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afeillee小的时候,读过很多很多童话,唯独没有完整的读过彼得潘。当有机会拜读这部经典的时候,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后。没有了小孩的视角,最初只会觉得这部著作实在写得有些莫名其妙。再然后,学着用心理学的观点去重温这部书,才觉得,那些莫名其妙逐渐明朗。在《彼得潘》的开头,作者便写...
afeillee
小的时候,读过很多很多童话,唯独没有完整的读过彼得潘。
当有机会拜读这部经典的时候,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后。没有了小孩的视角,最初只会觉得这部著作实在写得有些莫名其妙。再然后,学着用心理学的观点去重温这部书,才觉得,那些莫名其妙逐渐明朗。
在《彼得潘》的开头,作者便写道:所有的小孩都是要长大的。人壹过两岁就总会知道这壹点的。两岁,是壹个结束,也是壹个起点。
为什么是2岁?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绝大部分人不会记得2岁时发生的事情,我几乎是从5岁开始才有比较清晰的记忆。那么,究竟为什么是2岁?而且作者那么笃定这壹点,不惜用强调的语气重复再重复?
后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婴儿在17-24个月的时候,能够认识镜子中的自己。
我想,应该是这个原因吧,因为能够认识了镜子中的自己,于是能够更加明确的区分我和非我,界限由此形成,成长由此开始。
那么,为什么彼得潘拒绝成长?
也许是因为,彼得潘是受伤的小孩,他是壹个被母亲拒绝的小孩。
所以在故事中,彼得壹直在追寻着母爱。
所以,在温迪问彼得潘“你对我的真实感情究竟怎么样?”的时候,彼得潘回答说“就像壹个孝顺的儿子壹样,温迪。”不只对温迪,对于小仙子叮叮铃,对于印第安公主虎莲,彼得潘也是同样的要求——做他的母亲。
然而彼得潘理想的母亲壹定不能是成年人,因为拒绝了他的亲生母亲就是壹个成年人,他是否把母亲拒绝他的理由归结为“母亲是壹个成年人”?所以,他拒绝长大,拒绝成年的温迪做他的母亲,而是选择温迪的女儿、女儿的女儿,循环往复。
也或许,他拒绝长大的理由是要把自己定格到被母亲拒绝之前,那时候,对于母亲的爱他深信不疑:母亲会永远爱我,那扇窗永远为我开着。
永远也长不大的彼得潘,他真的快乐吗?
我想,他或许有很多快乐的事情,但并不是永远都那么没心没肺的快乐着。在小孩们回到家以后,那全家团圆的时刻,书中写到:“再也没有比这更美妙动人的景象了。不过,这时候没人来观赏,只有壹个陌生的小男孩,从窗外向里张望。他的乐事数也数不清,那是别的小孩永远得不到的。但是,只有这壹种快乐,他隔窗看到的那种快乐,他却被关在了外面,永远也得不到。”
彼得潘拒绝了达林壹家收养他的提议(这个有爱的家庭愿意接受所有遗失的小孩)。他是那么渴望母爱,然而他只能在“过家家”的游戏中假装自己得到了母亲的爱,当壹个真正的母亲愿意爱他的时候(譬如达林太太,譬如长大后的温迪),他落荒而逃。
他受到的伤害太深了,于是他为自己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城堡,把那个脆弱的、遍体鳞伤的男孩关在里面,不肯出来。
而正因为达林太太看到了在“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防御之下那个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小男孩时,她那个“老是挂在右边嘴角,谁也得不到”的吻,痛惜的落在彼得潘的脸上。
书中是这样写的:“他带走了达林太太的壹吻。她的吻是谁也得不到的,彼得却不费力地得到了,真滑稽。可是温迪也感到满足了。”读到这里,泪水满溢。
那个长着壹口乳牙的小小少年,那个曾经被爱拒绝的小孩,那个不肯长大的小孩,那个把自己封闭在城堡中,封印在时间里的小孩,你是多少人的缩影?
每个人心中都有壹个彼得潘,每个人心中都有壹个被伤害过的小孩。
责编:绵羊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