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 心理热点 > 正文
导读青少年犯罪的一般心理特征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青少年犯罪群体主要指年龄在13-18岁之间的少年,他们的犯罪行为与其心理特征密切相关。以下是青少年犯罪的一般心理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青少年犯罪者往往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社会道德规范毫无敬畏之心。其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的价值观扭曲。许多青少年从小受到纵容...
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青少年犯罪群体主要指年龄在13-18岁之间的少年,他们的犯罪行为与其心理特征密切相关。以下是青少年犯罪的一般心理特征:
青少年犯罪者往往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社会道德规范毫无敬畏之心。其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的价值观扭曲。许多青少年从小受到纵容,缺乏监管和引导,对社会责任感视若无睹。这种行为可以表现出来,例如违规闯红灯、扰民打闹、恶意破坏公共设施等,终至成为不法之徒。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心理特征。青少年大多处于叛逆期,他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都会受到异性、名利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情绪波动较大,自我控制能力也随之下降。比如,面对挫折或失败,青少年可能会采取极端行为,如逃学、酗酒、吸毒等,这些行为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就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
同伴压力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心理特征。青少年处在互相影响的社交网络中,同伴对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很多青少年在遭遇家庭困境或者学业挫败时,就容易被周围同伴带入犯罪的行为中去。尤其是在案件中,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一种突出表现,青少年往往为了追求集体利益,而觉得自己成功的可能取决于对团队的忠诚以及加入规模更大的团队的意愿。
注意力缺失是青少年犯罪的普遍形式之一。青少年在犯罪活动中,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之下,无法集中注意力。可能会由于对环境的感知不准确,而失误或者泄漏信息。例如,在进行盗窃行为时,注意力的分散可能导致犯罪难度加大,从而引发被抓个案件的可能性。
缺乏社会预见性是青少年犯罪的普遍模式。青少年更关注当前和身边的事物,缺乏对社会和未来的预见。由于心智发展不完全成熟,青少年缺乏考虑后果和风险的能力,容易对犯罪的后果产生误判。此外,也有一些情况,青少年之所以从事犯罪活动,是为了能够获取快速的金钱和社会地位,这种以得到即时的反馈为导向的行为,往往容易引发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