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温馨提示:儿童青少年各类成长困惑心理解答方法尽在这里,希望在这里找到适合您的教育方法......在心理学家眼里,童年是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为啥你每次都处理不好自己的感情问题?为啥你会有人际交往障碍?为啥你总会成为被人牵着鼻子走的那一个……这一切,可能都来自你的童年。看似幸运的不幸我们常常倾向于认为,这样的童年应该是非常美好的:是爸妈中一方甚至...
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温馨提示:儿童青少年各类成长困惑心理解答方法尽在这里,希望在这里找到适合您的教育方法......
在心理学家眼里,童年是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为啥你每次都处理不好自己的感情问题?为啥你会有人际交往障碍?为啥你总会成为被人牵着鼻子走的那一个……这一切,可能都来自你的童年。
看似幸运的不幸我们常常倾向于认为,这样的童年应该是非常美好的:是爸妈中一方甚至双方最重视的孩Zi,得到了超过兄弟姐妹或超出其他小孩得到的关注,他们的父亲或母亲、或爸妈双方被周围人认为是特别投入的爸妈。
但心理学家却认为,这样的亲子关系也可能是造成各种成年后心理与交往问题的根源。比如阿征,在家里的两个孩Zi当中,聪明的他从小就是母亲偏爱的那一个。母亲常说:“我就指望你了。”爸妈之间关系不好,阿征是母亲最亲近的人。现在,已经结婚的阿征在妻子和母亲之间难受地做着“夹心饼干”。
比如葛莎,从小就是父亲的“小公主”,和母亲反倒比较疏远。现在,已是“大龄”的葛莎无法接受任何一任男友成为丈夫,因为没有谁可以给她父亲曾经给予过她的那种关注。再比如小蓉,小蓉的母亲几乎把全部心思投入到做母亲这件事情上,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小蓉的生活。现在,尽管早已成年,但小蓉还是经常给人一种幼稚、过度顺从、没有主见的感觉。也许这些例子听上去比较极端。很多时候,问题可能并不这么严重,但影响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看似奉献的索取请想像这样一个场景。5岁的孩Zi跑到卧室去找妈妈陪自己玩儿,但却困惑地发现母亲在哭泣。孩Zi感到很尴尬,试图用自己有限的理解力说点什么让妈妈高兴。受到感动的妈妈抱住孩Zi说:“噢,宝贝,你让我觉得好多了,还是你最疼妈妈。”看上去是不是一个很温馨的画面?但是,正是在这样的场景中,孩Zi接收的也可能是这样的信息:“孩Zi,你是和我最亲近的人。你有责任让我觉得好一点。”而孩Zi也从此把让妈妈快乐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否则就会感到内疚。假如这种状况经常发生,就会对孩Zi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妈妈应该这样对孩Zi说:“妈妈现在很难过,但这不是你的错。你自己去玩一会儿吧。妈妈过一会儿心情好了就会出去。”这样孩Zi就会在情感上建立起和母亲的正常界限,而不会把照顾母亲当成自己的责任。
在健康的家庭中,成年人的情感需要应该从其他的成年人那里得到满足。如果爸妈对孩Zi过度关注,要孩Zi满足自己在情感上的需要,这种亲子关系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因为孩Zi不具备这样的知识、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但可惜的是,当家庭中的伴侣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爸妈往往并没有直接和爱人一起来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或者向其他的成年人,如亲戚、朋友,或专业人员寻求支持,而是不由自主地转向了最易得的支持者——孩Zi。
心理咨询师PatriciaLove博士把这种关系定义为情感乱伦,并将陷入情感乱伦关系中的爸妈分为四类:浪漫型爸妈,忽略型爸妈,虐待/挑剔型爸妈,和性感型爸妈。
