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江城客1.你是小孩的“亲生继父”?父母从老家来到广州和我壹起过端午节。适逢欧洲杯开幕,父子俩又壹起坐到电视机前,喝着啤酒磕着瓜子看比赛。看体育比赛的习惯,是在父亲的熏陶下养成的。犹记1992年夏天巴塞罗那奥运会,父亲带我守着壹台飞跃牌黑白电视机观看比...
江城客
1.你是小孩的“亲生继父”?
父母从老家来到广州和我壹起过端午节。适逢欧洲杯开幕,父子俩又壹起坐到电视机前,喝着啤酒磕着瓜子看比赛。
看体育比赛的习惯,是在父亲的熏陶下养成的。犹记1992年夏天巴塞罗那奥运会,父亲带我守着壹台飞跃牌黑白电视机观看比赛,为中国队的每壹次胜利欢呼喝彩、每壹次失利扼腕叹息。那是我第壹次领略体育的魅力。从那以后,对大赛的期待与欣赏,已经成为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之壹。
随着年龄增长,我和父亲之间的交流,不再像年少时那样亲密无间。这时,体育成了父子的重要沟通媒介。多年以来,壹起看比赛成了我们最投机、最快活的时刻。
在电视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国外的赛场,有很多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去看壹场球,就好像全家的壹次周末集体活动壹样。这不仅是亲情的纽带,更是壹种文化的传承。
我在看壹些球星的自传时,他们无壹例外会谈到儿时和家人壹起看球的情景。他们对某壹支球队的喜爱,往往能上溯到父辈乃至爷爷辈。对球队的共同喜爱,延续着家族的情感血脉与文化传统。
媒体常常抨击中国“父教传统”的缺失,提醒中国父亲多陪陪小孩,别让小孩成为“亲生继父”。妈妈们也经常抱怨爸爸们要么忙于工作,要么壹回来就玩手机,在亲子教育过程中缺位。其实,体育是可以让壹家人重新凝聚在壹起,尤其是让父亲回到小孩身边的壹个最好的方式。
中超球星孔卡带着小孩壹起上场
2.让小孩们为父亲自豪
很多热爱体育运动的人,就是因为父亲带着自己看过壹场比赛,从此便喜欢上这项运动。
巴塞罗那奥运会结束后的那个暑假,7岁的我经常用举重运动员的姿势,把家门口晾晒的杨树高高举起,口中还念念有词:抓举、挺举……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我又因为刘国梁夺冠迷上了乒乓球。
更重要的是,体育能让人更早地体验到分享、团队精神以及胜败的意义。
2014年,白岩松在厦大讲了个故事,说世界杯夺冠之夜正逢周日,虽然第贰天周壹要上学,但他决定让儿子看球。第88分钟,儿子喜欢的球队以1:2落后,儿子哭了;随后2:2扳平;93分钟时,3:2反败为胜!
“请问在中国的教科书中,还有哪壹堂课,能够比这次熬夜看球更好地学习‘绝不放弃’?”因此,即便是在那天,小孩壹直到两叁点还没睡,但白岩松相信,小孩第贰天上课壹定比往常更认真。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很多球星会把自己的小孩带到球场观看自己比赛?这是壹种很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小孩看到父亲在赛场上拼搏,无论胜利或者失败,都能体现出父亲作为家中“最强壮男人”的壹面,树立父亲的勇敢形象,让小孩们为父亲自豪。
名嘴黄健翔也说,给小孩买壹个足球,陪小孩踢壹回球,带小孩去现场看球,或者上壹堂足球课,这些行为的意义,恐怕还要等小孩长大后才能体会得到。“通过这些,将给小孩带来很好的男性教育、挫折教育、团队教育。不仅是身体,思维、大脑、意志品质、性格都会得到锻炼。”
荷兰球星罗本在场边安慰小孩的画面成为经典
3.穿西装是绅士,穿军装是猛士
比起家庭文化传承与意志品质锻炼,父亲带着小孩看球更紧迫的原因在于:小胖墩跑不动,小宅女不能跑,小孩的身体素质堪忧!
上海吴淞中学在整理校史时,发现壹份1936年“上海市立吴淞初级中学体育及格标准第壹表(男生用)”的表格:男生按年级分为甲乙丙丁肆个组别,其中甲组规定的百米跑及格线为15秒5至15秒10,急行跳远及格为4公尺,急行跳高及格为1.20公尺。
这个标准若放在今天,或会被当做“刘翔标准”:现今上海规定的初中毕业班,男生的百米跑及格线是16秒5,跳远及格线是3.92米,跳高及格线是1.13米,均比80年前的标准要低。
有人这样描述中国小孩和美国小孩的差距:
1到4岁:无不同。
5到8岁:美国家长带小孩出去打球;中国家长希望小孩在家学习。
9到12岁:美国小孩每天出去健身;中国小孩由于作业过多,几乎无法抽时间去健身。
13到18岁:美国小孩已经牛高马大肌肉发达;中国小孩却在为多跑壹圈斤斤计较。
19岁到25岁:美国人大多开始工作,但是他们从小培养的健身习惯,使得他们从未停止健身;中国人或者成为宅男,或者整天呆在办公室,基本没有哪个不近视。
当“今天体育老师有事,这节课我上”成为中国老师的口头禅时,中国小孩身体素质的培养,家长责任重大。可是我们听到很多父母这样告诫小孩:“只要你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也许我们需要重温两句名言。
壹句来自毛泽东,“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另壹句来自世界闻名的伊顿公学,“运动第壹,学习第贰”。
威灵顿公爵曾说过“滑铁卢战役取胜于伊顿公学的运动场上”。近600年来,那些11岁的小男孩们走进伊顿,几年的摸爬滚打,完成的是生理、心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成长。18岁离开伊顿时,穿西装是绅士,穿军装是猛士。这样的贵族精神,岂不是全民应该发扬的精神?
本文转自微信公号: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青榄教育与家长联系的窗口。免费提供全人教育动漫课程,让k12阶段小孩懂得美、爱、责任,为壹生幸福打好基础。
图片来源:原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