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青春期叛逆”
“逆反心理”这个词,从人性的角度看是一个好词。因为它把逆反双方的原因和责任指向了冲突的一方。这个词跟“造反心理”几乎是同一个意思。只有完全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才会认为造反者是不对的。而事实却是,统治者做得太过分,人民才造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合谋者。毛泽东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同样适合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父母控制的越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所以我们可以说,孩子的逆反心理,是跟父母的逆反心理成对出现的。
在一切冲突中,经常的情形是,冲突的一方把责任完全推给冲突的另一方。逆反心理这四个字,几乎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发明的。随着孩子的身心发育和知识的增加,要求独立的愿望就越来越强烈,对于这种要求,经常的情况是父母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好的父母的条件是能够忍受孩子长大所导致的自己被抛弃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的长大,都意味着离父母越来越远。健康的父母会为孩子这样做而感到高兴,因为孩子成长的、社会化的表现,而不健康的父母会认为孩子不知好歹、忘恩负义、忤逆不孝。于是就会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来制止孩子把自己“抛弃”的行为。认为孩子“逆反”即使作为父母推卸自己的责任,给孩子扣帽子打压的具体表现。
在这样的情形下,孩子的许多言行都会被看成是具有些许病理色彩的。甚至那些正常的、创造性的、只有身处人生最灿烂的青春期阶段的人才会有的美丽言行,都会被身心正在走下坡路的成人视为逆反。健康被当成疾病、创造力被视为谋反、成长的努力被看成是背信弃义,大约没有几个这样的误会更让人悲伤的事情了。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任何人来说,活着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有自己活着的感觉。过多的被他人决定的人生,是没有活着的价值的。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出错,这种担心本身就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击和对孩子的能力的扼杀。在父母担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优秀的一员。因为孩子会接受到来自父母的暗示,“配合”父母,使自己越来越“配得上”父母的担心。
逆反心理总是跟控制联系在一起的,控制迟早会触及一个人的底线,所以迟早会激起这个人朝与控制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使控制失效。
青少年典型的逆反心理是不愿意、不喜欢学习。我们以此猜想,这是父母和老师过分强调学习的后果。孩子天生是喜欢探索的,他们对一切都自然的有浓厚的好奇心,但如果成人们总是在学习上对孩子唠叨,学习就成了孩子负性情绪的来源,他们自然就不喜欢学习了。
只有成人的“逆反心理”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不是与日俱增的,孩子的内心才会跟音变的宁静而和谐。
本文网址:http://www.lifang521.com/yuer/0406/5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