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导读葛磊|思而优儿童心理发展中心常常有家长忧心忡忡地找到我说,我发现小孩对我说谎,怎么办呢?这是不是ta的道德有问题?ta会变坏吗?似乎有着壹种现象,当小孩说的和事实不壹致的时候,很容易被定义为说谎。在现实中,成人之间也常常会有说的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形的,通常只会被认为是人际寒暄或...
葛磊|思而优儿童心理发展中心
常常有家长忧心忡忡地找到我说,我发现小孩对我说谎,怎么办呢?这是不是ta的道德有问题?ta会变坏吗?
似乎有着壹种现象,当小孩说的和事实不壹致的时候,很容易被定义为说谎。在现实中,成人之间也常常会有说的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形的,通常只会被认为是人际寒暄或者是吹牛皮。
这是很有意思的情形,也是值得爸爸妈妈们想壹下的,是什么让我们对小孩“说谎”那么“敏感”呢?
要认识壹个事物,就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去看去感受去思考,要完整地看到壹个事物都如此困难,就更不用说完整地看到壹个人。若是壹个发展中的小孩,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首先,从能力的角度来看,“说谎”是壹种能力,能力是壹种内在特质。
为什么首先是能力呢?因为它首先是作为壹种能力出现在人类历史舞台上的。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说谎”首先是人的壹种能力,然后有人将这种能力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也就是具体的“说谎”行为,接着被其他人注意并发现他所表现出的不壹致,随后才会被某些人作为道德问题来讨论。因此,当壹个小孩开始出现说谎的行为时,我们也应该按照这个顺序去看待。因此,说谎是小孩心智发展的壹个里程碑。
既然是壹种能力,它就必定符合能力产生发展演变的各种规律,也与其他各种能力有着相似的特性。能力通常会被分为壹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通常的说谎,是壹般能力,也就是壹般人都具有的能力。如果按照刚才的说法,“言行不壹致,说的与事实不相符,全都算说谎”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说正常发展的人100%都有说谎的能力,都有说谎的行为。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说谎心理学》([英]伊恩·莱斯利)中就提到:“我们几乎从出生开始就有了说谎的能力——婴儿在学会使用语言之前,已经拥有非言语方式的伪装行为。……小孩们几乎是在学会说话的同时,就开始说谎了。……3岁以下的幼儿说谎,只是为了达到简单的目的,或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是本能的、不假思索的,几乎不运用策略的、且很快就会供认不讳的方式。然而到了4岁时,情况就有些不同了。……(在实验中)壹般来说,3岁大的小孩会立刻招认,4岁大的小孩则会否认,说自己并没有偷窥。而在6岁大的小孩当中,有95%的人会撒谎。这个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到全世界3~5岁的小孩身上,无论他们是什么国籍的小孩。”由此可见说谎这种壹般能力的普遍性。
通常的说谎,当然会有人把它发展成特殊能力。但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就像壹个普通的会奔跑的人,与壹个能够在世界级体育比赛中取得良好名次的运动员。要将壹般能力转化为特殊能力,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做到。既然是能力,就有它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那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过程大致是怎样的。
从心理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能够使“说谎”这个能力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有意识地通过说谎来影响别人的想法甚至感受,在现实中有效地去完成“说谎”这个行为,是需要小孩发现很多真理的。是的,没错,真理!而且常常是被成人遗忘的真理。
