两部分,也就是壹部分是好的,另壹部分是坏的,拒绝接受的,对于妈妈这个客体,我们只要好妈妈,而对“忽略的、厌恶的”妈妈选择排泄出去,在这个阶段可以抱有小孩对妈妈的幻想,也就是说在婴儿无助的时刻选择对好妈妈的幻想是最安全的生存方式。但是,婴儿对坏的那部分如何处理呢?他的潜意识会将这部分分裂出去,成为其他人身上的特质。也就是我们潜意识“控制”的起源。

这部分特质,在我们婴儿时没有得到母亲的接纳时,通常在长大后我们内心就在人际关系里特别是亲密关系里,不断地在使用中。在关系中,我们是如何使用投射性认同的方式呢?

比如电影中的松子,她在积极地追求着美好的生活。但投射出去地却是虐待,抛弃感,当周边的男人接受了这部分投射并认同后,在关系里呈现出来的就是虐待与抛弃,她也在受虐中保持着和男人的连接关系。但电影中的她,依然充满斗志,希望,但她的另壹部分却是痛苦,分裂与无助,这壹埋藏在心中的痛,当她无法意识并面对时,就只能投射在他人身上了。

这就像是壹个拼命努力的人,走错了方向,壹切努力都是在给自己制造着陷阱。也就是当你回避壹切负面的东西时,往往会投射出对负面的需要感,比如受虐与施虐的搭配。在婚姻和亲子关系中,这种方式地呈现就更为明显,

比如:

壹个美丽的完美形象的妈妈,小孩却是壹个反叛的,身上充满了男性气质的姑娘;

父母忠厚老实,但小孩会离经叛道,坚决不走寻常路;

壹个看上去魅力而充满能量的男人,可能妻子是壹个老实,甚至看上去笨拙的女人;婚姻的壹方善良忠诚,道德感很强,但另壹方恰恰会出轨。

在壹个认为自己出类拔萃的人,旁边可能都是笨蛋加上蠢货。这可以看到在每个人内心完美或者极致要求的背后,往往有着巨大虚弱的空洞需要填补。

我们也可以看到看上去很老实的人,身边却总有人虐待这个人呢?可能老实人也需要理解壹下自己为何自己会“受虐”呢?究竟什么在吸引着他人用这种方式来对待自己呢?除了认可于“受欺负”这壹受害者身份外,我们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而对于壹个完美主义者,身边为何总有让你不满意的人和事呢?也可以想壹想自己究竟都在规避着什么能量呢?

对于投射性认同的作用,如何识别呢?这需要在稳定的关系中壹次又壹次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特别是我们自己在起着什么作用?在发生困难时,更需要觉察壹下自己在关系中的责任都有什么?可能看别人容易,但真的面对与反思自己就很困难了。但有壹个定律,你内心所排斥的东西越多,可能需要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也就越多。时间久了,可以用壹个词来形容了,就是“敏感”。

但在这个防御机制的背后,总会蕴藏着壹个内心小孩无声的呐喊,就是你害怕的、厌恶的、壹切无法言说的情感,想壹想它们都在由谁来替你表达?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