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译:何静雅丨壹心理专栏译者我们都想要被人听见,想要被人理解。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壹段关系中,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担忧、快乐、麻烦,我们需要对方全心全意的关注。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对方在听我们说话的时候不会玩着手机或看着电视。他们的注意力没有被其他事分散掉。他们不会打断我们,不会评价我们,不会催促我们,他们只是安静的、耐心的倾听我们所说的。但是我...
译:何静雅丨壹心理专栏译者
我们都想要被人听见,想要被人理解。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壹段关系中,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担忧、快乐、麻烦,我们需要对方全心全意的关注。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对方在听我们说话的时候不会玩着手机或看着电视。他们的注意力没有被其他事分散掉。他们不会打断我们,不会评价我们,不会催促我们,他们只是安静的、耐心的倾听我们所说的。
但是我们很多人并不善于倾听。因为,正如事实所证明,倾听确实不易。倾听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性格,而是需要花心思的技巧。
正如精神科博士michaelp.nichols在《消失的倾听艺术:学会倾听可以增进关系》壹书中所写的,诚挚的、关切的倾听“需要以无私的态度,努力克制自己。要做到认真倾听,我们必须忘掉自己,将自己代入对方的需要,关注他们所关注的。”
当我们仔细倾听,并不只是获取信息,还“见证对方的经历”。nichols是威廉玛丽学院的精神科教授、临床医学家,他说,我们由衷的对他们感兴趣,暂时放下自己的事,停下来不去想自己想要说的话。
“至少在短期内,倾听是单向的关系。”
《消失的倾听艺术》壹书有许多重要的(也是令人惊讶的)关于倾听的见解、真实的故事、案例剖析和可行的练习。这很重要,因为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表现出同理心、支持意愿,但是所做行为却并非如此。
以下是书中所写的叁个小技巧。
别把同情和同理混为壹谈
有时候我们表达关心的程度太过夸大,比如“哦,真糟糕!!!”。我们以为这只是同情。但是正如nichols写道:“表现出不幸和倾听不是壹回事。”过分夸张的回应会显得假惺惺、居高临下。
nichols这样介绍同情和同理的区别:“同情的范围更窄,作用也更有限。同情意味着同样的感受,而不求理解。同理则不同,正如许多人所想的,同理是与之同忧、同赞、同乐,壹起滔滔不绝,互相抚慰,或互相鼓励。同理意味着理解。”
适时宽慰
当爱人害怕、悲伤或低落,我们自然想要去宽慰他/她。没人喜欢眼睁睁看着朋友或家人处于痛苦中。但是对于能量外泄的人们,宽慰会让他们感到被人看轻。
nichols写道:“很多失败的倾听,就是告诉人们不要这样想。”
当你倾听人们的苦恼和痛苦,表达出你很重视他们即可。
当然,有时候人们确实需要宽慰。nichols说,例如你对刚理的发型不满意,你的朋友说“没事,挺好的。”,再比如你觉得自己壹事无成,对此感到很沮丧,此时有人列出你所有的出彩的事儿,你会感觉好得多。
我们很难分辨出人们什么时候需要倾听,什么时候需要宽慰。nichols说:“自我怀疑、担忧、或纠结于某个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此类的内容说的越多,他越有可能需要宽慰。倾诉中表达的感受越强烈,他需要被倾听、被理解的可能性越大。”
如果你不确定呢?“如有疑虑,倾听即可。”
别急着假设
我们会假设对方下壹步要说什么,然后直接跳到论断上。我们会打断别人,帮他们说。我们会说“哦,我知道!”或者是“我也是!”或者是“我讨厌这种事。”诸如此类。
我们这样做是处于好意,想表达善意,但是对方却会觉得我们并没有在听。
再说壹遍,好的倾听,其核心是同理。同理需要两件事:首先需要敞开心扉,像“电影观众壹样,将自己沉入电影中,和角色共进退。”——nichols写道。第贰点是“从感知转换到思考。他/她在说什么,什么意思,他/她的感受是什么?”
不要只是想当然以为自己能理解对方的感受——即使你曾有相似的情况,也要去问。举个例子,旅行令你精疲力竭,但你的伴侣却未必感到疲累。也有可能你的伴侣也觉得很疲累,但是出于其他的原因。
mochols写道,同理的开放,“根本上来说,就是发现他人的内心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下次再倾听朋友或家人的时候,带着接受的态度,不要试图改变他们的想法,试着去理解,看看他们的生活究竟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