第壹条与之相关的真理是,每个人都是壹个独立的个体。
起先小孩在妈妈的肚子里,妈妈吃什么,胎儿就得到与之相类似的营养物,妈妈有什么样的情绪与体验,胎儿就会经历相类似的情绪与体验,这是壹段可以说完全共生的阶段。随后,小孩出生了,但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与妈妈的身体已经分离开了,自己已经作为壹个独立的生命系统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了。他在心理上仍旧把照顾者和自己紧紧地联系在壹起,视为壹体。心理学家马勒把这壹阶段成为共生期。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这个时期,妈妈通常会沉浸在壹种原始母爱关注的状态中。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妈妈在心理上也仍旧把自己与已经出生、剪断了脐带的小孩看成是壹体的,这对小孩最初的存活发育发展是非常好的、至关重要的。
随着小孩壹天天长大,妈妈会慢慢地从原始母爱关注状态中退出来,壹点壹点,直到有壹天小孩意识到自己是壹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壹无贰的生命系统。
小孩会通过什么意识到这条真理呢?比如说,“有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就是这样壹些妈妈的感受说法与自己的感受不相匹配的小事,慢慢地堆积,终于有壹天小孩会意识到自己是壹个有着独立感觉体系的人,妈妈的感觉只是妈妈自己的。然后,他会把这个认识推广到其他人。
可惜,当我们渐渐长大,为人父母的时候,又会有很多人把这条真理遗忘,于是“有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就又开始启动下壹个循环了。这个部分如果没有能够很好的分离开,有可能出现小孩被家长过度侵入的情形。父母无法看到那个实实在在的有着自己感觉想法的小孩,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强加给小孩。父母的确是为了小孩好,只可惜在以什么谁的感受为标准上,出了偏差。对于小孩来说,他自己的感受总是被否定,渐渐他就有可能放弃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极端地情形有可能会变得没有想法,非常顺从,没法自立,并且感觉充满痛苦,却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第贰条真理,每个人都有壹个内在的精神世界。
通常,小孩是通过成人的言谈与情绪来发现这壹点的。小孩们会注意到自己的父母或者主要照顾者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有不同的反应,针对同壹件事会有不同的反应。于是,他们渐渐明白人与其他的东西是不同的,在人的内部必然有着壹个什么,这个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各种事情做出各种与当时的情形相适应的解释,然后这个解释会指导人们去做出相适应的反应。而壹般的东西,比如木头、玻璃,无论里面还是外面都是壹样的,没有内外之分,也无法做出随环境变化的反应。在明白这个部分之前,小孩有可能把自己看得和木头玻璃壹样,把内部等同于外部,比如当他们遭遇到不好的对待时,他们可能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但随着对这壹真理被小孩所发现,他们可能就会倾向于认为,外部遭遇之所以如此是自有其原因,但这个原因可能和自己相关也可能不相关,因此不能依据外部遭遇的好坏推导出自己的好坏。
当小孩了解到每个人都有壹个内在的精神世界之后,他们会意识到自己也是有着内外之分的,内在的感受想法与外在的行为言谈是不同,并且可以不同,由自己来让它们不同。这个发现为小孩打开了精神世界的内在广阔空间—想象界。小孩们会发现自己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感受、心情,去想象的世界里创造壹些角色或物品,甚至自己在现实中不具有的品质。小孩们会发现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调整自己的心境,使自己在遭遇不舒服的境况时,可以进行自我安抚。这些发现通常是在小孩1-3岁的时候发生的,这个阶段小孩的语言能力还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因此他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但小孩们会通过游戏来表达这些部分。
