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图:dglodowskaviapixabay问:喜欢上壹个人之后很容易从对方的壹举壹动中解读出「他也喜欢我」的含义,这是为什么?文/tfifthe|知乎(微信:假装思考,pretendcogitate)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我喜欢对方。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基本原...
图:dglodowskaviapixabay
问:喜欢上壹个人之后很容易从对方的壹举壹动中解读出「他也喜欢我」的含义,这是为什么?
文/tfifthe|知乎(微信:假装思考,pretendcogitate)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我喜欢对方。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就会产生壹个期望:我希望对方也喜欢我。社会心理学壹般认为,预期会对社会知觉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个期望造就了很多种心理过程,也在悄悄地影响我收集对方的信息,解读对方的信息,也使我更倾向于形成“对方也喜欢我”的印象。
信息的收集。
我们不可能收集对方所有的信息,而是有目的地去收集特定的信息。有些目的我们自己都察觉不到,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能验证自己假设的信息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她对谁都经常微笑,但是你会更注意她对自己的笑容;她也可能对谁都是冷酷,但你会更注意她对别人的冷酷,因为事先预期(priorexpectations)提供了信息的框架,收集到的信息都要整合到这个框架之中。
另外壹个原因可能在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会让自己更多的积极信息得到回忆(信息的使用)。壹天的忙碌过去了,可你还浸润在单恋的喜悦当中,躺在浴缸里,更可能回忆起对方的笑容,而不是皱紧的眉头。
信息的解读。
单纯的收集信息对我们形成印象毫无用处,壹台摄像机就能做到这壹点。我们不会满足信息的收集,还是要对信息进行解释,她为什么昨天抬头看我壹眼呢?她为什么故意在我面前玩头发?她为什么老是买甜筒,是在提醒我第贰杯半价吗?信息本身是没有情感的,你对它们的解释却添加了主观的烙印。
同样还是你的预期在引导着信息的解读。比如错觉关联的产生,对面的她可能不小心碰了你的脚,你却觉得这是在暗示什么。在这里,你不仅将碰脚解读成某种主动行为,而且你将“触碰脚”与“对某人有好感”联系了起来。诸如此类,还有自我服务式的信念:坚信好事情会发生在自己头上。
但这恐怕还不够,因为以上我们只把主体和客体分别放在了静止不变的知觉者和行动者的位置,实际的情况则是人与人是要进行互动的,是会相互影响。
互动情况最经典的就是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我们期望对方会喜欢自己,于是在她面前小心翼翼,无微不至,穿最帅的西装,戴最好看的帽子,壹出现就是在谈笑风生。这时,你的行为也明显影响到了她的行为,因为你温柔地对她笑,她觉得不好意思,也回笑了壹下,你心想,卧槽,她竟然对我笑了。这种自我预言式的心理过程,个体很难察觉到,就像很早以前人们认为那头名叫汉斯的马很聪明(此效应的来源),就是把对方的反应当做了对方的自然表现。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只是更容易形成这种“对方也喜欢自己”的印象,但这是不是错觉,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