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理咨询专业机构 > 育儿知识 >

初中生厌学怎么办 厌学的原因有哪些

来源:北京利方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发布日期:2016-01-07

初中生厌学怎么办 厌学的原因有哪些

每个家长都尽心尽力给孩子创造条件,寄望孩子拥有闪亮的人生;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拥有此刻人生的闪亮,桃李芬芳、出类拔萃;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闪亮。

围绕孩子,更多的问题出现了:网瘾、厌学、抑郁、焦虑、强迫、品行障碍、环境不适、离家出走······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孩子,还困扰着老师和家长。

孩子痛苦,家长痛心,老师头痛。家长管不了,老师教不好,好孩子做不了,这到底怎么啦!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情形呢?

1. 应试教育的原因

应试教育是一个贬义词,它是相对素质教育而提的。应试教育也称升学教育,强调双基和能力与智力因素,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片面教育。

通过近百年人类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同步教学(班级授课制)所追求教学内容是双基教育,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双基教育单纯的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实践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德育,忽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有严重缺陷的片面教育。

(一)应试教育偏重智力,而忽视了德体美劳;重视应考科目,忽视选修和免考科目。曾经带学生到某重点学校的附中参加化学竞赛,发现初三年级课程表上除了中考科目语数英物化政体外,其他科目全部取消,可谓极端真实,真实极端。

(二)应试教育重视知识量,忽视学生素质、自我探究能力的开发。中国学生的知识水平是较丰富的,但往往缺乏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目前雷声哄哄的教育改革正是以往填鸭式造就的英才们带领的,他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三)应试教育重理论,忽视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偏重简单高效的讲授法,忽视学生能动的发现法。应试教育不尊重人的存在,不能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而简单一化为机械的加工。

(四)应试教育偏重好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学校教育成为严酷的、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三重压力的淘汰赛。英才三两人,牺牲一大片。要知基础教育(包括高、专、职及成人高中)是服务大多数的普通的普及式教育。培养少数人才,耽误较多人,反映了应试教育的极端功利性。

2.家庭教育的原因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一、幼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巨大差异

从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早期教育:能力胜于智力

(一)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感因素冲淡理智因素

一个独生子女受到四位祖辈和两位父母的钟爱与呵护,孩子处的核心地位,被超量的爱包围着。他们很容易发展为只知受爱,不知爱人,生理发展超前,心里成熟滞后,消费超前,道德滞后,依赖性太强,能力太弱等人格上的严重欠缺。

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二)家长望子(女)成龙心切,但又不掌握教子(女)成才的规律和方法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童年,需要体验什么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生长,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三)家长教育意识虽然增强,但时间精力不够,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四)社会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家庭教育的可控性减少,特别是性教育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

3.学校教育的原因

感教育之痛不在于我们教师的负担多大,学生的任务多重,而在于我们的教育的理念和教育行为之间已经没有办法粘合在一起,这种脱离的状态使得整个教育体系面临两张皮的困境。一边是轰轰烈烈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一边是落后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考核体系,两者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

我们的课程的理念中强调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思维质量、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情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而且是新型教学关系的学习者、研究者、组织者。新课程还有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强调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评价上以促进发展为最终目的,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教师、学生在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激发教师、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促使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对教师评价的目标是建立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改变长期以来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师评价唯一标准的做法,建立起多元的、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新型教师评价标准。对学生评价的目标是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4. 社会环境的原因

今天的社会环境对孩子个性发展是好的,我们的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问题是出在教育上,我们的教育还是两张皮。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都会撒谎,说违背自己良心的话。

这不是家长和老师品德问题。是一些教育理念太保守、陈腐、过时的原因。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思维、教育形式以及教育内容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改进的。和社会发展文化环境不相融合使得现代的教育空泛委生硬、苍白无力。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

很多传统的东西在发展中必然会受到冲击,甚至会被新事物所取代,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推陈出新没有什么不好的。我们的传统观念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就是说,不是环境不利于孩子个性发展,而是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做老师的不适应今天的教育环境。简言之,我们的教育理念跟我们的孩子的成长环境不相匹配。举个例子,这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运用计算机成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你却要让孩子放下手中的计算器,去使用珠算盘;你要你的孩子不要上网,中规中矩去读线装书你看你的教育还有没有生命力?

另一个方面,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幼儿园,任何回避问题的态度都是不明智的。把社会问题如实地告诉我们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妥的。

5. 文化发展的变化原因

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观点和心理状况,来自于三大系统的信息沉积。这三大系统是:家庭系统、学校系统和社会系统。

2004至2007年间中央政府将会投入100亿人民币用于西部教育的改革。修改中小学生守则和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对学生这一资源体的高度重视和期望。但就目前而言,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其师资资源、信息通路(教材)是制约学生资源开发、转化的瓶颈因素。以高考分值而论,师范类院(学)校的招生分数不是明显偏高,导致了教师资源的优势度不够,其恶性循环的结果,致使普通学校的师资力量的提高难度加大。再加上社会系统力的作用,如:教师提升的机会少、薪酬偏低、配偶失业等,都将使瓶颈越来越小。