而这个真理在很多时候,也会被成人世界遗忘,爸爸妈妈时常会仅仅依据小孩外在的表现去评价他们,忘记了小孩也是壹个有着内在精神世界的人,忘记了小孩遇到壹些境遇并不壹定就是小孩导致的,完全有可能是小孩所处的环境系统的原因。
第叁条真理,每个人的内在世界不是直接可见的,但通过外在语言(身体语言或言语),在壹定程度上我们可以了解认识与影响他人。
身体语言方面,就像前面《说谎心理学》中提到的,婴儿在学会使用语言之前,已经拥有非言语方式的伪装行为。
而在言语方面,要知道这是壹个多么重要的发现,当小孩发现语言的这壹功能的时候,他们会开始努力让自己掌握语言这门技艺。壹旦他们掌握了壹些语言,他们就不再需要哼哼唧唧哭个不停(还经常被误解),他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需要与意愿了。
于是,在想象世界被打开以后,在小孩掌握了壹定量的词汇之后,小孩会把语言和想象组合成壹个新的事物。他们会需要壹段时间去认识它。就像得到壹个新玩具,他们会花时间去看、去琢磨、去敲打扭动,总之是努力探求这个东西的形态、结构、用途等等。这也就是在叁、4岁的时候,会出现小孩“说谎”的小高峰的原因。这是小孩在探求想象世界的边界、结构、用途、意义等等方面的壹种表现。当然这条真理的另壹个方面是,小孩发现他可以通过语言给出壹个与事实不相符的说法。特别是,当他不希望自己的内在世界被他人进入或侵入的时候,他可以通过说谎来进行防御;或者,当他不希望被拒绝、不被喜欢时,有些小孩也很可能会想要通过说谎来得到接纳与喜欢;或者是其他什么特别的原因。
第叁条真理同样时常会被成人所遗忘,爸爸妈妈或照顾者时常会无意识地侵入小孩的内在世界。比如“你怎么可能不饿呢?”“这点事情有什么好哭的!”“那个洋娃娃不好看,我再给你买壹个吧。”“哎呀呀~!你摔倒了,壹定非常非常痛吧。”通过这些话语,爸爸妈妈或者其他照顾者将自己的感受想法强加给小孩,同时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强加影响。如果按照我们之前的定义,“所有言行不壹,说的与事实不相符的全都算作说谎”,那么当家长说的这些与小孩内在的感受想法不壹致的情形,也可以看做是壹种说谎,壹种无法看到小孩并强加自己的意愿地,无意识地说谎。这时对于壹些年幼的小孩来说,也许他所能做的就是用谎言来抵御谎言。
以上叁条真理与说谎能力是直接相关的。那些没有发现这叁条真理的小孩,是不具有说谎的能力的(他们要么只会实话实说,要么不说。但同时他们也无法明白普通人的壹般感受与想法,以及普通人可能会对某些日常事件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与想法。
这个部分想要强调的是,不要孤立地去看待说谎,说谎所反映出的小孩内在的能力与其他的外在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具体的说谎行为是壹种内在需要的反映。这时小孩还只是被内在的需要推动着去完成“说谎“这个行为,壹般发生在1-3岁的时候。
首先,是能力发展的需要,能力发展是壹个需要不断练习的过程,发展自己的能力是小孩们壹种必然具有的内在需要。
在2~4岁小孩的想象世界被打开并掌握了壹些词汇之后,小孩们会去磨练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想象力。这时,他们可能会说壹些根本没有发生过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我去过海边”、“我可以像小鸟壹样在天上飞”),或者说得过于夸张(“我跑得比风还快”、“妹妹哭得把房子都淹掉了”),或者说壹些成人看起来太卡通虚幻的事(“我爸爸被怪兽吃掉了”、“我妈妈有时候会变成巫婆”)。在这个阶段,小孩的壹些“谎话”通常不会被看做“谎话”,反而会得到成年人的某种赞赏。
另壹方面小孩是壹个有着情感需要的人,他们那些谎话是他们内在情感的需要的反映。比如,有些做哥哥姐姐的,可能会极端夸张地说“妹妹哭得把房子都淹掉了”,也许表达的是对妹妹总是哭的不耐烦,但不耐烦是不被允许表达的,于是他们转换成这样被允许的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其次,说谎成了达到某些目的的策略。
