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学会爱孩子,孩子是父母的老师

更新日期:2021-09-11 21:49:24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1、大人逗孩子:“你最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啊?”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很难过的样子。如果妈妈在场,就说妈妈,如果爸爸在场就说爸爸,有的会说爸爸妈妈都爱。2、爷爷给妞妞一个喜欢吃的东西,然后“逗”妞妞说,“爷爷也想要...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1、大人逗孩子:“你最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啊?”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很难过的样子。如果妈妈在场,就说妈妈,如果爸爸在场就说爸爸,有的会说爸爸妈妈都爱。

2、爷爷给妞妞一个喜欢吃的东西,然后“逗”妞妞说,“爷爷也想要吃,妞妞给爷爷吃,好不?”妞妞先会迟疑一会,然后思考一下,将要放到嘴里的东西拿给爷爷,爷爷马上高兴的说“妞妞真乖,爷爷不吃,妞妞吃,妞妞真棒!”妞妞会很怀疑的看着爷爷。

3、孩子在和别的小孩玩,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妈妈走过来对自己的孩子说,“宝宝乖,把你的玩具给xx玩,好不好?”有时孩子会嚎啕大哭,有时孩子会直接说“不”,有时孩子迟疑一会后,会不情愿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妈妈马上夸奖说“宝宝真棒,宝宝学会分享了。”孩子一脸的难受样。

4、孩子正在专注的玩,突然来了客人,大人在热情的招呼客人,客人看到家里有小孩,和孩子打招呼,妈妈马上过来,拉着专注在玩的孩子,叫“叔叔阿姨”之类的,在妈妈热切的眼光之下,违心的说:“叔叔好”之类的。然后妈妈夸奖说:“宝宝真棒,真讲礼貌。”

这些情境,让孩子陷入道德两难的境地。大人们要用“好”、“棒”“乖”“懂事”“听话”“聪明”等词语“绑架”了孩子!如果你不断地表现你的倾向性,孩子以后就会倾向性的讨好你和迎合你,或者反抗你,慢慢的就远离了她自然成长的过程。

1、在孩子的世界里,爸爸妈妈就是天和地,是世界的支撑,谁都是重要的,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要分辨最爱谁,其实对孩子是一种心理创伤,她不得不去艰难的讨好外在,给出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会造成她内在世界的分裂,因为父母本身是同等重要的,当有分别的时候,孩子的内在就会有创伤。

2、大人不要将自己的价值建在孩子的认同基础上,去考验孩子是否小气大方之类的,是否会为了大人而牺牲她自己的感受和利益,这显示了大人的强大和优越感,又贬低了孩子的人格和存在感,并且她真诚的表达被愚弄了,这种考验的假象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欺骗性的伤害,觉得大人的话是不可信的,并且会感觉到自己被耍了,像个东西一样被随意的对待。

3、孩子是天然淳朴的,刚开始她会认为她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她,还没有分离的概念,等慢慢长大了,才能分辨出我的,你的,别人的,在有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她会坚决捍卫自己的私有物品。如果我们懂得这个规律,就会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呵护她的自尊和权益。

当她能够保护自己的权益的时候,她就会尊重别人的权益,才能有足够的人格去分享。这只是一个人格建立的发展过程,只有经过了这个过程才能顺利到达分享的阶段,如果没有顺利度过这个过程,她的自私就被压抑,越压抑力量就越大,以后会呈现出更强的自我中心。

4、关系决定亲密,当没有建立亲密的关系的时候,孩子面对陌生人,本身就带有恐惧和害怕的情绪,带有防御和抵抗,根本没有准备好和这个人联接,这是一种本能的现象。而大人会因为面子问题,强迫孩子与对方建立联系,这样会让孩子更加恐慌和害怕,这比陌生人出现带来的恐惧更大,因为她失去了支持,如果能体会到她的感受,尊重她,让这个人(叔叔阿姨)进入家里,让孩子慢慢的体会和感受,孩子就会和对方建立关系,这是个自然的过程。

父母经常会自恋的认为自己多有经验,要教会孩子什么,要教育孩子什么。其实我们只是给了孩子身体,无法以孩子的精神父母自居。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跟随孩子的成长。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表现某种行为和情绪,我们要体会孩子当下真实的感受,并尊重孩子的感受。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不将我们的价值观强加在她的身上,呵护她的天性自然天成,这样孩子就不会陷入道德两难。

道德是自然天成的,不需要我们去考验它。自私是人的本性之一,不要否认它,而是面对和接受它。给孩子最大创伤的,往往是父母自以为是的标准和经验。

学会爱孩子,孩子是父母的老师!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