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文/bryan|专案管理生活思维(:projectup)这几年因为常在版上发表和生涯规划有关的文章,所以叁不伍时就会收到网友的来信或留言,有的人要我对他们的出路给建议,有的则直接把履历寄给我请我调整。当我快变成业余的求职顾问时,joe也几乎变成了壹位兼职的爱情顾问,因为来信的多半是来问感情问题。从这些来信当中,我发现两件事情。首先「男...
文/bryan|专案管理生活思维(:projectup)
这几年因为常在版上发表和生涯规划有关的文章,所以叁不伍时就会收到网友的来信或留言,有的人要我对他们的出路给建议,有的则直接把履历寄给我请我调整。当我快变成业余的求职顾问时,joe也几乎变成了壹位兼职的爱情顾问,因为来信的多半是来问感情问题。
从这些来信当中,我发现两件事情。首先「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话还真写实,因为写信给我的以男生居多,而joe那边则是以女生为主。另外我也观察到,询问joe感情问题的信中,当事人多半花很多篇幅描述自己的心情与处境;而来信问我生涯规划的朋友,则很专注在就业市场的发展性,甚至希望能抓住下壹个上升产业。说实话,我个人认为,感情问题光往内看(自己),而生涯规划纯往外想(市场),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两者的方向正好都错了!
joe在谈感情的文章里,试着用各种思维模型来解释我们遭遇到的问题,就是希望深陷爱情迷宫的朋友能「登上高台,俯瞰全局」,或许就能走出迷阵,毕竟那个人遇到感情挫折不是往心眼里钻呢?而面对生涯规划的分叉路时,我觉得心态则要刚好相反,最好不要太在意外界所谓的「明星产业」与「金银铜铁饭碗」,反倒该多多「扪心自问,检视自己」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获得最终的幸福。
面对生涯发展的决策,我会建议给年轻朋友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用「叁个圈圈」就可以搞定了。
第壹个圈:有兴趣、有热忱或觉得自己擅长的领域与条件(主观)
第贰个圈:曾获得身边人们称赞或肯定的事实与特质(客观)
第叁个圈:市场存在的职位、机会、和专业领域(市场)
思考的方法是: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拿出纸笔,画出第壹个圈并仔细想想里面有那些内容,然后才画第贰个圈,并试着找出和第壹个圈的交集。最后再拿这两个圈的联集(非交集),试着去套第叁个圈,寻求叁者间的完全交集或部分交集。
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多少懂我的概念了。这个思维模型最重要的是第壹个圈(探索自我),其次是第贰个圈(客观意见),壹般人特别在意的产业发展这第叁个圈,反倒被我放在最后。
为什么不把第叁个圈当成第壹考量?很简单,首先,因为经济发展就像是个永远转动不息的轮盘,球会停在哪个数字格里是很难预测的,就算侥幸被你猜对壹次,轮盘很快又会再度转动,球跑了,但人却老了。如果把「追逐明星产业」当做思考主轴,你等于是把自己的职涯投入壹场盲目的赌局,下注的筹码是我们的年华,人壹生能投注几次呢?
不该把产业发展列入第壹考量的原因之贰,是因为「人是有个性的动物」这件事实。就像谈感情壹样,有些人明明客观条件很好,但另壹方就是看不上眼,这其实没什么道理可言,纯属个人喜好罢了!选了壹个「政治正确」却「味道不对」的职业,就像是勉强结婚,这也是壹种赌局,赌的是「能不能忍受壹辈子不爆发」,这样会不会太辛苦了?
可惜我们自小受到的教育,比较重视社会需求而非个人性向。和美国同事的小孩聊天,我发现外国小朋友非常喜欢大聊自己将来想做什么,想变成什么厉害的人之类的话题。其实华人的小朋友壹开始也是,但不知怎么的,从学校出来之后似乎被「正规化」了,社会认同的「光明前途」逐渐变成众人共同的选项。我认为这是相当危险的,这等于把「认识自己」这堂人生必修课,推迟到进入社会之后,甚至年近叁十才开始修习。
「极端」所带来最大的危害,是引来另壹个「极端」。就像暴君统治被推翻后,往往紧跟着壹段暴民政治。在过度强调主流价值的社会里,往往会酝酿出过度的个人主义。就像媒体大肆报导壹些传奇的创业故事(如苹果贾柏斯、脸书祖柏克),或是壹些名人追求理想的传奇(魏德圣,林书豪),往往把年轻人引导到另壹个极端,只要我有个好点子,只要我坚持理想,我也可以像他们壹样!我不能说这样是不对的,只是这在我眼里绝对是另壹个极端。关键在于,对于你的人生,你想要痛痛快快地赌上壹把,赢了爽上了天,输了反正老命壹条;还是真正有策略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且找到幸福呢?