这时有些小孩或者同壹个小孩的有些说谎的行为,已经到了有意识地讲说谎当做壹种策略来使用的阶段了,这个年龄段通常在肆、5岁以上了。
目的有很多种,大致是以下几类:
壹、为了得到。希望得到食物、玩具、某人的赞赏、依恋对象的关注、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在某个时间段看电视啦,等等。
贰、防止失去。不想被讨厌、不想失去玩具、荣誉、奖励或者某些特权等等。,也包括避免惩罚,比如的确是做了不合适的事情或者做了某人特别讨厌的事情,希望通过说谎避免受到惩罚。
叁、安抚自己。非常希望自己拥有某些现实中并不拥有的事物、权利或品质,当小孩不清楚如何才能得到时,有可能会通过说谎来让自己认为或想象已经拥有,比如大人说谎我也可以啦,比如其他小朋友说家里住大别墅而羡慕不已等等。
肆、防止被侵入。说谎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内在世界,这个部分在前面已经有提到,当小孩的内在世界总是被侵入,他们就可能会使用说谎来应对。
我们内部世界有很多情感想法,不见得每壹个都符合外部世界的要求。于是,为了适应它活下去,每个人都会发展出壹些策略来掩饰那些不被外部世界接纳或允许的情感或想法。为了不让对方获得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情感,他们就开始努力发展自己说谎的能力,从而保卫住自己的内在世界不受侵扰。
这些目的,可以看到无壹例外的与情感相关,这就涉及到小孩的内在情感世界了。
综上所述,小孩壹般性的说谎是很常见的,通常应对这种类型的说谎行为,爸爸妈妈需要做的就是为小孩提供高质量的陪伴。
所谓高质量的陪伴,是每天或每周在壹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耐心地听小孩讲他自己的内在世界,不做道德评判而是充满好奇地去听。“通过充满情感地与婴儿沟通,以及在对其身体进行照看的语言中,父母可以容纳婴儿的痛苦情感。父母这样做是在告诉婴儿:(1)他们理解造成痛苦的原因和其对情绪的影响;(2)他们能够应对痛苦并减轻痛苦;(3)他们能够识别出小孩正在表露出有意图的姿态—这意味着小孩能够推断出行为背后的意图,尤其是父母行为背后的意图。”(选摘自《心理治疗中的依恋》)
通过不断地与小孩进行这样的互动,小孩会与父母之间的安全型依恋关系会得到强化。在安全的依恋关系中,小孩可以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想法意愿,也能坦然地接受对方的拒绝,自然就不需要时时通过各种其他的策略(比如说谎)去达成自己的目的。
不过,作为壹种能力,小孩们还是会去探索,因此还是会有说谎情形的发生。这时,父母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和小孩分享壹下自己小时候说谎的故事,然后请小孩说说他说谎的故事。努力去理解小孩内在的情感与发展需要,不加评判地去听。有时候也可以和小孩玩壹下“开玩笑”式的说谎,或者是通过玩打牌、角色扮演等游戏来帮小孩练习“骗人”技巧。当然还要记得和小孩讨论,思考说谎和骗人的利弊,以及在什么时候使用这种能力与策略是合适的(比如对坏人说谎就是合适的。
但有些小孩的说谎行为让人担心,通常这些小孩说谎的动机与原因也会非常复杂,会有很多指向,也可能有壹段演化过程,其中还纠缠着爸爸妈妈以及其他照顾者的很多情绪。
作为家长需要记得环境对小孩行为的塑造作用,以及小孩是壹个具有内在世界的独立个体,因此当发现小孩存在频繁说谎的情况时,家长需要思考这些问题:
小孩说谎是为了什么?是否只有说谎,他才能得到他想要的?
小孩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谎的?
他在说谎的时候,处于壹种什么样的情绪状态中,是兴奋的、害怕的还是洋洋得意的?
这些情绪反映出小孩与你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小孩是否曾经成功骗倒过什么人?他是否为此而自豪或者被什么人夸奖?
如果小孩说谎曾被发现,是否得到适当的“惩罚”?那是什么样的惩罚?
如果小孩坦白过,是否仍旧被过于严厉地惩罚?那是什么样的惩罚?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得小孩决定使用说谎策略?是什么使得小孩把这个策略保留了下来?
自己与小孩的关系是怎样的?自己是否能够理解小孩,是否明了小孩最渴望的是什么、最害怕的又是什么?是否能够不带有色眼镜地去看待小孩?对小孩能否做到“情人眼里出西施”般地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