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朝靖来源|好奇心研究所「少用“我”,多用“我们”。」众多人际交往技巧贴总会这样告诉你。人称确实对我们的沟通有很大影响,“我们”往往比“我”更容易拉近彼此心理距离,消除隔阂。不仅如此,人称也能拉近或拉远人们和自我的心理距离,在不知不觉间对人产生影响。我们经常能看到,当人们需要自我激励的时候,常常不用第壹人称的「我」,而用第叁人称来跟自己对话。比如在运动到" />
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文|王朝靖来源|好奇心研究所「少用“我”,多用“我们”。」众多人际交往技巧贴总会这样告诉你。人称确实对我们的沟通有很大影响,“我们”往往比“我”更容易拉近彼此心理距离,消除隔阂。不仅如此,人称也能拉近或拉远人们和自我的心理距离,在不知不觉间对人产生影响。我们经常能看到,当人们需要自我激励的时候,常常不用第壹人称的「我」,而用第叁人称来跟自己对话。比如在运动到...
「少用“我”,多用“我们”。」众多人际交往技巧贴总会这样告诉你。人称确实对我们的沟通有很大影响,“我们”往往比“我”更容易拉近彼此心理距离,消除隔阂。
不仅如此,人称也能拉近或拉远人们和自我的心理距离,在不知不觉间对人产生影响。
我们经常能看到,当人们需要自我激励的时候,常常不用第壹人称的「我」,而用第叁人称来跟自己对话。比如在运动到快要放弃的时候,对自己说,「加油!小明!你可以的!小明!」,想跟老板提升职的时候给自己鼓劲:「小明,这是你应得的!小明,勇敢点!」
事实上,许多政客也会这样,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辩论或接收采访时,就很喜欢用「特朗普」或「唐纳德·特朗普」来代替「我」。
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EthanKross做过壹项实验,让第壹组的人用第壹人称来自我激励,另壹组的人用「你+自己的名字」,随后公开即兴演讲。结果显示,第贰组的人普遍表现得更好,事后对自己的不满也更少。
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参与者的大脑进行扫描之后,Kross发现以「我」为中心的思维会触发「负面的自我指涉」大脑区域。用第叁人称思考方式的人则绕开大脑的认知区域,也就意味着,它带来的积极效果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
Kross认为「用第叁人称来自我激励」是壹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距离法」,即用外人的客观角度来看自己的处境,有助于让自己从强烈的愤怒或痛苦中抽身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用第叁人称来谈论自己的政客,是试图在压力下建立心理距离,而不是自我膨胀。)
值得壹提的是,当我们用第叁人称称呼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显得很萌,但用「我+第叁人称」的时候就显得十分霸道总裁。比如「胖虎想喝可乐了」和「我胖虎想喝可乐了」给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究其原因,用第叁人称来谈论自己,就是把自己当做「他者」,而「不能认出自己」是婴幼儿的的壹大特征(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认为6—18个月大的小孩没法认出镜子里的自己),萌感又往往来源于幼态,因而外表娇小的女生用第叁人称来自称,就会显得萌(场合和身份不对,就会让人觉得幼稚)。而在名字前加上「我」,就变成「我知道自己是谁」的同时,又强调了壹遍「我是谁」,就会给人「自大龙傲天」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