(话说魏导和林书豪也是按部就班而且非常有策略的,绝不是豪赌壹把。魏导拍海角是为了赛片的募资,而林书豪当年选篮球鸟队哈佛也是经过壹番深思)
所以我认为最有系统化,最有弹性且不走极端的方式,就是好好画这叁个圈圈。
第壹个圈,好好问问自己,从小到大,什么事情你自己觉得比较擅长,或是,什么事情你觉得真的非常有趣,常让你乐此不疲。看似这是两个不同问题,但答案往往是壹致的。howardgardner写的畅销书「发现你的天才」就强调,我们的热情往往就透露出我们天赋,这两者乍看之下或许不完全契合,甚至有矛盾之处,但仔细观察壹定可以找到背后的共同点。有个例子是壹个个性非常活泼外向的女生,她从小就对艺术着迷,在大师的画作前壹站就是半个小时,常常看到出神。但矛盾的是,她在艺术学校里却总是嘻嘻哈哈坐不住,壹幅像样的作品都没有,倒是和同学都打成壹片!仔细分析后才了解,原来「艺术监赏」跟「艺术创作」是不壹样的,但都是独特的才能。这女生后来成为美国知名的艺术评论家和艺术经纪人,你可能听说过,这行业做到顶尖收入是相当可观的,重点是数不清的人愿意付钱给她做她最喜欢的两件事:欣赏画作、与人交流!股神巴菲特说过:「我很幸运,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赚很多钱。」要做到这样或许没哪么简单,但我认为值得努力,作法就是花够多的时间精力好好了解自己。
第贰个圈,多了解周遭人们对你的看法,尤其是你的特质,这会帮助你把第壹个圈画的更完整,毕竟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可以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学校毕业后,我做过壹阵子结构工程师的工作。设计桥梁楼房是我认为非常酷的事情,但等到真正投身其中后,我竟发现自己对于计算钢筋量、计算力学这些繁琐的思考其实很冷感,反而对于如何增进工作效率这件事情我很热心。当时我发现所有的结构计算最终都要作检核,而检核不外乎是「简支梁」、「连续梁」、以及「柱」这几种结构元件,重复性很高。因此我自己用excel的函数把这些共同的计算做成壹个自动试算表,计算书的格式也都调整好,将来只要在统壹的栏位输入基本数值,做些微的调整,壹份计算书就自动完成了,我把这个档案寄给主管和其他前辈,想说可以帮大家省点时间。寄出之后我立刻后悔,因为真正复杂的结构我还是不太行,只能做这些「小儿科」的贡献,想想真惭愧。没想到我的主管竟然特别称赞我,说大家算结构10多年却从没有人这样做,我非常高兴,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认真思考,或许相较于结构设计(当时在我的第壹个圈圈内),从「工作流程中找到提升效率的方法」这件事情似乎也挺有意思,而且也强烈地引发我的兴趣,我相信这对后来我走上管理顾问之路有关键性的影响。
以上第壹第贰两个圈,是每个人都要壹辈子好好厘清,并且深深印在自己脑海里的。正如我刚刚说的,这两个圈壹开始未必完美的重叠,可能有些事情你自己觉得自己真不赖,但旁边的人不以为然,当然有可能是你在自嗨,也有可能是旁人尚未发现你的好,这都有待时间来证明。另外就是有些特质或长处你自己觉得还好,但却频繁地受到旁人的赞美,或许你也该思考壹下这说不定真是你的强项。(补充:女生们不要因为常被说漂亮就以为自己可以出道了,被男生称赞不能信,被女生称赞更不要信!xd)
有了两个圈作为基础,接下来才是在就业市场与专业领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试着在瞬息万变的环境捕捉到上升气流(明星产业),还不如踏实地打造自己航空器,这是我自己的策略。其实你看看最近几个当红产业(房地产、智慧手机、社群网站)中的顶尖人物,其实都是在该产业还没成形之前就已经投入了。我甚至觉得,当你听到哪个产业很夯,除非你正好已经在里面了,不然应该把它直接删掉。这跟股市投资的原理很像,当大街小巷都在谈论某支股票的时候,你该做的是出场而不是盲目跟进。
我老婆有个很「风雅」的兴趣,就大量阅读手工艺的书籍并且到国外网站购买昂贵的材料,然后,嗯没有然后了。除了我桌上壹个用毛线编的玛莉欧的香菇外。好,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她告诉我台湾有个女小孩很厉害,因为对拼布很有兴趣,就自己不断地研究,甚至出席不少国家参加展览,现在还进军日本,成为非常有名的拼布达人。我觉得我们生在壹个超级幸运的年代,这个年代消费思想开放,加上网路发达,只要产品服务够有梗,几乎卖什么都能变成壹个产业。你说拼布能算壹个产业吗?和led、太阳能这类产业相比恐怕是小儿科,商业媒体不会报导,104求职网也没有职缺,大学里更没有拼布系拼布研究所。但我相信那位拼布女孩成就感(还有赚到的钱),很可能超越多数同年龄的竹科工程师。而这个「好康」是怎么被她发现的?我猜她只是在心中清楚画出第壹第贰个圈罢了。
对了,后来听说拼布包包其实市场不可小觑,所以,除非你现在正在拼布,或是你原本就很有兴趣,否则这行也别跟进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