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前几天,我收到求助者的留言,她说,“就因为我爸爸脾气太暴躁,所以我现在也很暴躁,我老公总是拿这个说事,怪我不够温柔,不会控制情绪,我觉得我的一生就是被我的原生家庭耽误了。”她的老公怪他不温柔,她怪自己的爸爸脾气太暴躁,这是...
前几天,我收到求助者的留言,她说,“就因为我爸爸脾气太暴躁,所以我现在也很暴躁,我老公总是拿这个说事,怪我不够温柔,不会控制情绪,我觉得我的一生就是被我的原生家庭耽误了。”
她的老公怪他不温柔,她怪自己的爸爸脾气太暴躁,这是她对于她生活状态的解释。这在逻辑上似乎行得通,但是这样的解释对她的生活会有帮助吗?
“原生家庭”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而非用作批判和怨恨
在我们心理学里,最多见的也是将人的个性和生存状态与她的原生家庭联系起来。
很多人似乎像是给自己的不幸找到了源头,然后拼死拽住这个源头,在内心里嘶吼“爸妈,是你们害了我,你们要为我的人生负责!”
这种将原生家庭当作复仇的子弹,真的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度不负责。
心理学引出“原生家庭”一词,是要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以及更理解他人,并非是用作批判和怨恨之用。
靠埋怨父母,并不能疗愈创伤
精神分析的鼻祖,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强调童年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生活的不幸可以在其过去的经验,尤其是童年时期的经验中寻找根源,即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究其病因,往往都可追溯到童年时的环境和教育因素。
也就是说,童年时期适当的满足会促成人格顺利发展,而过分的放任和挫折则会使儿童固定在某一阶段并产生人格的损害。
这个理论无懈可击,从心理学起源至今的若干年里,即使流派众多,也没有哪位心理学家会否定童年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在过去我们的文化中,几乎没有哪个家庭接受过这样的思想洗礼,因此很多抱怨父母不够好的儿女,根本不明白他们父母经历的家庭模式是什么样子,他们自己的父母留给了他们哪些不好的烙印和问题。
有些家庭里有世代流传下来的家族问题,比如暴力,比如冷酷,比如道德品行不良,等等,代代相传,你很难去追根溯源,找到最终原因出自哪一对父母那里,即便追朔到,人已做千古,你也无法把人揪出来问责。
千万个家庭,千万种模式,而这些模式就成了家族的基因一样,在不断复制和传承。
因此,我们的记忆里即便有童年受创伤的经历在,也不能直接去怨怼我们的父母,因为很可能是我们的祖辈,或者更上层的祖辈那里延续下来的伤害。
没有绝对好的原生家庭,也没有绝对好的教育方式
著名的钢琴家郎朗,童年里为了实现父亲的音乐梦想,从小被逼苦练钢琴,完全没有任何游戏和玩耍时间。
9岁跟随父亲到达北京,打算扎根在京发展音乐事业,然而事与愿违,拜访第一位老师,就遭到严厉拒绝。
郎朗的父亲将老师那里遭受的挫败感发泄到了郎朗身上,他扔给郎朗一瓶(可以致死的)药:要么你将这些药吃掉,要么就更刻苦的练钢琴。
郎朗当时就被吓晕了,但后来他坚决将父亲的药推开,愤怒的说:我凭什么要吃这些药!然后父子俩又开始了在北京的音乐求学路。
你很难评判郎朗父亲的教育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但是郎朗依靠自己的倔强和努力成就了比他父亲更精彩的人生。
如今在面对那段往事,以及童年里数年来被父亲棍棒逼迫的弹琴岁月,郎朗已经豁然开朗,毫无怨言,这不得不引出另一句话,教育本没有好与不好,只有适不适合。
原生家庭固然重要,但什么才是真正好的原生家庭,却只有停留在理论上的答案。
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自己
我有个学了心理学的朋友说,自从接触了心理学,反而不知道怎么养育孩子了,她的苦恼正是因为太重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所以生怕自己哪个行为对孩子造成创伤,哪个行为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所以每天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我和她讨论后的结果,是她的内心里有两个原生家庭,一个是她与父母的,一个是她自己后来构建的。这两者经常在身体里打架,让她无所适从。
她对过去的那个原生家庭不接纳,强烈的想挣脱,却反而将那部分记忆在心里强化。而后来想要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亲子关系模式,就显得力不从心。
后来她通过一些特殊的心理治疗手段和过去的一段不愉快的记忆告别,安抚了当时那个受伤害的自己,才得以解脱,专注于当下的生活。
很多人是带着对过去的恨生活的,当恨太多的时候,爱就无法进入,而一个没有爱滋养的生命,要么走向枯萎要么走向灭亡。
若想要让生命重获力量,就要先放下恨,内心无恨,就是疗愈的开始。
有哲学家认为,童年决定了我们生命初期的生命质量,但成长却是我们自己一辈子要去完成的事情。
有些人会将自己留在童年期,一直纠缠在对父母的怨恨中拒绝改变和成长,而有些人,为了追求饱满而幸福的人生,从童年的茧中奋力挣脱,活出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换句话说,人生其实就是不断突破和成长的过程,童年不是决定人生的枷锁和终点,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自己。
因此,我们可以尽力为下一代创建一个无毒无害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无需将上一辈的问题,来当作我们拒绝成长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