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游戏伴随着每个人的童年,争强好胜也是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培养出的一种品质。凡事第一,勇争第一,不要输,不服输等等这些教育观念都深深地影响着每位家长。但是这种过度地力争上游的教育真的好吗,利方心理咨询中心为您解读。案例:星宝今年5岁了,妈好发现他比较争强好胜,和小朋友们一起...
游戏伴随着每个人的童年,争强好胜也是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培养出的一种品质。凡事第一,勇争第一,不要输,不服输等等这些教育观念都深深地影响着每位家长。但是这种过度地力争上游的教育真的好吗,利方心理咨询中心为您解读。
案例:
星宝今年5岁了,妈好发现他比较争强好胜,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时,他总是要赢了才开心,输了就生气发脾气,甚至搞破坏,幼儿园老师也告状好几次了,教育他不要这样,但没有效果。比如,和妈妈玩跳棋,只能他赢,输了就耍赖,又吵又嚷,再不行就大声哭。上周末小朋友来我家玩,两人一起搭积木,看谁搭的高,星宝的积木没搭好倒了,然后就发脾气了,把小朋友的积木也推倒了,两个孩子都哭闹不止。
利方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张然老师分析:
家长首先要反思,孩子玩游戏输不起,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在生活中家长有意无意引发了孩子的竞争意识,大多数事情都要分出个胜负优劣。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有利有弊,但如果孩子不能正确对待游戏的输赢,那就会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一定困扰。
从孩子和妈妈玩跳棋中可以看出,孩子输不起的状态与妈妈的互动模式是分不开的,为什么只能孩子赢,是不是最初只让孩子体会到赢,或者通过表扬赞美强化了孩子的认知,认为只有赢才是好的,输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
然后,输了就耍赖哭闹,然后妈妈就让步,就让孩子继续赢。这种互动模式让孩子学会了,第一要赢,第二赢不了耍赖也要赢,第三实在赢不了我就哭闹,我不开心别人也别开心。孩子不能接受自己输,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坏情绪,没有适当的方式处理与小朋友的竞争。如果不及早纠正,随着孩子长大,会给孩子的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带来更多麻烦。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走出这一误区,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强化过程,弱化结果。肯定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态度和状态,如,妈妈看到宝宝在这个过程中好开心/好认真/好专注/会思考/会想办法解决问题等等,妈妈也好开心。最后输赢并不重要,因为我们可以下一次再尝试,再努力。
2、对宝宝的情绪表达共情。如,妈妈看到宝宝输了有点生气,是不是很努力了也没赢,所以感觉有些失望,有些遗憾。我也有过这种感觉,我小时候玩游戏也一样,有时候会赢,有时候会输,有这种情绪是很正常的,过一会儿,好心情就会又来了。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努力,体会到了开心,还是很值得的对不对,我们以后再继续努力好吗。
3、增加宝宝的适应性行为,家长和宝宝玩也要遵守游戏规则,赢了就赢了,开心,输了就输了,接受,没什么了不起。如果宝宝耍赖哭闹就让他独自静一静,等他想玩时再玩。慢慢地宝宝就知道了,如果玩就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别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