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是以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人数多少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不是以学生在学校受到多大的启迪、多大的影响和进入社会后有多大的生存、应变能力来衡量。由于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理影响,因此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就是好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者被视为天之娇子,前途无量、受人尊重,是社会公认的优质资源。但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就不是国家的资源?难道他们就该自杀、就该消失了吗?试想坐轿子:每个人都喜欢坐而不愿意抬,但如果都去抬轿子或都去坐轿子,其结果会是怎样呢?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电视、电影、杂志等均以各自的经济目的传递着信息。常以成人化的娱乐性和学习性相结合,以自由化的传播方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由于学生对信息的识别与把握,受物积的影响而表现各异,因而对情爱、性爱、伦理、道德、职业、未来等均有借鉴性、幻想性、排他性和模糊性。

在调查中得知:学生对于目前在学校学习自己想学的占56%(男女比例对半);家长要我学的占3%;讨厌这样学习的占9%(其中男生占74%、女生占26%);对学习无所谓的占17%(男女比例掺半)。所以,受社会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使学生心理的脆弱性、盲目性、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均表现无遗,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提出了疑惑、感到了迷茫。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心理现象。

目前,独欲强置现象实在太多。即:在家长、在学校的视野里,常把孩子、学生当成个人欲望的翻版或是个人目的的表现实施对象,将其视之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学校间的对比、同事间的攀比、社会各界的压力和自己本身的失落都牵连或波及到孩子身上。

一人上重点,全家(校)都光荣!这一现象实在普遍。社会给孩子们的不是相对自由的空间,真诚的环境,而是以一种己(个人或集体)、欲(希望或意图)、定(计划或目标)、限(规定或制裁)、比(对照或炫耀)的形式,以一种压制、强迫的手段来实现个人意图。这样一种现象、这样一种环境,岂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资源体?不!那简直是对人力资源的践踏,是对学生心理的蹂躏,是对国家、社会的不负责任!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物质、精神生活日趋提升和改变,再加多种形式的文化生活,致使有部分家庭离解、重组,其结果导致孩子的心境、心理发生变化。据调查,少年犯中85%的来自于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他们消耗时间的地方70%是网吧。学生5+2=0的现象时有表现(即:5天在学校的教育无论多么丰富、多么向上,一旦加上2天的星期六、星期日休息,孩子因无约束的进入社会环境其前5天的教育结果导致为0)。孩子对社会环境的事物认识与判断,其心智是受物积的多少来决定的。因此,社会环境对孩子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诱导性。

6.人际环境的原因

很多家长认为网络害了孩子,尤其是网络游戏,很多学校还一度劝诫学生不要上网。但是研究者的结论恰恰相反:网瘾只是表象,它的背后是孩子们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网瘾问题在中国是一个畸形的问题,它是中国很多问题的一个综合反映。高文斌说,关键还在教育。我们的教育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改变,否则青少年是受不了的,我们的民族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

造成网瘾的最核心因素就是学校的评价体系单一。我们的中小学,最核心的评价体系就是成绩。

再一个原因,高文斌认为,就是成长中参照系的缺失。现在的小孩,在学校就是上课,放了学就由家长接回家了,也没有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时间。在学校就是课间的十分钟。但在网络上,他突然发现有那么多朋友,就转向网络。

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有问题。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被称为去势教育,所有课程都是按照女孩子的成长规律设置的。强调记忆,强调重复,男孩子喜欢的竞争性强的、野性的东西都没有。在中国,网瘾主要是由网络游戏引起的,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游戏都是打怪、升级,提供了这种竞争性的、野性的东西,这对男孩子非常有吸引力。相反,女孩子成瘾的特别少,就因为女孩子通常对这些不感兴趣,网络上目前还没有特别能吸引女孩子的内容。

但是,中国的青少年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上网成瘾,这就有个体的问题和环境的问题。

家庭是上网成瘾的主导因素。首先,网瘾少年的父母双方,几乎一定至少有一位是有些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这类父母对孩子长期指责、批评,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这样,孩子一旦出现什么差错,转而向网络寻求安慰。第二,患网瘾的孩子绝大多数父亲功能缺失,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小。很多父亲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父亲对小孩控制力的形成有非常大的作用,一旦父亲功能缺失,孩子的自控力就出问题。

教育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和基石,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教育的分割和缺陷尤其家庭教育的弱点和弊端是暴露无疑的。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我们面前。面对矛盾,如果没有适当的解决方法,那么结果只有一种:就是矛盾一方的妥协。孩子选择上网逃课厌学甚至包括一部分恋爱都是一种无声的抗争融合了理智和冲动的极端路线。

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经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本文网址:http://www.lifang521.com/yuer/0107/2534.html

   中国心理咨询网北京心理咨询 | 广州心理咨询 | 武汉心理咨询 | 杭州心理咨询 | 石家庄心理咨询 | 成都心理咨询 | 南京心理咨询 | 上海心理咨询 | 郑州心理咨询 | 西安心理咨询 | 济南心理咨询 | 深圳心理咨询 | 唐山心理咨询 | 名人心理 | 青少年性心理| EAP服务 | 育儿知识 | 心理测试 | 心灵鸡汤 | 在线心理咨询 | 心理问答 |
网站版权:心理工作室 京ICP备150383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