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杀呢? 自杀就是自身实施明知足以致死的自伤性行为的过程。这个定义有四个关键点。
第一,必须是意识清醒的行为,那些精神病人或者是服用了药物所致的行为而造成了死亡的我们只能认为是意外。正如一个神智不清的病人过马路的时候被车撞死了,能说这是自杀吗?使用人群: 初、高中生及学生家长 受益最大人群: 1.参加很多学习辅导班但成绩还是不理想的学生; 2.迫切想改变自己现有学习方法,无从下手者; 3.学习优秀想更上一层楼者; 4.厌学,对学习无兴趣者; 5.找不到正确方法对待孩子的家长近期课程培训安排:
第二,这种行为不一定非是自杀者自己实施的,如安乐死,当然我们这里的安乐死只包括自愿性的间接安乐死,不包括其他所谓的安乐死,我们认为其他的所谓安乐死,与其说是自杀,到不如说是谋杀。
第三,明知足以致死性。这些行为的的后果很可能是致死的,而且自杀者是明知的。
第四,这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自杀定义为一种行为,显然自杀应该包括其酝酿、自杀行为的实施,以及自杀后的善后过程。
自杀过程有两个关键性因素,第一是“足以致死的自伤性行为”,有的人不一定想死,但他们依旧对自己实施了自伤性行为;第二是具有一种想对自己的肉体进行毁灭的想法,并以这样的一种想法指导他的行为。我们认为一个意识清醒的人只要具备了这二者中的一者,我们都认为行为者在进行自杀。
那么大学生为什么要自杀呢?,自杀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自杀,其背后都有心理机制在推波助澜。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病理学因素等均须通过影响人的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虽受制于一般的自杀心理规律,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分析 大学生属于青年的一部分。他们同样具有青年期的心理特征和青年期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期个体所面临的最大心理问题可归结为两点,即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在青年期,一方面,社会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个体与社会不断发生冲撞,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如学习、工作与恋爱之间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等等。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决定了个体能否顺利地实现人格的良好发展。
另一方面,性成熟需要的日益强烈使青年期个体处于“疾风怒涛”的状态。日本心理学家依田新指出:“青年处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中间世界,所以内心动摇大,情绪的紧张程度一般较高,对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一时陷入被打败似的悲痛里,一时又由于有希望而昂首挺胸;一时又由于失意而俯首顿足。情绪如此不稳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个特征。”能否调控这种具有两极性的情绪也是个体能否顺利度过青年期的条件之一。
几乎每位自杀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这两个因素在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中起着首要的作用。要指出的是,与一般个体青年相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未来。心理上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包括实现自身价值、受人尊重、爱情和审美等等。
除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与文化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外,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是个体角色的定位以及独立性的形成。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目前的状况与将来的角色协调起来。同时,当今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期望也不时地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因而更易于形成自杀机制。
本文网址:http://www.lifang521.com/yuer/0120/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