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儿童心理 > 正文
导读?早恋在青少年的行为、认知、情感上都意义重大,最主要是对个人身份认同的促进,它让青少年能够更好的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的价值所在。早恋关系的质量、满意度和承诺度,与亲子关系有着最大的相关性。若父母对子女有充分的关爱、耐心、适度而灵活的控制、尊重隐私,子女的早恋会更亲密和安全,较少冲突和攻击,较多温暖和支持。青少年浪漫关系(adolescentromanticrelationships)在...
?
早恋在青少年的行为、认知、情感上都意义重大,最主要是对个人身份认同的促进,它让青少年能够更好的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的价值所在。
早恋关系的质量、满意度和承诺度,与亲子关系有着最大的相关性。若父母对子女有充分的关爱、耐心、适度而灵活的控制、尊重隐私,子女的早恋会更亲密和安全,较少冲突和攻击,较多温暖和支持。
青少年浪漫关系(adolesc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s)在中国被称为早恋,这个概念到今天都还有点污名化的意思,很多人都因为早恋给老师写过检查。现在是时候给早恋一个新解,早恋并非过早的恋爱,而是早期的恋爱。
早恋关系的发生,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认为是青少年社会关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是由生物的、人际的和文化环境的综合因素决定的。肾上腺和性腺的发育,能够预测早恋意愿发动的时间。在冲突性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性成熟会更快,他们可能更早进入与异性的亲密关系。
早恋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是自然而然的,在一些亚洲国家,早恋在20年前还是文化中不被允许的部分,但现在变化很大。目前在中国,从初中阶段起,早恋倾向迅速增加,初二到初三增长最迅速,高一达到最高点,高二后有所下降。在印度,有30%的孩子公开承认早恋,而75%的孩子会在更谨慎的情形下承认。正常的话,你的孩子会在青春期开始时学着混同性团体,接着是有异性加入的混合团体,再接下来,此处就该有早恋发生了。
早恋在青少年的行为、认知、情感上都意义重大。最主要是对个人身份认同的促进,它让青少年能够更好的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的价值所在。有伴侣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更高,男生在同伴中有更高的地位,更受欢迎。此外,早恋对于性别身份认同、性感的建立、乃至未来生涯规划都有贡献。
中国父母可能不太关注一个孩子是否可以成为他自己,但是下面这个积极的因素中国父母一定很有兴趣:会早恋的孩子将来的人生大事也会容易些。德国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青少年中期(15岁左右)的浪漫关系,与成年早期(20多岁)满意的恋爱关系积极相关。持续一年以上的早恋,则会显著提高一个青少年的EQ。咨询专业人士知道,恋爱关系的开始意味着修复早期创伤的开始,以及心理圈里的那句名言:如果你的孩子可以在15岁左右开始约会,就表明你这个父母做得还不赖。
早期心理学不重视早恋的研究,因为人们认为早恋是短暂和肤浅的。但现在,即使是一个中等长度(几周到几个月)的早恋仍被认为对未来有帮助。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其实早恋的长度和承诺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异性,早恋没有统一的样子,不同的孩子演绎着不同的早恋,一段早恋可以在一个学期内结束,也可以从穿校服延续到披婚纱。
早恋关系的质量、满意度和承诺度,与亲子关系有着最大的相关性。若父母对子女有充分的关爱、耐心、适度而灵活的控制、尊重隐私,子女的早恋会更亲密和安全,较少冲突和攻击,较多温暖和支持。
除了亲子关系,青少年朋友关系的发展情况也可以预测他们早恋的质量。父母之间和手足之间的关系状况并不能预测早恋质量。也就是说,父母即使离异,只要亲子关系好,孩子还是可以有好的早恋体验,而即使孩子会和兄弟姐妹打架,也不影响好的早恋体验。想要评估你孩子进入早恋的风险,就检视一下你们的亲子关系,以及孩子平时和小伙伴处的怎么样。
虽然要谈进入的风险,但并不是说有风险就不进入了,而是无论怎样都会进入(暗恋和实质恋爱对心理的扰动是同样的,甚至更大,强行阻止其实没什么意义或有负面意义)。如果评估后认为风险比较大,就更要对早恋中的孩子呵护有加。中国父母大概最关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早年研究(60年代)认为早恋对成绩无影响或对女生有负面影响。陷入冲突性关系的女孩会投入很多的精力来修复,这可能会影响学习。
现在的研究已经有更细致的结论,如,有报告称在关系刚开始的时候,成绩会有所降低,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还有人发现早恋对学习成绩的负面影响主要发生在关系破裂时,那通常会带来人生第一次重大的抑郁体验,但随着抑郁的好转,认知能力恢复,成绩也会恢复。最新的结论表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和伴侣成绩显著相关,而且伴侣的成绩可以预测下一次成绩。记得前些年有一对国产小CP双双获得奥赛金牌,便是最好佐证。这或许也意味着在渣霸恋中,学渣赚到了,不过真学霸的话,当有足够的绩点可供挥霍。
另一个家长担心的问题可能是性。青春期末期之前的早恋,其实更多的是对成年后恋爱感觉的预演,所以生殖意义的性并非青少年的主要需求。诸如抱抱和轻吻一类浅浅的性行为带来的亲密感和温暖感就已足够。直到17、8岁以前,深度性行为还是会带来羞耻和堕落感。
与父母关系良好、与家人有亲密互动的小情侣不会轻易涉足深度性行为。轻率的深度性行为往往表明亲子间的疏离,并与很多其他问题联系在一起,诸如抑郁、暴力、物质滥用、学绩下降等。无论如何,经常观察早恋中的孩子,尽早与孩子讨论对性的理解和打算,以及至少在青春期后期深度性行为可能会发生之前告诉孩子安全方法,都是顶顶重要的事。
曹红蓓,心理学博士,精神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中国新闻周刊》心理专栏作者,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