在表格中可以看出,孩Zi的需要在这种亲子关系中往往被忽略了。而在现实生活中,爸妈在亲子关系中索取情感这一本质往往会被不同的外在表现所掩饰。比如像阿征的母亲,尽管她在情感上依赖阿征,但她对阿征生活和学习的热切关心往往被看做是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母亲的典型。而葛莎与父亲往往也只是被认为是父女关系特别好,至于背后夫妻关系如何、以及这样的夫妻关系对孩Zi是否有不良影响,往往不被关注。至于小蓉,母亲在和她的亲子关系中满足了感到自己很强大、很有影响力的需要,这种过度干预造成了小蓉没有机会在个性上成长,但人们往往只看见母亲无微不至地关怀这一面。
正是因为这种“好”爸妈的光环,受到影响的孩Zi即使在成人之后往往也很难确定自己问题的成因,即使对爸妈有不满,内心也往往会深受内疚的折磨。
寻找失去的自我而童年期的心理世界超载,让一个人在成长时的各种需要长期不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内心世界渐渐变得不完整。在童话《绿野仙踪》里,多萝茜在寻找失去的家,铁皮人在寻找缺失的心,胆小的狮子在寻找自己的勇气,而没头脑的稻草人在寻找他的脑子。当我们的内心世界不完整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们:这是不对的,我缺了点什么,需要找回来。
这个寻找之旅应该从哪里开始?答案很直接:在哪里丢了,就去哪里找。失去的那部分自我无疑是在过去的经历中失去的,要寻找,就需要在内心中回到过去。
旅行第一站:过去任务:往事重现医治内心的创伤。即使你的问题不严重,用文字或语言抒发自己心中的郁结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一位叫Karen的患者,她是母亲最宠爱的孩Zi,母亲总是对她说:“Karen,你真可爱,因为你总是那么开心。”母亲看似夸奖的话其实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为了让我高兴,你必须也一直高高兴兴的,否则我会不知道该咋办。”成人之后,Karen成了一个无法表达消极情绪的人。通过向咨询师倾诉自己的过去,她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尽管嘴角依然刻着多年以来形成的微笑形状,但她终于可以流下伤心的泪水。
旅行第二站:中转站任务:评价与接纳旅行的第二站是一个从过去回到现在的中转站。在这里你需要用今天的思考判断去评价你的爸妈。比如Karen,当她评价母亲的时候,想到了“从来不好好倾听”等五条缺点,也想出了“做事积极主动”等五条优点。在评价之后,更重要的是“接纳”。按照咨询师的要求,Karen在母亲的每条优缺点后面都要加上一句接纳的话,比如“我接受我的母亲是一个从来不好好倾听的人”,或“我承认我的母亲是一个做事积极主动的人”。
这样的一个步骤有助于你按照爸妈的本来面貌来接纳他们。比如Karen,她向咨询师抱怨每次和母亲打电话都让她很失望,因为母亲总是不能好好倾听。但当她能接受母亲就是有这样一个缺点而且也不可能改变的时候,就能够用一种更平和的态度来对待母亲。
对于像葛莎那样把父亲过度理想化的情况,这个中转站也助于她更客观地评价父亲,从而避免总是以一个10岁小女孩的心态带着光环去看待父亲。
旅行第三站:现在任务:调整我们需要调整这种关系,但并不是翻天覆地的改变,也不需要跑去给爸妈上课让他们承认自己不对,而只是在一件件小事上重新确定彼此间正常的距离和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十秒钟质询”法特别有效:就是在你感到不舒服的事情上,当场把你的不满用一句简短的话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但在其他行为上维持和以前一样。
利方心理心理老师(郭利方):
整篇文章看起来和乱伦无关,但是,心理博士对以上现象的定义,也是归属到了“情感乱伦”的范畴。就我个人观点:使用“情感乱伦”一词并不贴切,更贴切的是“情感绑架”。家长对特殊孩Zi的特殊情感只是建立在家长个人意念的基础之上,孩Zi幼稚的思维是跟着家长的意念走的,孩Zi这个时候的情感还处在不成熟阶段。也谈不上以成熟的情感和家长的情感相呼应。所以,情感绑架的成分更多。它应该和乱伦没什么关系。但是,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分析到位,也给于了问题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