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文/武志红,摘自《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关系,是壹个生命的核心因素,是我们痛苦的主要来源,也是我们幸福的主要来源,总之是让我们人生丰富多彩的主要来源。付出和接受的平衡才是关系的和谐之道。当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们就会产生内疚的情绪。作为壹种最基本的情感,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壹个关系需要调整了。假若你懂得接纳自己的内疚,并帮助对方接纳他的内疚,那么关系就会自然地流动,自然...
文/武志红,摘自《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关系,是壹个生命的核心因素,是我们痛苦的主要来源,也是我们幸福的主要来源,总之是让我们人生丰富多彩的主要来源。付出和接受的平衡才是关系的和谐之道。当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们就会产生内疚的情绪。
作为壹种最基本的情感,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壹个关系需要调整了。假若你懂得接纳自己的内疚,并帮助对方接纳他的内疚,那么关系就会自然地流动,自然地走向和谐。
许许多多的“好人”不懂得这壹点,他们不喜欢“问心有愧”的感受,企图彻底消除自己的内疚感。而消除的模式可以分成两类:禁欲、助人,禁欲是禁止自己接受别人的付出,而助人则是只付出不接受。
消极的禁欲者模式
对于“禁欲者”,海灵格有很精彩的描绘:某些人用最小的方式参与生命,坚持清白无辜的幻象。不是全数地接受他们需要的东西并为此表示感激,而是封闭自己,节食禁欲。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摆脱需求和义务,因此他们没有需求,不需要接受。他们洁身自爱,因此经常把自己想象成高人壹等或与众不同的人。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也仅仅限于蜻蜓点水而已,相比较而言他们会感觉到空虚和不足。
很多消极的人,持有的正是这种人生态度。通常,壹开始是父母警告他们不要接受别人的馈赠,最终他们自己信奉了这种人生态度,并壹直固守着被动和空虚。
在现实中,这种人生态度会让我们无比孤独,我们拒绝壹个人的付出,其实也就是在拒绝与这个人建立关系。如果我们拒绝所有人的付出,那无疑就是在拒绝与所有人建立关系。
禁欲者拒绝了关系,其实也就拒绝了生命。
疯狂付出者的模式
在关系中,禁欲者是单纯拒绝接受别人的付出,助人者则是疯狂付出,他们的付出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他们的接受仿佛就不值壹提了。
正常的人不会喜欢这样的助人者,因为你假若和他建立了关系,那么,你常会在这个关系中感到,你的付出是不值壹提的,而接下来的结论就是,你也是不值壹提的。正常的人不会喜欢这种感受。
并且,因为我们总是对付出抱有敬意,所以尽管我们不喜欢“我的付出不值壹提”的感受,但我们难免会对疯狂的付出者产生敬意。这种敬意就化为了助人者的壹种权力感,产生了这种权力感的助人者会严重地“问心无愧”,在他巨大的付出面前,其他人都没了说叁道肆的资格,这就是“助人者”所追求的境界,也是很多理想主义者的人生哲学,但其核心逻辑——“与其让我欠你的情,不如让你欠我的情”——远不是多么伟大,相反是壹种幼稚的逻辑。
别人很快不想从拒绝接受的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了,反而会怨恨他们,远离他们。因此,长期的助人者常常是孤独的,最终变得痛苦不堪。
启示:放弃绝对的清白感
海灵格称,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交换,双方的接受和付出达成了壹种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
不过,这是完美状态,在具体的关系里,平衡只是目标,而失衡才是常态,轻微失衡没有关系,但壹旦严重失衡发生,内疚也会随之产生,你觉知到内疚,也就觉知到关系到了必须调整的地步。
不要因此就惧怕失衡,惧怕失衡是“禁欲者”的哲学,他们因为惧怕这壹点,于是干脆就不接受别人的付出,而自己也很少付出。实际上,正是因为失衡,我们才会发展出有意义的交换。假若关系永远停留在壹个平衡的地步,那个关系也就该结束了。
关系有爱的失衡,那要用更多的爱去平衡。另壹方付出多了,你感受到了,于是,你付出更多;他感受到了,于是付出比你还多。于是,你们的关系前进了,且没有停留。
关系还有恨的失衡。关系犹如壹个生命,有高潮有低谷,有出生有死亡,关系中必然有相互的伤害,如两人的确不合适,关系还会走向结束。
容纳轻微的内疚感
譬如,壹个女孩老梦到男友屡有新欢,但男友其实对她忠心耿耿。原来,是她想和男友分手,但她不愿意承担主动结束这个关系的责任,因为那会带来很强烈的负罪感。她为了逃避这种感受,于是壹直忍着不对男友提分手,相反她希望男友最好找个第叁者,那样的话分手就不是她的责任而是男友的责任了。
并且,她还将以受害者自居,理直气壮地声讨男友。这样壹来,她就把自己的负罪感彻底转嫁到男友身上了。假若她男友壹直不提分手,也不犯任何错误,那么,她很可能会为了这种清白感而壹直将这个将成毒药的关系继续下去,哪怕是壹辈子。
如果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世界,你壹定会发现,太多的人因为固守这种清白无辜感,而摧毁了自己的人生。
作为壹个凡人,你需明白事情永远是有两面性的,在壹个关系中,对方永远有责任,你也永远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