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带孩子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孩子做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例如,孩子经常扔东西,经常把手放到嘴里,喜欢吃糖等等,当过爹妈的都会明白,无论你多么不想孩子这么做,但是,他还是电影回放一样,经常会重重复复的犯,孩子永远都是天使,不会天生下来就跟爸妈过不去,所以,我们还是要看看这里有什么原因。
1、尊重孩子的天性,教育应该疏导,不应该禁止
每个孩子从小就爱吃糖,每个孩子都特别喜欢那种甜的感觉,有位家长朋友为了保护孩子的牙齿,一开始就禁止孩子吃糖,从来就不给买,结果,孩子为了吃一口糖,拿家里各种玩具、零食跟小朋友换,对于外面其他人给的糖果不管3721,第一时间放嘴里,这样反而更加容易让小朋友吃上不健康的产品,后来家长改变了策略,买一些健康的水果糖给孩子,为了吃的放心,这位朋友还专门托人去澳洲买天然、没有糖精的水果糖,孩子得到了满足,家长也可以借机会教育孩子,告诉他每天只能吃1到2颗,或者做了好事,还可以奖励孩子一颗糖,慢慢孩子就不在那么渴望吃糖,也懂得了付出和回报了。
每个孩子包括每个人都有好奇的心理,这个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一种能力,人类不就是因为尝试吃烧过的食物,才开始吃熟食和发现火的价值吗?我们越是控制孩子的天性,孩子就越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你越是不让他做的事,他越好奇,越想干,也许本来的想法并不是那么地强烈,但是架不住你的阻拦,增加了这份好奇心和吸引力。
2、了解孩子的阶段需要,做好服务工作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例如,孩子老是把小手放在嘴里,来时喜欢扔东西等等都是敏感期的表现,这个家长不单止不要禁止,还要帮助孩子更好的度过敏感期,如果敏感期过度得好,会帮助孩子在心理、身体上有更好的成长。好像,孩子喜欢放东西在嘴里,家长们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反而应该允许孩子这样做,只是我们需要保证环境干净,卫生,给孩子的小手做好清洁。
3、给予孩子富足的生活,减少孩子的匮乏感
关于养育孩子,一直有个流行的说法,叫“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后来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有一些关于穷养男孩的故事,指出对孩子一味追求穷养,让孩子总处于物质匮乏的状态中,结果出现了一些问题。男孩穷养,来源于一个说法,男孩未来要面对更多的责任,甚至是来自各方面的挫折,男孩有更多的承担,所以,男孩需要穷养,这样会在男孩的意志不坚强,有时候挫折观会激发勇敢无畏的精神。也有一种说法是,男人的心胸是委屈给撑大的,所以,男孩要多受一点苦。其实,过度的匮乏感,不单不会让孩子形成坚强的意志,反而更加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永远在一种索取、计较的状态中,这样的孩子反而更加容易小家子气,自私。
父母要以身作则,给予孩子丰富的爱,经常带孩子出去走走,丰富孩子的眼界,让孩子了解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和多彩,孩子才会有一颗单纯的心,长大后的孩子就不会轻易受诱惑,也不会刻意去争夺什么。学会欣赏孩子、鼓励孩子、宽容孩子,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尽量多带孩子看看这个社会阳光的一面,孩子目光所及之处最好是纯净的,这样等孩子长大后,无论经历多少挫折,都会对人生充满希望。这才是我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富养”,从这个角度来说,男孩女孩都要富养。
其实,过度的富有和过度的缺乏,都会引起问题。真正的好办法,当然不是一味溺爱、百依百顺,但也绝不是一味禁止。古代大禹治水,就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可见,疏导比拥堵更有效。
所以,如果不希望孩子做的事,你千万别严格限制、禁止,往往适得其反。
4、不想让孩子做的事,只有换个做法都比一味禁止有效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美国老夫妇很喜欢孩子,就邀请一群孩子每天到其院中玩耍。后来孩子们由玩耍变成踢球,这夫妻俩开始受不了这种喧闹,可又不想把孩子们直接赶走,于是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他们开始的时候,每天给每个孩子发1美元,后来变成了0.5美元,再后来变成0.2美元。孩子们一开始很高兴,但是人因为有了比较就容易生情绪了,所以,孩子们生气了:这两个老人真小气,不在这儿踢了。于是,孩子们就离开了。这个是很有智慧的做法。
还有,关于孩子睡觉的问题,家长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到晚上让孩子洗漱睡觉,就像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游戏。不是有一本书叫《睡觉去,小怪物》,就写的这种现象?我儿子也是一样,不愿意睡觉,总是玩不够。于是我就告诉他:找一天休息日,晚上你别睡,玩个够怎么样?他自己就说:不行,那我还困呢!我趁机说:对啊,会休息才能更好地玩啊!休息好了才有更多的精神,玩得更开心!孩子就没话说了。当然,也许当家长说:晚上不睡觉了,玩个痛快的时候,孩子真的不睡了,也没关系。让他试一试,第二天肯定精神不好。有了自己的尝试,孩子就知道不睡觉不舒服了,以后对睡觉就不会那么抗拒。
不想让他看电视?不想让他乱花钱?……等等问题,家长们都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规律,要明白孩子这样做关键是什么。对不同的孩子、对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包括家长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但是,千万别指望禁止就有作用。恰恰相反,越是不想让他做的事,越应该让他接触一下,用亲身体验,感受到你禁止的事情的弊端,那他自然就不去做了,至少,不会那么偏执了。
本文网址:http://www.lifang521.com/yuer/0121/4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