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六一儿童节前,娱乐信报分别针对父母和孩子设计了十个“是”与“否”的选择题,寻找两代人间的距离。通过对50个家庭的问卷调查,记者发现,多数家长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而是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加给他们,这些强加的行为导致了孩子不快乐。心理学专家建议,家长要“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来发现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特长,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快乐中成材。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孩子都不愿意参加父母给报的特长班,而大部分家长也知道孩子不愿意参加特长班,可奇怪的是,接受问卷调查的50名家长全都给孩子报了特长班。
【从众心理】
“我们也不能让小孩落伍”
10岁的小静婉是北京某小学四年级学生,每周一、周三晚上要学习两个小时钢琴,周六要学跳拉丁舞,只有周日能够自己安排时间。最近,小静婉一点都不开心,因为她周日也不能自由自在地玩了,妈妈又给她联系了一个小提琴班,准备让她“多方向发展”。
“以前我还非常喜欢弹钢琴,可现在一点都不想学了。”小静婉嘟着嘴说,其实她真不想去学小提琴,但是又怕妈妈伤心,最后还是应承下来了。
“说实在话,给孩子报班不光是孩子苦,家长也很辛苦,每次学钢琴、跳舞都得接送,但是其他小孩都在学,我们也不能让小孩落伍啊。”说起给孩子报学习班,小静婉的妈妈刘女士也是颇感无奈,她说,自己和丈夫都是公务员,一般只有晚上和周末有空,但仍然要接送孩子学琴跳舞。“有时候坐在旁边看着孩子跳舞,我累得都能睡着。”她说,但是就算再累点苦点,只要孩子努力学习,她都会非常高兴。
【升学压力】
孩子有特长才能进好学校
如果孩子有一个特长,就能在小升初考试中加分。三年前,王女士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决定给上三年级的女儿如意报特长班。她说,她调查发现,当时很多孩子都选择了长笛、钢琴,考虑到大提琴比较冷门,弹奏起来也高雅,就决定让孩子学习大提琴。为了给女儿找个好班,王女士四处打探,托朋友介绍进入了一位声誉较好的大提琴老师的班。每个星期,如意都要坐一个小时的车到老师家学琴。
“有的时候她也不想去,但是现在的孩子们都有特长,要上一个好学校只能让孩子学一门特长。”王女士说。
“我希望能有更多玩的时间。”如意说,可是每到周末,她还是得去辅导班学琴,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练习。现在,如意的大提琴已经过了三级,但是她还是每天坚持练习,希望在小升初之前能过五级。
【强加意志】
父母理想成了孩子的负担
9岁的小思行是北京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父母给他报了钢琴和书法培训班,每一个周末都被安排得满满的。
“看见同学们周末可以约在一起打打篮球,心里总是有一种仇恨父母的感觉。”小思行说,他平时最喜欢看NBA的比赛,最喜欢的球星是姚明,梦想有一天可以像姚明一样到NBA打球。说这话的时候,能从小思行的脸上看到孩子天真的笑容。
“我和孩子他妈平时比较喜欢音乐和书法,所以希望孩子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小思行的父亲说。
当记者询问小思行的父亲,知不知道小思行非常喜欢篮球时,他回答:“不清楚。让自己的孩子成材是每一对夫妻的共同心愿,为了小思行以后能找到一个安定的工作,只能狠心这样做了。”
【缺乏沟通】
多叮嘱几句儿子就嫌唠叨
“爸妈现在说什么都有些唠叨,有时候觉得挺烦的。”上小学六年级的小勇提起父母有些闷闷不乐。
小勇说,三年级以前,父母都很关心他,只要看他回家不说话就会关心地问他,怕他在学校受欺负。“现在呢,我想说学校里一些有趣的事,可他们转头就开始问学习的事,不关心其他的事。”
小勇说,他知道学习很重要,自己也很努力,可现在父母因为工作忙,没有什么时间跟他说说心里话,觉得关系越来越疏远。“我觉得父母没以前了解我了,虽然我也知道他们说什么都是为了我好。”小勇说。
而小勇的爸爸说,孩子还小,现在不催促着学习,就怕学坏了后就很难“回来了”,所以总免不了多叮嘱几句,没想到儿子居然嫌“唠叨”。
【调查分析】
孩子年龄越大“代沟”越深
记者调查了解到,低龄儿童和家长沟通较多,双方答案相同的几率较高,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双方的距离也逐渐拉大,有些自认为很了解孩子的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最想要什么。
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家长认为孩子愿意主动和自己说心里话,可愿意和家长主动聊天、说心里话的孩子只占50%,多数集中在小学三年级以下。类似的还有“你是否比孩子最好的朋友还要了解他(她)”,超过八成的家长都肯定地回答“是”,而对相应的问题“你觉得父母是否比你最好的朋友还要了解你”,有半数的孩子认为好朋友更了解自己。在所有的问题中,家长和孩子分歧最大的是“父母是否唠叨”和“父母是否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
“你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吗?”在这道题面前,除个别家长认为“有比较才有进步”外,大部分家长是否认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没必要拿他跟别人去比。”家长都有充分的理由证实自己的回答。可孩子们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大多数孩子都觉得父母拿他跟别人比较,孩子的回答也让家长们惊诧。
【专家说法】
片面强调特长是一种“近视”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专家王极盛教授表示,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选择从众心理,违背了孩子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有些父母完全以家长的身份发号施令,强加家长的意志给孩子,干预孩子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被迫妥协,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和机会。这种做法严重地遏制了孩子好问、好动、好思想的天性,实际上是在毁灭孩子。片面地强调特长,是一种“近视”的做法,有时候,本应该发展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本应该扬长避短的,反而成了弃长就短。
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孩子,与孩子交朋友,真正去了解他们。这样更有利于加强沟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真正快乐、健康地成长。
【儿童节心愿】
父母拉钩承诺带他去北戴河
6岁的小恒在南菜园幼儿园上大班,下学期就将上小学一年级。记者问他,六一节到了,最想做点什么?“爸爸说暑假要带我去北戴河玩,所以现在我要去学游泳。”小恒笑着说,这是爸爸妈妈跟他拉钩承诺过的。他说爸爸和妈妈都特别喜欢他,就算自己做错事了,妈妈动手打也不太疼。
“我们跟他说,只要好好学习不调皮,就带他去北戴河。”小恒爸爸说,暑假肯定会抽一个星期带着孩子去玩。“答应孩子的,一定尽量做到,不然小孩就不再信任大人了。”
她希望回学校主持六一联欢
昨天,记者在通州区关爱中心见到了小娟。她说,两年前的六一儿童节,她还在学校的联欢会上当主持人,可之后没多久,她被确诊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从此,年仅9岁的小娟开始学着和病魔搏斗,而学校生活已经变得那么陌生。
半年前,社会各界帮助小娟筹集了3万元手术费用,可是,她如果要接受骨髓移植手术的话,还需要27万元。为了能省出更多的钱,小娟不能住院,只是每个星期到儿童医院进行一次治疗。
在学校的时候,小娟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曾经连跳两级,还一直是学校各种活动的小主持人。六一儿童节到了,她希望能回学校参加一次“六一”联欢会,再做一回主持人。
“妈妈说钱不够,没有回去的路费了。”小娟说,她知道妈妈为自己吃了很多苦,也用尽各种办法为自己攒医药费,听妈妈这么说,她只能把这个心愿悄悄地藏在心里。
本文网址:http://www.lifang521.com/yuer/1220/1628.html